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盡染 宋秀秀
(山東大學齊魯醫(yī)院老年心血管內一科,山東 濟南 250012)
綜合護理干預對老年心房顫動患者心理的作用探討
王盡染宋秀秀
(山東大學齊魯醫(yī)院老年心血管內一科,山東 濟南 250012)
目的分析探討對老年心房顫動患者采取綜合護理干預方式的臨床作用。方法選擇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之間收治的84例老年心房顫動患者為觀察對象,采用隨機的方式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2例。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guī)的護理干預措施;觀察組患者則采取系統(tǒng)的綜合護理干預,包括認知干預、行為干預、心理護理以及生活護理等。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焦慮程度和抑郁程度進行分析對比。結果在采取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后,觀察組患者的焦慮和抑郁癥狀得到明顯的改善,與對照組之間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結論綜合護理干預有較好的護理效果,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焦慮和抑郁狀態(tài),使患者保持較好的心理水平,值得在臨床中推廣使用。
綜合護理;心理護理;老年患者;心房顫動
心房顫動是臨床中心血管和代謝系統(tǒng)疾病的繼發(fā)性疾?。?],也是老年患者的常見病,隨著年齡的增高的該病的發(fā)病率不斷上升。相關文獻表明,有約70%的心房顫動患者集中在65~85歲的老年群體。由于老年人的身體機能逐漸下降,心房顫動的發(fā)病機制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大部分的患者無法得到理想的治療。隨著病情的發(fā)展和病程的延長,老年患者會衰竭和腦卒中的可能性上升。對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造成雙重打擊,因而大部分患者都出現(xiàn)不同的心理和精神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不安、焦慮和恐懼等,某些患者還出現(xiàn)食欲不振、失眠等癥狀,對身體造成負擔,進而形成惡性循環(huán)[2]。因此,探討有效的臨床護理干預措施減少患者的負面情緒,對于提高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對84例老年心房顫動患者進行分組對照研究,探討綜合護理干預對老年患者心理的影響,獲得較好的成效,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之間收治的84例老年心房顫動患者為觀察對象,全部患者均通過嚴密的臨床儀器診斷確診為心房顫動,同時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應用常規(guī)藥物實施治療,排除合并患有嚴重的肝腎疾病患者。采用隨機的方式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2例。觀察組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0例,年齡在62~87歲,平均年齡為(68.6±5.7)歲,患者的病程在3~13年,平均病程為(6.2±1.7)年,其中有冠心病患者15例、糖尿病患者8例、高血壓合并冠心病患者14例、腦梗死患者5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8例,年齡在63~86歲,平均年齡為(65.9 ±6.2)歲,患者的病程在3~12年,平均病程為(5.8±1.2)年,其中有冠心病患者16例、糖尿病患者9例、高血壓合并冠心病患者15例、腦梗死患者6例。對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實施統(tǒng)計學分析,發(fā)現(xiàn)結果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guī)的護理措施;觀察組患者采取綜合護理干預方法,具體為:首先對患者進行認知干預,根據(jù)患者的生活環(huán)境和文化程度,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心房顫動的相關知識,讓患者能夠全面掌握疾病的發(fā)生機制與原因、發(fā)展進程、治療方法、療效以及預后[3]。在健康教育的基礎上指導患者正確的面對發(fā)病,掌握發(fā)病過程中應當注意的事項。通過幫助患者正確的認識疾病,消除錯誤的認知,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恐懼和焦慮的情緒,有利于患者樹立治療信心。第二是心理護理干預,由于病情的反復和發(fā)病過程中的痛苦,老年心房顫動患者長期處在較大的心理壓力環(huán)境下,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護理人員要認真分析患者的臨床資料,積極和患者溝通交流,了解患者的家庭環(huán)境、性格特征、心理狀態(tài)和愛好等。在臨床中多陪伴患者,傾聽患者的想法與感受,用溫柔的語言與患者交流。一旦發(fā)現(xiàn)患者的語言中表現(xiàn)出負面情緒時,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幫助患者克服不良情緒,調整心態(tài)。不僅要和患者進行語言上的溝通,其他交流形式也非常重要。