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jīng)·素問》有言:“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别B(yǎng)生是我國飲食文化中亙久不變的主題,飲食養(yǎng)生講究從陰陽、應四季,即順應四季變化,遵循與時間的約定,用當季生長得最為成熟飽滿的食材,配合春夏秋冬之不同,烹調出凝聚著時光精髓的美味。
一年四季由溫熱轉為寒涼,依序循環(huán),配合五行之道與五色食物,可達到養(yǎng)生之效。因四季缺一,故而以夏季的最后一個月份來補充,即長夏。
春季和風煦日,萬物復蘇,正是草木生發(fā)的時節(jié)。古人稱“木曰曲直”,具有生長、升發(fā)、條達舒暢等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木。
此時可以多吃一些屬木的青色食物,如菠菜、白菜等各式葉菜。
夏季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jié),與火相似。古人稱“火曰炎上”,具有溫熱、升騰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火。
夏季最容易上火,最好吃些赤色食物,如紅薯、紅豆等。
長夏
長夏是夏季的末尾,此時干熱已過,開始下雨,暑熱多濕,正是萬物生長的時期,與土相應。古人稱“土曰稼穡”,具有生化、承載、受納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土。
長夏濕氣重,易傷害脾胃,應多吃味甘的黃色食物,如南瓜、玉米等。
秋季是收獲的季節(jié),也是萬物凋敝的季節(jié),與金相似。古人稱“金曰從革”,具有清潔、肅降、收斂等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金。
秋季干燥須潤肺,白色食物則是最好的選擇,如蓮子、百合、山藥等。
冬季寒冷,與水相似。古人稱“水曰潤下”,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行的事物,均歸屬于水。
冬季應養(yǎng)腎,多吃黑色食物,如黑豆、香菇、桂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