尤春燕
面對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要成為課堂主體的理念,已經(jīng)被廣大教師所認同并努力踐行.在課堂教學方式上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旨在讓學生能夠充分參與課堂教學,激發(fā)學習的主動性.學習來自于思考,而思考來自于問題.問題教學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被重視,它是從問題開始,利用教師對學生的引導,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究的積極性.學生依據(jù)問題的引導,能夠積極交流、討論,發(fā)揮合作建構知識的作用.
1問題導疑,促進主動探究
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好奇心很強,教師就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能夠帶著問題去學習,這樣就能使學生的主動性得到發(fā)揮,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效率,使學生養(yǎng)成主動學習的意識和主動探究問題的學習習慣.
如在教學《物體的浮與沉》一課時,教師拿出一塊木塊和一塊鐵塊,問學生:把這個木塊和鐵塊放入水中,將會發(fā)生什么狀況?這個問題,學生很快就回答教師:木塊將會在水面上漂著,而鐵塊就要沉到水底了.教師這時放開木塊和鐵塊讓他們?nèi)胨?,結果當然是回答對了.教師就接著問學生:為什么鐵塊下沉到水底,而木塊卻是漂在水面?學生告訴教師是因為鐵塊比較重,所以就下沉到水底了.教師接著問學生:如果我現(xiàn)在取來都是一千克的木塊和鐵塊,仍就把它們放到水中,看到的現(xiàn)象仍然是鐵塊在水底而木塊漂浮在水面,這是為什么?這個問題就讓學生對前面因為鐵塊重才下沉到水底的回答,而在心里有了質疑,從而就會引起學生的注意,學生出于好奇就很想知道這到底是怎么回事,這樣就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探究的欲望,去進行深入的學習,從而進入了新知的學習中.
通過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問題的情景,可以很好地抓住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在教師的問題引導下,產(chǎn)生探究的欲望,從而使課堂教學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2問題導思,增強合作意識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對學生起到引導的作用.教師可以利用情境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教師面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做到及時反饋,然后教師根據(jù)本節(jié)課要完成的教學任務,結合教學實際對學生提出引導問題,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與同學進行合作,讓學生之間進行交流和討論,對問題進行分析——思考——再分析,使問題能夠得到很好的解決.
如在教學《運動的快慢》一課時,教師問:在平常我們怎樣評判哪個物體運動的快,哪個物體運動得慢?學生給出回答:可以看看在相同時間里哪個物體走過的路程比較遠或者是在走過相同的路程后哪個物體用的時間比較短,就判定這個物體運動得快,反之就運動得慢.這時教師又給學生播放了與物體運動快慢有關系的視頻片段,問學生:在播放的視頻片段中,又是如何來比較運動快慢的呢?給出了什么比較方法?對學生進行討論引導,最終學生得出結論:如果是相同的時間,就要比較哪個物體通過的路程長,通過路程長的物體就是運動快的,反之就是運動慢的那個物體.如果是通過相同的路程就要比較哪個物體用的時間短,用的時間短的物體就是運動快的,反之,就是運動慢的那個物體.有了這些作為本節(jié)課的鋪墊,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進入在物理中如何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內(nèi)容的學習,對學生進一步提問:前面提到的是要么是經(jīng)過相同的時間,要么是通過相同的路程,那如果是經(jīng)過的時間和通過的路程沒有一個是相同的,又將怎樣來判斷哪個物體運動得快和慢?教師這時引導學生去深入討論交流,得出結論.通過教師提出的連續(xù)問題,不斷地引導學生深入討論、交流、解決問題,讓問題來增加學生間的合作學習,以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3問題導學,實現(xiàn)知識構建