如在對話的過程中,時刻給予患者鼓勵和肯定的眼神,對患者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在必要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握手和擁抱等肢體動作表達自己的善意和對患者的支持,讓患者感受到關愛和溫暖[4]。對于已經(jīng)出現(xiàn)明顯的抑郁和焦慮的患者,一定要密切關注,并尋求醫(yī)師的幫助??梢韵蚧颊呓榻B同類疾病的病友,相互鼓勵相互幫助,促進疾病的治療。除此之外,還要取得患者的社會支持,多與患者家屬溝通,患者在長期處于一個人的狀態(tài)下可能會胡思亂想,進而加重不良情緒。因此囑咐患者家屬要多陪伴患者,多與患者進行交流,還解患者的緊張感。在生活中細心照顧患者,在治療時給予情感上的支持,盡量滿足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提升患者的幸福感。通過患者家屬取得朋友的支持,多到醫(yī)院探望患者,改善患者的情緒,盡量減少患者一個人獨處的時間,使其感到滿足以及來自于社會關系的溫暖,進而消除負面情緒。第三是行為干預,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放松身心的訓練,如在情緒低落和不安時,可以采取腹式呼吸法,深深的呼氣和吸氣3次,放松全身肌肉,能夠獲得較好的效果。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可以為患者安排日常的娛樂活動,如讀書、看報、和聽音樂等,豐富患者的精神生活,將患者的注意力從疾病上轉移。除此之外,可以聯(lián)系家屬培養(yǎng)患者的興趣愛好,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開展積極的娛樂活動,如練字、繪畫、養(yǎng)花和散步等,鼓勵患者積極參與各種老年競賽,以獲得社會的肯定,實現(xiàn)個人價值,提高自我滿足感和幸福感,減少由于疾病造成的焦慮和恐懼。第四是生活干預,日常生活中,指導患者的飲食要清淡、易消化,忌食咸、油、辣等食物,多食新鮮的水果和蔬菜,保持大便的通暢。少食多餐,戒煙酒。養(yǎng)成規(guī)律的作息習慣,注意勞逸結合,不要進行大量的體力勞動。指導患者正確的應用藥物,告知患者藥物的作用機制、用藥方式、用藥劑量,并教會患者觀察藥物的不良反應癥狀,一旦出現(xiàn)異常,要及時告知醫(yī)師和護士。
1.3評價標準。本組研究中應用抑郁自測量表(SDS)以及焦慮自評量表(SAS)對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評價。患者在入院當天以及入院后2周分別進行測評,由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量表的填寫,對于文化程度低,難易獨立完成表格的患者,護理人員逐條向患者解釋,根據(jù)患者表達的想法代寫。SDS與SAS均包含20個評價因子,按照1~4級進行評分,標準分為項目總分與1.25的乘積。SDS標準分低于53分為正常,超過則說明出現(xiàn)抑郁;SAS的標準分低于50分的患者為正常,超過50分的患者則說明出現(xiàn)焦慮?;颊叩脑u分越高則說明癥狀越嚴重。
1.4統(tǒng)計分析:本研究中的相關數(shù)據(jù)均錄入到SPSS16.0軟件實施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的形式表示,比較采用t值檢驗,以P<0.05代表組間的差異結果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見表1。
發(fā)生心房顫動的主要原因是冠狀動脈的血液供應急劇減少,導致竇房結和心房組織發(fā)生持續(xù)性腦缺血,進而造成心房的結構形態(tài)發(fā)生變化,心肌膜的完整性被破壞,細胞的能量代謝和通透性改變、酸堿失衡,進而造成組織的電生理改變不均勻[5]。老年患者由于身體各項機能都出現(xiàn)衰退,治療中的生理結構改變會讓交感神經(jīng)持續(xù)興奮,其中的兒茶酚胺類物質分泌增多,加重心臟的負擔。在長久的病程折磨中,患者嚴重的恐懼和對未來的擔心,精神高度緊張,出現(xiàn)各種程度的焦慮和抑郁癥狀。在本文研究中,通過對患者進行系統(tǒng)的認知干預、心理護理干預、行為干預以及生活護理,患者的焦慮和抑郁程度得到明顯的改善(P<0.05),生活質量得到提高,具有較好的臨床推廣價值。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焦慮和抑郁情況對比
[1]王海燕,田榮,沈麗娟,等.靜脈應用胺碘酮治療心房顫動的綜合護理干預[J].護理學雜志,2011,26(11):36-37.
[2]劉小平,唐振旺.慢性心房顫動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應用華法林抗凝院外延續(xù)護理效果評價[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3,29(23):3945-3946 .
[3]邢吉華.綜合護理干預對老年心房顫動患者心理的影響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4,12(28):353-354.
[4]顧艷霞,陳霞.綜合護理干預對75歲以上老年心房顫動病人心理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2,10(35):3284-3285.
[5]張清愛,王明芬.綜合護理干預對老年心房顫動患者心理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4,12(20):343-343,344.
R473.5
B
1671-8194(2016)24-026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