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阿拉伯語留學生習得漢語語音的過程中易產(chǎn)生具有普遍性和規(guī)律性的偏誤,母語負遷移無疑是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對15名阿拉伯語學生進行聽音和發(fā)音測試,結合測試結果和漢阿語音對比,找出具體原因所在,并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語音習得 聲調 聲母 韻母
一、引言
語音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的第一步。趙元任(2003)說過:“學習外國語的內容分成發(fā)音、語法、詞匯三個重要部分,學習次序當然也應該照這三樣按步進行。發(fā)音部分最難也最要緊,因為語言的本身、語言的質地就是發(fā)音,發(fā)音不對,文法就不對,詞匯就不對?!睒藴实陌l(fā)音對語法、詞匯的習得也有重要作用。近20年來,關于留學生漢語語音習得的研究成果豐碩,但在語音教學的國別化研究方面,現(xiàn)有成果主要集中在對日韓和歐美學生的漢語語音習得偏誤與規(guī)律的研究,對母語為阿拉伯語的漢語學習者的語音研究非常少。
阿拉伯語是包括也門、蘇丹、埃及、巴林、毛里塔尼亞等國在內的27個亞非國家及4個國際組織的官方語言,是超過一億一千萬人的母語,是全世界穆斯林的宗教語言。阿拉伯語背景學習者的漢語習得規(guī)律跟其他母語學習者有共性,也有其個性。近年來,來華留學的阿拉伯學生激增,對阿拉伯語留學生漢語語音習得規(guī)律的研究,在對外漢語教學和漢語國際推廣中有較大的實用價值。
二、調查設計及操作
1.對象:測試對象為15名能說標準阿拉伯語的漢語學習者,他們的漢語學習時間為700課時以內(初級階段)。另有普通話測試水平為一級乙等的中國教師男女各一名。
2.語音表:包括普通話單音節(jié)、雙音節(jié)詞語各50個,涵蓋了漢語普通話系統(tǒng)中所有的聲母、韻母和聲調組合類型,并保證每個聲韻調至少有一次復現(xiàn)。語音表分為A表和B表,兩表內容相同排列次序不同。
3.操作:(1)語音感知,依照B表錄制標準發(fā)音,在語音室內讓學生聽音并記錄。使用MS-EXCEL統(tǒng)計聽辨偏誤情況。分析過程中,考慮到標調位置不影響實驗數(shù)據(jù),所以標錯位置不算。變調問題按原調處理。
(2)發(fā)音聲學,依據(jù)A表對學生在語音室內進行數(shù)據(jù)采樣,利用GoldWave對語音樣品進行編輯并轉為WAV格式,形成語音材料;統(tǒng)計出主要語音偏誤及其類型后,用語音學軟件Praat v.4.2進行樣本分析合成示意圖輸出;使用MS-EXCEL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和結果繪圖。
三、結果統(tǒng)計與分析
經(jīng)過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阿拉伯語留學生學習漢語中出現(xiàn)的大部分偏誤是語音感知和發(fā)音共有的,也有一些偏誤是在感知或者發(fā)音時分別出現(xiàn)的。本文只分析在感知和發(fā)音過程中共同出現(xiàn)的偏誤。一般來說,產(chǎn)生語音偏誤的原因主要來自三方面:一是母語的負遷移,二是所學的有限目的語知識的干擾,三是教師和教材對目的語的語言現(xiàn)象不恰當或不充分的講解和訓練。本文只討論母語負遷移的影響。
(一)聲調感知及發(fā)音分析
調查結果表明,單音節(jié)詞聲調習得的難度順序為:去聲<上聲<陰平<陽平,去聲的習得偏誤最低,上聲次之,陽平最高。雙音節(jié)詞聲調習得中,阿拉伯母語者出現(xiàn)偏誤最突出的現(xiàn)象是陽平與上聲相混,其次是陽平與陰平相混。無論單雙音節(jié),陽平的偏誤率都最高,容易與上聲相混;去聲的偏誤率最低,多與陰平混淆。陰平與其他三種調型均有混淆,調型不穩(wěn)定。
阿拉伯語與漢語在發(fā)音上的不同是阿拉伯語留學生在習得漢語聲調時困難重重的重要原因。阿拉伯語沒有聲調,靠加在字母上的發(fā)音符號來發(fā)音,發(fā)音符號共有12個,除了靜符及鼻音符外,其他8個發(fā)音符號相當于其他語言的元音,每個字母對應12個發(fā)音符號發(fā)出12個不同的音,28個字母的全部發(fā)音為336個。另外,阿拉伯語留學生容易將陽平與其他調型相混,還跟漢語中陽平和上聲的難度大于陰平和去聲的難度有關。
針對阿拉伯語留學生陰平調學習困難的問題,教學中可以利用手勢引導等方法讓學生理解漢語的陰平調具有高、平、穩(wěn)的特點:調值高,而且很穩(wěn)定。把平聲調掌握好,有利于其他調型的學習。
(二)聲母感知及發(fā)音分析
阿拉伯語留學生出現(xiàn)偏誤最多的五個聲母依次是ch、q、x、j、zh。舌面前音q與舌尖后音ch最易相混,特別是在qu/chu組合中,常將qiong發(fā)成或者聽成chiong;舌面前音x易與舌尖前音s相混,特別是在si/xi、sun/xun組合中;舌尖后音sh容易與[?]音相混。
