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漢語的特殊性,漢語詞類劃分一直存在很多爭議。本文旨在基于“字本位”理論來探討漢語詞類劃分的標準及同形詞、兼類詞等問題,證明單純移植印歐系語言語法規(guī)則很難對漢語語法特征作出準確的解釋。
關(guān)鍵詞:字本位理論 詞類劃分 同形詞 兼類詞
“字本位”理論認為,漢語是以“字”為基本結(jié)構(gòu)單位,以臨摹性原則為編碼基礎(chǔ),可以用“話題—說明”進行結(jié)構(gòu)框架的分析或表述的“語義型語言”,具有和語法型的印歐語完全不同的特點[1]。正是由于漢語的特殊性,漢語詞類問題一直是語法學界研究、爭論的焦點。
一、漢語詞類問題的困境
1.缺乏明確的劃分標準
根據(jù)邵靄吉(2016)的研究,最早關(guān)注漢語詞類的是一位西班牙傳教士,他按照西方語法闡述的傳統(tǒng),給漢語詞建了一些類,將一些具有共同語法特點的詞歸在一起。后來從《馬氏文通》開始,諸多的漢語語法研究者沿襲了“建類講詞”的傳統(tǒng),先歸類,再回頭來找尋分類標準[2]。因此,漢語詞類的劃分標準才各見困窘,無論是詞義標準、形態(tài)標準還是語法功能標準,都在面對漢語實際時顯出捉襟見肘。
表名物、表行為動作、表性質(zhì)狀態(tài)等,不能簡單地與名詞、動詞、形容詞等一一對應(yīng),而且它們本身的定義和界限就存在模糊性,因此,以詞義作為漢語詞類的劃分標準,可操作性不強。
漢語作為孤立語的典型代表,其形態(tài)標記非常少,而且規(guī)律性不強。例如:詞尾為“子、頭、巴、兒”的詞語通常是名詞,但“眨巴”就是個動詞。而且“巴”和“頭”極有可能是入聲韻尾[-p]和[-t]退化留下的,它們最初很可能不是作為名詞的形態(tài)標記出現(xiàn)的。所以,形態(tài)標準也難堪重任。
語法功能標準是語法學界較為支持的劃分標準,但是也存在著問題。人們通常認為形容詞的語法功能是充當定語和謂語,但在漢語中,在一定條件下它也可以在句中充當主語、賓語、狀語和補語。例如:
(1)謙虛是一種美德。(主語)
(2)人人在做人處事中都需要謙虛。(賓語)
(3)新時期,我們高舉鄧小平理論旗幟。(狀語)
(4)你最好把問題交代清楚。(補語)
2.兼類現(xiàn)象多見
現(xiàn)行的語法理論普遍認同實詞中有動名兼類、名形兼類、形動兼類三種情況,那么在實詞和虛詞之間,是否存在兼類現(xiàn)象呢?以動詞和介詞為例:
(4)我們來比比吧。(動詞,比較、較量)
我比你高。(介詞,表示程度或性狀的差別)
(5)請向前一點。(動詞,朝著某方向移動)
請向前走一點。(介詞,表動作的方向)
(6)由不得你。(動詞,順隨、聽從)
由我負責。(介詞,歸屬)①
這三組中的加點字,均表示互相關(guān)聯(lián)的意義。它們是否屬于動詞與介詞的兼類呢?對于這個問題,很多研究者認為動詞與介詞之間的關(guān)系是詞匯的歷時演變。在漢語中,單音節(jié)介詞幾乎都是從動詞虛化而來的,也就是說它們之間確實有歷時關(guān)系。但是,像上述三組例子中的“比、向、由”,在現(xiàn)代漢語的共時平面上它們的動詞和介詞用法同時存在并且意義緊密關(guān)聯(lián),符合兼類現(xiàn)象的“形同且意義關(guān)聯(lián)”這一判斷標準。馬貝加(2003)認為“單音介詞和動詞之間有來源關(guān)系和大面積的兼類現(xiàn)象”[3],這個表述既承認了介詞和動詞之間的歷時演變,也指出了二者在共時平面上的兼類現(xiàn)象。
二、“字本位”理論的革命性觀點
面對漢語詞類問題的種種困境,“字本位”理論認為,漢語中沒有與word相當?shù)慕Y(jié)構(gòu)單位,只有“詞概念”,指的是“音節(jié)詞”(字)和“結(jié)構(gòu)詞”(語法結(jié)構(gòu)單位)之類的東西。但是,“詞概念”是無形的,需要借用某種物質(zhì)形式才能呈現(xiàn),它寄托在“字”的義項和“字組”之中[4]。例如,在《漢語大字典》中,“死”字有15個義項,有些義項的功能相當于印歐語里的動詞(死亡、死心),有些相當于形容詞(死棋、死水),有些相當于副詞(死戰(zhàn)、死守),也就是說,一個“字”因其義項的不同可以表示不相干的若干個“詞”。實際上這就是現(xiàn)行漢語語法體系中的“同形詞”。
1.漢語“詞”同一性的判斷標準
朱德熙(1985)在《語法答問》中說:“一個詞的語法功能指它所能占據(jù)的語法位置的總和。要是用現(xiàn)代語言學的術(shù)語來說,就是指詞的(語法)分布?!盵5]意思是說絕不能單單就某一個句子來給某一個詞定“類”,而應(yīng)該看它的語法位置的總和,即語法分布。這就必須以解決了詞的同一性問題為前提,否則往往會把幾個詞的語法功能分布錯當成是一個詞的語法功能分布,把幾個同形詞當成是一個詞的兼類現(xiàn)象。朱德熙(1982)在《語法講義》中有一段關(guān)于“死”字經(jīng)典的舉例和論述:
“死”有時是失去生命的意思,有時是不活動、不靈活的意思;……如果我們認為這兩個“死”意義不同,是兩個不同的詞,那末我們可以說前者是動詞,后者是形容詞,這樣處理也不發(fā)生兼類的問題;反之,如果認為“死”的兩種意義之間有聯(lián)系,……這時我們就得說“死”兼屬動詞、形容詞兩類了。[6](P39)
