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 ■ 常欣
高效晶體硅太陽電池技術及其應用進展
洛陽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 ■ 常欣
綜述幾種極具應用前景的高效晶體硅太陽電池的技術和應用進展,包括選擇性發(fā)射極太陽電池、異質結太陽電池、交錯背接觸太陽電池、金屬環(huán)繞貫穿太陽電池,以及發(fā)射極環(huán)繞貫穿太陽電池。
高效;晶體硅太陽電池;選擇性發(fā)射極;異質結;背接觸
目前,晶體硅太陽電池應用最為廣泛,其中高效晶體硅太陽電池技術始終是國際光伏行業(yè)研究的熱點之一。晶體硅太陽電池是目前商業(yè)化程度最高、制備技術成熟的太陽電池,自從第一塊晶體硅p-n結太陽電池于1954年在貝爾實驗室問世以來[1],人們對晶體硅太陽電池的研究經(jīng)久不衰,提高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降低成本、易于產業(yè)化的高效電池技術是行業(yè)當前研究的熱點問題。
一般認為,晶體硅太陽電池效率提升1%,發(fā)電成本可下降6%。近年來新型產業(yè)化高效電池技術層出不窮,如選擇性發(fā)射極電池、異質結(HIT)電池、交錯背接觸(IBC)電池、金屬環(huán)繞貫穿(MWT)電池、發(fā)射極環(huán)繞貫穿(EMT)電池等,這些技術都使晶體硅太陽電池效率顯著提升。本文將對這些高效晶體硅太陽電池工藝技術逐一進行分析并討論。
傳統(tǒng)的太陽電池表面有一層摻雜濃度相對均勻的磷擴散層,稱為發(fā)射極。選擇性發(fā)射極的基本理念為:對金屬柵線下的發(fā)射區(qū)進行高濃度摻雜,降低電池串聯(lián)電阻,從而提高電池開路電壓;對非柵線接觸區(qū)域進行輕摻雜,降低光生載流子復合,增強電池的短波光譜響應能力,增加短路電流密度。制作選擇性發(fā)射極有許多工藝技術[2,3],如加熱源掩膜處理、絲網(wǎng)印刷磷漿、激光刻槽埋柵、激光摻雜等。
中科院寧波材料所萬青教授研究組提出了一種自對準激光摻雜工藝[4],運用常規(guī)絲網(wǎng)印刷設備制備出高效晶硅體太陽電池。電池工藝在經(jīng)過磷擴散后,表面會形成高磷濃度的磷硅玻璃層,而后通過圖形化激光退火處理,將磷硅玻璃層中的磷元素擴散至硅中,從而選擇性地在電池片表面形成重摻雜區(qū);隨后絲網(wǎng)印刷細柵線時,垂直交叉激光重摻線條,巧妙地實現(xiàn)自對準激光摻雜工藝,如圖1所示。性能測試表明,擴散方塊電阻為75 Ω/的單晶硅太陽電池,填充因子由原65%提高至79%,電池轉換效率由14.4%提高至17.7%。
鈍化發(fā)射極、背面定域擴散晶體硅太陽電池(PERL)由新南威爾士大學(UNSW)馬丁格林教授發(fā)明,其成功采用了選擇性發(fā)射極的概念,研發(fā)的電池效率達到25%[5,6](見圖2)。PERL電池是對選擇性發(fā)射極技術進行進一步改進,在電池背面的接觸孔處采用溴化硼定域擴散,同時使發(fā)射極接觸區(qū)域寬度小于頂部金屬柵寬度。
圖1 自對準工藝法制作的太陽電池結構圖
圖2 UNSW PERL電池結構
PERL電池具備高轉換效率的原因有以下幾點:1)電池正面具有規(guī)則的“倒金字塔”結構,其效果優(yōu)于普通電池絨面結構,具備較低的反射率,從而提高光生電流;2)選擇性的磷摻雜擴散,金屬柵電極下重摻雜能形成良好的歐姆接觸,非柵極接觸區(qū)域的輕摻雜在滿足橫向電阻最優(yōu)的基礎上可提高短波光譜響應;3)電池背面進行定域、選擇性的硼摻雜形成p區(qū),既降低了背電極的接觸電阻,又增強了背面場,使復合速度大幅降低,從而增加了電池的短路電流密度,提高轉換效率;4)發(fā)射極鈍化,發(fā)射極鈍化降低表面態(tài)密度,減少了光生載流子的復合。
