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平 張雯
摘 要: 教師用自身良好的閱讀習慣引導學生養(yǎng)成閱讀好習慣,通過閱讀讓自己的知識更豐富,在教學中得心應手。加強學生閱讀技能培養(yǎng),引導學生更好地閱讀,提高閱讀質量。
關鍵詞: 閱讀 閱讀習慣 閱讀方法
葉圣陶曾說:必須使種種方法成為學生終身以之的習慣。因為閱讀與寫作都是習慣方面的事情,僅心知其故,而習慣沒有養(yǎng)成,還是不濟事的。教師通過課堂內閱讀引導與積極干預,提高課堂閱讀效率,進而促進課外閱讀發(fā)展與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一、教師以課堂閱讀帶動學生課外閱讀
語文教師的知識結構要求教師是一個“博”和“雜”的專家。語文教師應該有“人類的一切我都不陌生”的胸懷,對各門學科,如中國的、外國的、現(xiàn)代的、古代的都保持廣泛興趣,養(yǎng)成喜歡讀書、博覽群書的習慣。教師要用良好的閱讀習慣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引領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課內外自主閱讀質量,形成良性干預。
1.時事新聞分享討論
教師每天早上準時看新聞、看評論,將其化為自己的知識帶到課堂上,增強語文教學時效性、知識性、新鮮感。同時,建議學生這么做,建議學生家長配合學生訂閱、剪報、成立讀報小組。教師可以經常到校報刊室閱讀各類書報,及時感受時代的脈搏;訂閱雜志,對各類知識均涉獵瀏覽,經常做一些摘錄等。若遇上好評論、好文章,馬上印制出來與學生共享;也可采用新聞辯論課的形式開展教學,在辯證中思考與收獲。這樣,課堂教學時,往往可收到左右逢源、觸類旁通的效益。既豐富教學內容,又拓寬學生的視野,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如針對“中國式過馬路”這種社會現(xiàn)象,收集相關資料與評論;針對“中國好室友”,收集馬加爵等人的資料,評論時有例可遁。
2.好書佳文共賞同評
課堂教學中,以教師個人閱讀帶動學生閱讀,提高學生閱讀內容質量。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不定期開設閱讀分享課(教師閱讀分享或者“小老師課堂”)或美文欣賞課的形式提高閱讀質量。
在班級設置讀書角,教師不吝嗇自己的書籍,將自己訂閱的雜志、書籍放在教室讓學生借閱,而且鼓勵學生在書上寫批注,表達自己的看法。長期下來,可能一篇文章會被多個學生的批注填滿了,類似于網絡發(fā)帖一樣,讓在評論中占“沙發(fā)”和“頂樓”的學生有一種自豪感,說明他看得快、看得多,并有思考,能夠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并逐步提升學生自信。
二、教師加強學生課堂內外閱讀能力培養(yǎng)
課外閱讀過程中大部分學生的關注點都在簡單閱讀,即可把握的故事情節(jié)、人物形象上;需要耐心學習的新知識和深入理解的見解關注度不高;而對于需要深入品味的文章語言、寫作構架則關注較少。能在閱讀中提出質疑,產生自我獨特見解,進行深層次閱讀的學生則微乎其微。
著名語言學家、北京大學教授陸儉明認為,語文教育任務之一是給學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這種教育是教師的引導教學與學生廣泛的閱讀、豐富的知識和強烈的語感密不可分。因為語文課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往往又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選擇,同時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因此,教師應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閱讀”,挖掘學生自主閱讀能力。
1.課堂示范性閱讀
首先,教師應通過課堂中的示范性閱讀教學,教會學生如何進行“深層次閱讀”。在解讀《作文與考試》時,把“閱讀世界”、“聆聽世界”的名句格言作為識記內容;“雜文經緯”,對站在最前沿的社會問題進行深刻剖析;“浮生隨筆”,感悟人生,感受池莉、崔永元、史鐵生、梁文道、柴靜、白巖松等人的思想。課堂閱讀中,有意識地指導學生挖掘文章主題,并深入思考。
如賈平凹的作品《獵手》,分析主題時,文章的最后一段——當獵人酒醒之后發(fā)現(xiàn)原來與其搏斗的兇狠的狼卻變成了一個人……這個變化讓獵人不知所措,也讓學生困惑不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大自然向人類敲響警鐘》一文分析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繼而得出結局是自然對人類下的追后通牒,同時警示人們:人類在屠戮狼群、破壞自然的同時,其實就是殺死自身。結尾部分獵手看到死的是個四十來歲的男人,而地上卻沒有狼,作者似乎是想引導我們設想,這只是獵手的靈魂在俯視一切。這樣,作者的寫作意圖就不言而喻:人與自然的斗爭,人類也許能占一時的上風,但終將遭到自然的報復。
2.提倡精讀細讀
中國出版協(xié)會副秘書長黃國榮認為,喜歡瀏覽是因為現(xiàn)代青年沒有耐心,瀏覽是惰性導致的,他們不愿研讀原著,不愿思考,很希望有易中天這樣的“知識保姆”喂給他們知識。一定的文化快餐給學生造成一種錯覺,只要記住綱綱就行了,只要能考試就可以了。忘了閱讀文字的快樂,找不到歸屬感。
精讀細讀要求閱讀期間每個學生要圈圈點點,用紅筆記錄自己的閱讀感受,以批注形式理解文本含義,仔細品味語言內涵,感受文字魅力,通過閱讀作品引導學生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命運,關心作品中的人物命運和喜怒哀樂,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在語言能力發(fā)展的同時,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提高文化品位、審美情趣。
3.培養(yǎng)自主思考能力
課上,強調學生的主體性,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暢所欲言。閱讀課可以探究題形式分組討論,每一小組成員提出閱讀中困擾自己的問題,先尋求本組組員幫助,實在解決不了的問題最后一起討論。
課外,鼓勵學生寫讀書札記、讀后感,記錄獨特的閱讀感受與思考,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以讀帶寫,通過閱讀、思考提高語言組織、寫作能力。“世界讀書日”時,可以在班級、校園開展征文活動,選拔優(yōu)秀習作鼓勵學生。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的:“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yè)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遍喿x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以教師自身的閱讀習慣感染學生,感受教師在閱讀過程中呈現(xiàn)出來的個人魅力。學生不但在學習中加強了課內閱讀,利用了“讀本”,還閱讀了大量課外作品,搜集、整理了許多資料。每周的美文鑒賞課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他們接觸到了很多名家的作品,并認真、細致地理解他們的情感。在每周周記中記錄自己的閱讀感受,教師全批全改,并與學生積極討論閱讀心得,表揚認真的學生,作為范文張貼出來,從而激發(fā)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某種事物感興趣,才會以各種形式不斷重復這行為,才能讓這些行為逐漸變成習慣,才能在課堂上與教師互動,讓課堂更添光彩;才能讓學生很好地利用課堂內閱讀經驗提高課外閱讀質量,提高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閱讀中的六種好習慣.中國教育報,2008.
[2]漫談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認識和實踐.全國中教優(yōu)秀教學論文集.
[3]從“習慣”入手提高閱讀能力.小學教學研究,1999(05).
[4]教學模式漫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