統(tǒng)計表明,阿拉伯語留學生學習漢語聲母時產(chǎn)生的偏誤有很明顯的規(guī)律性,偏誤規(guī)律顯示出母語(阿拉伯語)負遷移對習得漢語聲母的影響。從漢語普通話輔音系統(tǒng)與標準阿語輔音系統(tǒng)對比來看,漢語中有些輔音,如舌尖后音和舌面音,阿拉伯語里沒有,阿拉伯語里有舌尖前音中的擦音,但發(fā)音部位有差異。阿拉伯語學生在聽辨和發(fā)音時,很難找準發(fā)音部位,也很難在這個部位上準確發(fā)音。
兩種語言輔音系統(tǒng)上的差異,是阿拉伯語留學生學習漢語聲母困難的主要原因。如表1:
(三)韻母感知及發(fā)音分析
統(tǒng)計表明,阿拉伯語留學生容易將漢語zhe/zhi、che/chi、she/shi等音相混,[?]音的發(fā)音位置靠前,聲腔偏小。大多數(shù)含元音[a]的音開口都不夠大,前鼻音韻母[n]發(fā)音時鼻音很重,聽音時與后鼻音韻母[η]相混。韻母[uan]與舌面音j/q/x拼合時,發(fā)音和聽音偏誤率都非常高,超過百分之五十。有時是由于將[uan]與[ian]相混,有時是由于將[uan]與[un]相混。
阿拉伯語留學生漢語韻母習得難點依舊可以從漢阿語音對比中得到解釋:
阿拉伯語常用的元音是六個單元音,復合元音只有兩個,鼻化元音只有三個。因此,漢語大多數(shù)復合元音和舌根鼻化元音對阿拉伯語學習者來說是一個難點。漢語輔音對元音的依賴性較強,輔音不能單獨發(fā)音,一定要與元音拼合;阿拉伯語則是元音對輔音的依賴性很強,元音只是在輔音上的標識符號。
四、以阿拉伯語為母語者的漢語語音教學策略研究
阿拉伯語留學生的漢語語音習得難點有其個性特征,如元音偏誤率高,開口度不夠,元音長短把握比較混亂等。阿拉伯語留學生漢語語音習得難點與其他非聲調語言學習漢語者也有相似之處,如陽平習得困難最大,容易與上聲混淆等。針對這些個性和共性,為提高阿拉伯語學生的語音教學效率,需做好以下幾點:
(一)立足教材,不拘泥于教材,持久地開展語音教學
目前國內的教材課程安排多是前五課為語音學習,后轉入字、詞、句和語法的學習。由于詞匯和語法學習比較容易見成效,教學過程中語音部分往往是匆匆學完以后,便不再關注。第二語言的學習是一個不斷積累語言知識的過程,也是不斷排除母語干擾的過程,這個過程是持續(xù)積累、修正和反復的。漢語四聲調有其自身特殊規(guī)律和復雜變化,對于外國留學生特別是母語為非聲調語言的阿拉伯語留學生來說,學習起來尤其困難,因此語音的修正、特別是聲調的修正應該貫穿在整個語言學習的實踐中。教學實踐證明,反復、長期的修正可以讓留學生較好地消化吸收漢語語音,經(jīng)過一個學期的積淀,語音面貌通常會有較大提升。
(二)以音素教學法為主,循序漸進地教學
語言學界存在著“聲韻中心論”“聲調中心論”“音素教學法”“音節(jié)教學法”“語流教學法”等多種語音教學方法。教學實踐中,我們主張更多地采取音素教學法:從學習單個音素開始,逐漸過渡到音節(jié)、詞語以及短句等。過渡不是直線型的過渡,而是通過不斷地重復,不斷地糾正,反復練習,逐漸增加難度和語音長度來實現(xiàn)。
(三)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機和畏難情緒,有針對性地教學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學習者的背景和學習目的,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接受調查的15名阿拉伯語留學生中,2名是也門某大學的老師,專門來中國學習,其余都為了回國或留在中國做生意??紤]到大部分阿拉伯語留學生學習漢語都是為了將來和中國人“打交道”,教學過程中可以多強調語音準確的重要性,引起他們對語音學習的高度注意,并激發(fā)他們對語音學習的興趣和欲望,同時也要通過有趣的練習消除他們在語音學習特別是聲調學習時的畏難情緒。
(本文為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SK2012B201],安徽師范大學培育項目[2012xmpy008]。)
參考文獻:
[1]曹驚殊.漢阿語音對比及阿拉伯人漢語發(fā)音偏誤[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2]柴俊星.對外漢語語音教學有效途徑的選擇[J].語言文字應用,2005,(3).
[3]木森.母語為阿拉伯語的學生學習漢語的難點[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4]王韞佳.陽平的協(xié)同發(fā)音與外國人學習陽平[A].第五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5]楊娜,董正存.沙特阿拉伯學生習得漢語輔音偏誤探析[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1,(9).
[6]許迎春.也門學生漢語聲調偏誤實驗研究[J].雞西大學學報,2012,(6).
[7]周小兵,王功平.近三十年漢語作為二語的語音習得研究述評[J].漢語學習,2010,(2).
[8]周文巨,陳杰.阿拉伯語漢語對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許迎春 安徽蕪湖 安徽師范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