利用此項技術,新南威爾士大學與尚德公司聯(lián)合開發(fā)的冥王星電池轉換效率已達到20.3%[7]。
HIT太陽電池最早由日本三洋公司提出,以高質量超薄本征非晶硅層對晶體硅基底材料的兩面進行鈍化,降低表面復合損耗,提高了器件對光生載流子的收集能力,從而形成高效的新型晶體硅太陽電池[8](見圖3)。松下公司研制的HIT太陽電池的轉換效率已達到了25.6%。
圖3 HIT太陽電池與傳統(tǒng)晶體硅太陽電池結構的對比圖
HIT太陽電池的優(yōu)勢主要有:
1)低溫技術:由于HIT太陽電池使用α-Si構成p-n結,所以整個工藝可在較低溫度下(<300 ℃)制造完成,降低制造工藝的溫度。
2)高轉換效率:傳統(tǒng)晶體硅太陽電池使用SiO2或SiN等薄膜作為鈍化層,而HIT太陽電池以獨有的氫化非晶硅薄膜作為表面鈍化層,對晶體硅表面鈍化非常好。
3)節(jié)省面積:由于HIT電池的高轉換效率,使其在滿足相同的功率輸出時,需用的占地面積較少,可極大降低組件安裝的綜合成本。
4)穩(wěn)定性好:由于襯底為n型單晶硅,所以沒有因形成B-O復合體而導致的光衰效應,且對金屬雜質的容忍度較p型硅襯底高。此外,HIT太陽電池溫度穩(wěn)定性也較傳統(tǒng)晶體硅太陽電池好。
5)低成本:HIT太陽電池的厚度薄,硅片厚度<100 μm(可至70 μm)[9],電池板的薄型化可以節(jié)省硅材料的成本。
上世紀70年代IBC太陽電池的器件原型被提出[10]。美國Sunpower公司開發(fā)的產業(yè)化高效IBC電池示意圖如圖4所示。在IBC電池中,產生于表面區(qū)域的光生載流子必須穿過硅基體才能到達背電極,這就需要使用少子壽命長的高品質硅材料。n型硅材料的少子壽命長,對雜質的容忍度較高,且無光衰效應,所以較適用于制作IBC太陽電池。
圖4 Sunpower公司IBC太陽電池示意圖
IBC太陽電池選用n型硅襯底,為降低表面復合,前后表面利用熱氧化膜進行鈍化處理。采用半導體工藝中的光刻技術,在電池背面分別進行磷、硼定域摻雜,形成有指狀交叉排列的p/n區(qū),以及位于其上方的p+/n+重摻雜區(qū)[11]。由于p+和n+區(qū)接觸電極的覆蓋面積較大,形成了較低的串聯(lián)電阻。美國Sunpower公司設計的IBC太陽電池實現(xiàn)了24.2%的高轉換效率,成為高效晶體硅太陽電池的典型代表。
IBC太陽電池具有重要的高效特征,包括:1)入射光子數(shù)的最大化。因基區(qū)和發(fā)射區(qū)的金屬柵交錯制作于電池背面,避免了電池表面金屬柵的遮光損耗。2) IBC電池表面的輕摻雜避免了傳統(tǒng)電池“死層”的出現(xiàn),增強了短波光譜響應。電池背面利用SiO2作為鈍化層,提高了背反射率和長波的光譜響應,進而使IBC電池具有更高的轉換效率。Mulligan等[12]實現(xiàn)了電極與基區(qū)和發(fā)射區(qū)在背面定域點接觸,使載流子復合速度大幅降低,提高了開路電壓,并用SiO2兼作鈍化層及隔離層,使器件的效率達到了21.5%。3)基區(qū)和發(fā)射區(qū)的電極均制作在背面,可實現(xiàn)電池正、負極焊線的共面拼裝,簡化了光伏組件制作工藝流程,易實現(xiàn)自動化,提高生產效率。