由此可見,意義是否關(guān)聯(lián)是判斷一個詞的不同用法是否屬于兼類現(xiàn)象(即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關(guān)鍵,但是這種判斷標準并不十分明確。上述朱先生的引文中并沒有指明“死”的兩種意義究竟是分別屬于兩個“死”還是一個詞兼有兩種詞類的語法功能,他的這個例子的闡述只是為了說明“兼類問題跟我們?nèi)绾畏治鲈~義有關(guān)系。[6](P38)”
當然,語法界也有學者不同意以意義是否關(guān)聯(lián)作為判斷詞的同一性的標準。王光全(2000)認為只要功能不同,即使意義相關(guān)也不能看作同一個詞。例如“買把鎖把門鎖上”,這里的兩個“鎖”,通常認為是名動兼類;又如“豐富了我們的生活”和“資源豐富”中的兩個“豐富”,通常認為是動形兼類,因為它們在意義上確實相關(guān)性較強,但是王光全認為這些都不是一個詞,而分別是兩個詞,這兩個詞組成“同形詞族”。他把“同形詞族”定義為“由一些有同源關(guān)系的、意義相聯(lián)系密切的、具有不同語法功能的詞組成”[7]。王光全認為漢語中根本不存在兼類現(xiàn)象;因為同形詞族的存在,所以“詞有定類”且“類有定功能”。這種觀點從表面上看,是解決了漢語詞類與句法功能之間沒有固定性聯(lián)系的問題,但是把凡具有不止一種功能的詞都離析成同形的若干個詞,不但在無形中增大了詞匯量,而且似乎又轉(zhuǎn)回到“依句辨品,離句無品”的情形,因為詞只有在句子中才顯現(xiàn)它的功能。endprint
2.離析同形詞是漢語“詞”歸類的前提
以“死”字為例,在英語里,它表示“失去生命”義,并造出了“die、dead、death”三個同源詞。表示生命從有到無的變化,是動詞“die”;表示生物體的一種特定現(xiàn)象和事件,是名詞“death”;生物體“失去生命”后就具備了這種狀態(tài)下的特定性質(zhì),是形容詞“dead”。英語中用三個形態(tài)不同的詞表示“失去生命”義,而漢語中只有一個“死”字:
(7)死對于革命者來說根本不算什么。(主語)
(8)圈里的豬昨晚突然死了。(謂語)
(9)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賓語)
“死”的第二種語義“不活動、不靈活”在英語里用“fixed、rigid、closed”等表示,在漢語中這個“死”字也可以作不同的成分:
(10)死腦筋是不能輕易解決問題的。(定語)
(11)你的辦法太死。(謂語)
(12)釘子被釘死了。(補語)
“死”除了上述兩種語義外,還可以表示“非常,極甚”義。例如:
(13)他的老婆丑死了。(補語)
還可以表示“不通”:
(14)這是一條死胡同。(定語)
還可以表示“堅決地”:
(15)他死不承認他的錯誤。(狀語)
由此看來,“死”字的功能分布幾乎是實詞的功能之和。而且這幾個意義之間相去甚遠,意義的關(guān)聯(lián)性很弱,所以,這幾個“死”不宜看作一個詞的兼類現(xiàn)象,而應(yīng)該是形體相同的不同的幾個“詞”。
三、結(jié)語
漢語中的“字”因其義項的不同可以代表若干個“詞”,不少語言學家已經(jīng)意識到了漢語的這一特點,認為“多義項動詞應(yīng)看作不同的詞”[8],“一個字可以代表不相干的若干詞”[9]。因此,漢語語法研究不能簡單移植印歐語的語法體系,打破印歐語的眼光束縛才能對漢語語法特征進行準確的解釋。
注釋:
①《新華字典》第592頁:③順隨,聽從:~不得自己。(引)歸屬:此事應(yīng)~你處辦理。
參考文獻:
[1]徐通鏘.“字”和漢語研究的方法論——兼評漢語研究中的“印歐語的眼光”[J].世界漢語教學,1994,(3):1-14.
[2]邵靄吉.再論漢語詞類從何而來——質(zhì)疑漢語詞類“劃分”說[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1):52-57.
[3]馬貝加.在漢語歷時分析中如何區(qū)分動詞和介詞[J].中國語文,2003,(1):59-65.
[4]丁韻.突破印歐語眼光束縛,回歸中國語文學傳統(tǒng)——徐通鏘字本位理論評介[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09,(4):42-45.
[5]朱德熙.語法答問[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5:14.
[6]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2:38-39.
[7]王光全.同形詞族和漢語詞類劃分[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3):51-54.
[8]馬慶株.自主動詞和非自主動詞[A].中國語言學報(三)[C].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8.
[9]孫景濤.美惡同辭質(zhì)疑[J].語文研究,1986,(1):32-37.
(丁韻 江蘇泰州 泰州學院人文學院 2253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