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貴
黎平會議后,中央紅軍分三路向烏江進發(fā)。右路紅一軍團在回龍場、左路紅三軍團在茶山關、中路軍委縱隊在江界河等地強渡烏江。而防守烏江的則是貴州軍閥王家烈部,他為防止紅軍“赤化黔北”,調派3個旅1個團沿遵義老君關到思南塘頭的烏江各渡口構筑工事,并沿江燒毀民房、銷毀船只,以阻止紅軍渡過烏江。
烏江為貴州省第一大河,由西至東橫貫全省,全長1037公里,流經黔北及渝東南,在重慶市涪陵注入長江。其流域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垂直變化明顯,以流急、灘多、谷狹而聞名于世,號稱“天險”,形成貴州的南北天然屏障。
1935年1月1日,紅軍突破烏江的戰(zhàn)斗首先在江界河渡口打響。此地江面寬250米左右,江水流速達每秒1.8米,無論投下一片什么東西,轉眼就沖得無影無蹤。
1日上午,擔任中路突破任務的紅二師第4團抵達江界河渡口。經過偵察,決定佯攻大渡口,主攻地點則放在離大渡口不遠處的下游老虎洞。
2日上午9點,佯攻開始后,主攻老虎洞的8名紅軍突擊隊員在火力掩護下,躍入刺骨的江水中拉繩架橋,因繩被對岸守敵炮火打斷,架橋沒有成功;又以竹筏強渡,也因浪急而失敗,第一次強渡沒有成功。是夜,1營3連連長率4名戰(zhàn)士乘竹筏偷渡成功,埋伏在山下。
3日上午9點,佯攻繼續(xù),主攻老虎洞的17名紅軍乘坐三只竹筏在強大火力掩護下渡過烏江,與之前成功過江的幾名突擊隊員會合。22名紅軍突擊隊員一齊向守敵沖殺過去,守軍一時陣腳大亂。紅軍乘勝占領了灘頭陣地,后續(xù)部隊源源不斷地渡過烏江。不久,敵軍增援部隊趕來,開始反撲。形勢危急之際,已渡江登岸的1營營長率1個班搶占灘頭左側石峰制高點,并借此有利地形打垮了敵人的反撲,鞏固了江岸陣地。大渡口守敵見其下游已失,頓時一片混亂。紅軍工兵在火力掩護下乘勢架起浮橋,主力部隊立即從浮橋上沖殺過去,駐守渡口的敵軍全線潰退。
下午,中央直屬機關、軍委縱隊、紅一軍團、紅五軍團及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紅軍領導人渡過烏江。
右路縱隊的紅一軍團主力和紅九軍團則在2日清晨從余慶縣回龍場組織突擊隊強渡烏江。因守軍憑險據守,以猛烈炮火封鎖江面,強渡未能成功。入夜,紅一軍團組織一尖刀排乘竹筏偷渡到回龍場上游魚子堆,再順流而下登上對岸隱蔽起來。3日中午,紅一軍團1師1團從關刀崖渡口再次強渡烏江。紅軍先以密集炮火壓住對岸敵軍火力點,載滿紅軍戰(zhàn)士的10只竹筏直沖江中。此時,隱蔽在對岸的尖刀排也一齊沖向敵人灘頭陣地。一時間,敵軍被打得抬不起頭。紅軍突擊隊迅速登上對岸,突破了烏江下游的敵人防線,敵軍落荒而逃。紅一軍團(缺2師)和紅九軍團渡過烏江。
紅軍左路縱隊第三軍團3日凌晨在茶山關強渡烏江,凌晨4時,紅軍偵察排在夜幕掩護下從3個渡河點泅渡到烏江北岸,并迅速攻下制高點。天亮后,紅三軍團炮兵營在孫家渡以密集準確的炮火對敵人實施轟擊,伴隨著一團團升起的藍色硝煙,紅十三團突擊部隊強渡成功,數(shù)千紅軍戰(zhàn)士在“轟轟”的炮聲中,踏上浮橋一路歡呼奮勇沖擊。孫家渡強渡成功,茶山關等渡口不攻自破,紅三軍團主力勝利完成突破烏江的任務。
從1月2日紅2師在老虎洞突破敵人的烏江防線開始,到1月5日紅軍3萬多人馬全部渡過烏江,歷時不到一周,紅軍全線突破了敵人設置的東起回龍場、西迄茶山關200余里的烏江防線。渡江戰(zhàn)役紅軍主力部隊以較小傷亡,共擊潰黔軍6個團,殲俘敵人500余名,繳獲了大量的軍用物資,取得了突破烏江的重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