MWT太陽電池同IBC太陽電池一樣為背接觸式電池,其結構和傳統(tǒng)絲網(wǎng)印刷電池的結構較接近,如圖5所示。前面是發(fā)射極和細柵結構,而主柵移到了電池背面,電池背面印刷鋁背場和p區(qū)電極,通過激光技術在細柵上刻蝕出孔洞,然后在孔內進行擴散和金屬化,達到正面的細柵和背面的主柵連接導通的目的,而后在基區(qū)電極接觸區(qū)形成鋁背場,在主柵電極接觸區(qū)進行重摻雜。
圖5 MWT太陽電池結構示意圖
在MWT太陽電池中,由于發(fā)射區(qū)放置在電池的前表面和金屬化孔中,縮短了收集載流子所需的擴散長度,提高了收集光生電流的效率,對于較低品質的硅材料基體依然可獲得較高的電流密度,所以,MWT太陽電池可以采用多晶硅片制作高效太陽電池。
圖6 PUM太陽電池
荷蘭能源研究中心(ECN)經(jīng)過多年研究,已將此項技術實現(xiàn)了產業(yè)化,采用典型的MWT技術制作出一種名為PUM的太陽電池,如圖6所示。PUM太陽電池中不存在像傳統(tǒng)電池的主柵結構,而是電池背面特定分布的接觸電極點,有效減少了傳統(tǒng)主柵結構的遮光損耗,同時降低了發(fā)射區(qū)電極界面處的載流子復合概率,提高了轉換效率。近幾年,MWT技術發(fā)展很快,多晶MWT太陽電池平均效率達到18.5%,單晶MWT太陽電池平均效率已達20%。
盡管如此,MWT太陽電池的制備仍面臨許多難題[13],如低損傷孔洞的制備,如何精準而可靠地激光穿孔,如何避免孔洞和周邊材料造成熱損傷而帶來隱裂和漏電等缺陷等。此外,如何制備良好的金屬化孔洞、降低串聯(lián)電阻也非常關鍵。
EWT太陽電池同樣是一種背接觸式電池[14],與MWT太陽電池類似,EWT太陽電池也是通過在電池上打孔來實現(xiàn)上、下兩面的聯(lián)通。與MWT太陽電池不同的是,在EWT太陽電池中,收集電流的柵線從電池正表面轉移至電池背面。
1993年Gee等[15]研制出EWT太陽電池,電池的p-n結位于正表面,為減少光反射損失,采用了良好的金字塔結構和減反射膜;再利用重摻雜或金屬化孔洞的方法把電池正面發(fā)射區(qū)和背面局部發(fā)射區(qū)連接在一起,把前后表面收集的電流都傳導到背面電極上,正、負電極柵線交叉排列在電池背面,主柵則排列在背面的兩側。EWT太陽電池的結構如圖7所示。
圖7 EWT太陽電池結構示意圖
EWT太陽電池正表面沒有柵線電極,通過太陽電池中許多微型導電孔來收集電子,并傳遞到背面的發(fā)射區(qū)電極上,不僅增加了光子收集率,而且可達到雙面集電的效果,增加光生電流密度,提高了轉換效率,且更便于光伏組件的封裝及自動化生產。因此,EWT太陽電池兼具了IBC電池與MWT太陽電池的優(yōu)點。但由于EWT太陽電池工藝本身的特殊性,如孔洞損傷和金屬填充、表面鈍化、背電極之間的并聯(lián)電流、背面正負柵線的電學隔離、發(fā)射極串聯(lián)電阻等,都決定了EWT太陽電池的電學性能還不夠理想[16],需要繼續(xù)改良工藝技術,使其向工業(yè)化方向發(fā)展。
高效晶體硅太陽電池的技術發(fā)展方向是低成本、高效率、高穩(wěn)定性。隨著原材料、生產設備和技術的升級改進,以及先進微電子工藝的不斷滲透,將有越來越多的新型低成本高效太陽電池走向產業(yè)化,相信晶體硅太陽電池必將會得到更加快速的發(fā)展。
[1] Pfann W G, Roosbroeck W V. Radioactive and Photoelectric p-n Junction Power Sources[J].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1954, 25(11): 1422-1434.
