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荷
我們學習書法,研究法帖,常常只留意筆墨,而多忽略內容的至情至味,細想頗為遺憾。今天,讓我們從我國古代名家論佳肴美酒的法帖中,挑選幾味,帶領大家一同緣情循“味”,品賞幾件“舌尖”上的書法經典之作——
《奉橘帖》
作者:王羲之 東晉
釋文: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大意:奉送上橘子三百個。由于還未到霜降,沒能多采摘。
《送梨帖》
作者:王獻之 東晉
釋文:今梨三百。晚雪,殊不能佳。
《送梨帖》刻帖“今梨三百”,按字距實缺一字。根據《書史》記載,所缺字為“送”字。
王羲之送橘是三百,王獻之送梨也是三百,這里的三百都是虛指。通常大概四個橘子一斤,三個梨一斤。這么一算,送得也挺多的喲。
《乞米帖》
作者:顏真卿 唐
釋文:拙于生事,舉家食粥,來已數(shù)月。今又磬竭,只益憂煎,輒恃深情,故令投告,惠及少米,實濟艱勤。仍恕干煩也。真卿狀。
大意:我不擅生計,全家喝粥好幾個月,現(xiàn)在又斷糧,更加憂愁。仗著我們以前的情誼,所以向你求助。希望你能借點米給我渡過難關。實在麻煩你了。
《食魚帖》
作者:懷素 唐
釋文:老僧在長沙食魚,及來長安城中,多食肉,又為常流所笑,深為不便,故久病,不能多書,實疏。還報諸君,欲興善之會,當?shù)梅鲑?。九日懷素藏真白?/p>
懷素從長沙到長安后,因為吃不到魚而生病。雖身在異鄉(xiāng),但對長沙的魚仍特別思戀?;蠲撁摴蠢粘隽艘粋€灑脫狂放的文人形象。
《嘗瓜帖》
作者:柳公權 唐
釋文:瓜一顆,時新,第一割而嘗之,味又甘好,以表汝之孝也。明后至,彼不悉耶?告世四娘省。
柳公權的行書存世較少,此帖短短數(shù)行,才情與法度兼具。
《京酒帖》
作者:蘇軾 宋
釋文:京酒一壺送上,孟堅近晚,必更佳,軾上道源兄,十四日。
這些舌尖之作,現(xiàn)在看來情、趣、味俱佳。古人的書法佳作,大多書于不經意間,當初親朋好友間的往來書信,最能顯露作者的真性情。食物通過書法這一載體,將綿延千年的飲食文化以另一種藝術的表達形式傳承至今,讓今人得以一品,實屬幸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