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出示問題,讓學生以問題作為引導開展多人參與的探究活動,在這個探究的過程中,教師擔當?shù)氖菍W生進行問題指導.利用問題,讓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思考,再加入交流,而后讓學生闡述觀點,這時教師就要結合學生的回答,有針對性地進行精細的講解.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如果學生在討論交流時遇到問題,教師應當注重對思維方法的滲透,以使學生能夠構建出知識體系.如在教學《浮力》一課時,教師先讓學生觀看錄像:漂浮在海面上的客輪、漂在水面上的小紙船…….這時回到課堂上,教師給學生展示被壓在水底的泡沫球,當松開手以后它的運動情況.問學生:你能想象一下,這些事例包含了哪些方面的知識?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入教學內(nèi)容:浮力的現(xiàn)象隨處可見,物體之所以能漂浮在海面、水面,在水中上浮,你是否想深入地了解與浮力有關的知識?教師讓學生討論一下關于浮力想知道哪些方面的問題,學生經(jīng)過討論,最后總結出:既然漂著的物體受到浮力,正在向下運動的物體受到浮力作用嗎?浮力的公式是什么?決定浮力的因素有哪些?教師就學生提出正在向下運動的物體受到浮力作用的疑問,對學生提出探究意見:能夠利用實驗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學生開始思考、討論、探究,用教師提供的實驗器材,探討可行的實驗方案.教師要學生到前面給其他學生進行實際演示:先用彈簧秤測量出鐵塊的重力,接著把懸掛在彈簧秤下端的鐵塊放入水中,觀察彈簧秤的讀數(shù),發(fā)現(xiàn)變小了——說明鐵塊受到浮力的作用,因此,可以說明正在向下運動的物體會受到浮力的作用.教師對學生的演示進行總結:浸在液體中的所有物體總要受到液體向上的浮力作用.
通過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加入到小組合作的探究活動中,得到結論后教師再進行精細的講解,給出最終的定論.對知識的梳理過程和訓練過程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對知識的構建,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4問題導引,提升學習意識
物理貫穿在生活的每個角落,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和物理有關系的現(xiàn)象.教師可以利用物理與生活的聯(lián)系,給學生設計一些與他們的認知發(fā)生抵觸的問題情境,幫助學生從全新的角度去重新認識物理規(guī)律和概念,以實現(xiàn)對知識透徹的理解.
如在教學《平面鏡》一課時,當講到平面鏡所成像的大小時,就可以利用學生的認知來提出與之相抵觸的問題:當我們看從很遠的地方駛向我們的汽車時,總是覺得汽車離我們越近就會越大.可是,我們都知道汽車的大小并沒有變化,這是我們的眼睛作用產(chǎn)生的視覺效果.那么當我們站到平面鏡的前面,慢慢地遠離鏡子時,就會覺得鏡子中的我們會越來越小.那么到底在平面鏡中所成像的大小與什么相關?問題對學生起到了引導作用,學生就會進行思考,繼而提出自己的疑問:既然單憑我們的感覺,不能確定物體和物體在平面鏡中成的像到底是什么關系,那么我們要怎樣通過實驗,才能得到正確的結論?如果進行實驗都需要哪些實驗器材、如何進行操作?有了這些疑問,學生就能夠深入探究,最終學生學會了怎樣用平面鏡,理解了物體和所成的像之間的關系.最后就能夠找到駛近的汽車為什么會變小,還有就是當人遠離平面鏡時,感覺自己變小的真正原因.清楚了造成這個感覺,是人眼睛的原因,并認識到對于一個物體來說,它離人的眼睛越近,張角就會越大,那么呈現(xiàn)在視網(wǎng)膜上的像就會越大,前面的感覺就得到了很好的解釋.
通過生活情境的展示,提出相關的問題,對學生的認知進行沖擊,繼而激勵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究,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對物理規(guī)律和概念透徹的理解,提升了物理的學習意識.
總之,教師要改變自身的教學觀念,把學生放在課堂的第一位,充分利用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在探究中真正實現(xiàn)主體作用,根據(jù)教師的引導完成知識的學習,就能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