[2] Uzum A, Hamdi A, Nagashima S, et al. Selective emitter formation process using single screen-printed phosphorus diffusion source [J]. Solar Energy Materials and Solar Cells, 2013, 109: 288-293.
[3] 張松, 孟凡英, 汪建強, 等. 低成本選擇性發(fā)射區(qū)太陽電池的制備和特性[J].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 2011, 45(6): 793-797.
[4] Zhu L Q, Gong J, She P, et al.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crystalline silicon solar cells by an intersected selective laser doping[J]. Solar Energy Materials and Solar Cells, 2011, 95(12): 3347-3351.
[5] Green M A, Zhao J, Wang A, et al. Progress and outlook for high efficiency crystalline silicon solar cells [J]. Solar Energy Materials and Solar Cells, 2001, 65(1): 9-16.
[6] Zhao J, Wang A, Green M A. 24.5% efficiency silicon PERT cells on MCZ substrates and 24.7% efficiency PERL cells on FZ substrates[J]. Progress in Photovoltaic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1999, 7(6): 471-474.
[7] Wang Z, Han P, Lu H, et al. Advanced PERC and PERL production cells with 20.3% record efficiency for standard commercial p-type silicon wafers[J]. Progress in Photovoltaic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2012, 20(3): 260-268.
[8] Varache R, Kleider J P, Gueunier-Farret M E, et al. Silicon heterojunction solar cells: Optimization of emitter and contact properties from analytical calculation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J].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 2013, 178(9): 593-598.
[9] Tsunomura Y, Yoshimine Y, Taguchi M, et al. Twenty-two percent efficiency HIT solar cell[J]. Solar Energy Materials and Solar Cells, 2009, 93 (6-7): 670-673.
[10] Lammert M D, Schwartz R J. The Interdigitated back contact solar cell: A silicon solar cell for use in concentrated sunlight [J]. 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 1977, 24(4): 337-342.
[11] 任丙彥, 吳鑫, 勾憲芳, 等. 背接觸硅太陽電池研究進展[J].材料導報, 2008, 22(9): 101-105.
[12] Mulligan W P, Rose D, Cudzinovic M, et al. Manufacture of solar cells with 21% efficiency[A]. 19th European Photovoltaic Solar Energy Conference[C], Paris, France, 2004.
[13] Lamers M W P E, Tjengdrawira C, Koppes M, et al. 17.9% Metal-Wrap-Through mc-Si cells resulting in module efficiency of 17.0% [J]. Progress in Photovoltaic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2012, 20(1): 62-73.
[14] Van Kerschaver E, Beaucarne G. Back-contact solar cells: A review[J]. Progress in Photovoltaic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2006, 14(2): 107-123.
[15] Gee J M, Schubert W K, Basore P A. Emitter wrap through solar cell[A]. Proceedings of the 23th IEEE PVSEC[C], Louisville, KY, 1993.
[16] 孟彥龍, 賈銳. 低成本高效率晶硅太陽電池的研究[J]. 半導體光電, 2011, 32(2): 151-157.
2016-03-04
常欣(1980—),男,工程師、碩士,主要從事高效太陽能硅片及電池的研發(fā)和生產。clement_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