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洪崗
年輕的艾莉絲為了過更好的生活,離開家人,獨自從愛爾蘭小鎮(zhèn)來到繁華都市紐約。她一邊在百貨公司做售貨員,一邊讀夜校,以便將來能找個好點兒的工作。愛爾蘭電影《布魯克林》講的是20世紀50年代的故事,然而年輕人離開家鄉(xiāng)獨自到大城市謀發(fā)展的類似經歷,在今天的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到處都能見到。
艾莉絲是萬里迢迢乘船去美國的。一路顛簸勞頓不是為了“詩和遠方”,而是在家鄉(xiāng)實在沒有像樣的工作機會。她所生活的年代,交通及通訊都遠沒有今天便利,一封家書要等上好久。初到紐約,想念家鄉(xiāng)的親人時,她會難過到沒法平靜地工作。好在,勤奮上進又樂于擴展交際面的年輕人,到哪里都容易遇上機會。艾莉絲很快結識了年輕熱情的意大利裔水管工,異鄉(xiāng)的生活變得溫暖而溫馨。
對他們的考驗發(fā)生在艾莉絲回鄉(xiāng)探親時——她唯一的姐姐忽然過世,震驚之余她當即回家奔喪。此時故鄉(xiāng)只剩下媽媽一人,媽媽很想把艾莉絲留在身邊。返鄉(xiāng)期間,艾莉絲也遇上了對她一見鐘情又條件優(yōu)越的新追求者。留在故鄉(xiāng),還是再次奔向遠方?這位年輕姑娘,遇上了一次重大抉擇。
如果是你,會如何選擇?反復比較小城鎮(zhèn)和大城市的生活各自有哪些好處、壞處,從來不是做取舍的好方法。按常規(guī)來說,家鄉(xiāng)小城會更宜居,大城市則發(fā)展機會更多,兩者沒有絕對的高低好壞之分。你若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看重什么,便不會太游移不定。
去哪里生活,關鍵看你在哪里能活得幸福而心安。而跟誰在一起,就更要先回到內心,才容易有清晰的判斷。擇偶時,只要認清真心所在,那即便有再多的候選人,也容易取舍。
記得讀到過一個有意思的故事。一位年輕小伙子覺得他所結識的三位姑娘人都很好,不知道該跟誰加深交往。他去向一位智慧長者請教,長者平靜地要他簡單描述一下對那三位姑娘的印象。聽完小伙子的描述,長者淡然告訴他:“你心里喜歡的是第三位。”小伙子吃驚地詢問:“你怎么知道?”長者答:“你只有在談到她的時候,眼睛里有光芒。”
無論對你喜歡的人還是事物,那份真心,就可以令你綻放光芒,有心的旁觀者都能看見。反倒是當事人,有時要費一段時日才能認清。并不是識別自己的真心有多困難,而是我們常常被各種雜念或舊日的經驗困住,以致心思迷亂。
比如說,你可能被灌輸過,或者從之前努力謀生的經歷中學到:生活艱難,活下來是第一位的;良好的物質條件就是幸福,放下這么實實在在的幸福,去追求那些看不見、摸不著、虛無縹緲的東西,會不會是腦子進水?感情上,認真你就輸了……有許多先入為主的成見時,你會看不見也看不懂顯而易見的東西。
艾莉絲回鄉(xiāng)奔喪期間,也和新老朋友們玩得很開心。她大概也考慮過留下,此地既然如此舒適,有什么理由一定要背井離鄉(xiāng)外出奔波?然而最終,她重新踏上了漫漫長路,回到了紐約,她所愛的人在那里等著她。當然,家鄉(xiāng)小鎮(zhèn)上的一些居民流露出的窺探他人生活、幸災樂禍的習氣,也明顯推了她一把,幫她下定了回紐約的決心。
漂洋過海開闊眼界,終歸是好的。體驗過自由的人,很難再忍受拘束和局限。你看見過真正好的活法,便無法再屈就于糟心的活法。細枝末節(jié)可以不講究,大事卻沒法隨意將就。懵懵懂懂沒有選擇的余地時,你會盲從或屈從于很多你并不認同的東西,艾莉絲的幸運在于:遠赴紐約謀生再回鄉(xiāng)探親的這段時日,她已見過世面,也歷練出了重新選擇的能力和實力。
再次乘船遠渡重洋,艾莉絲和初次離開家鄉(xiāng)時不一樣了,少了迷茫,多了堅定,她已經可以作為過來人,指點扶助船上初次離家的小同鄉(xiāng);小同鄉(xiāng)那種對遠方既向往又害怕的不知所措,都是她經歷過的??梢哉f,早先艾莉絲不知道她能不能過得更好、生活得更幸福,現(xiàn)在,她知道她有活得更幸福的能力了。
幸福來自哪里?你所生活的地域其實并不決定什么。你身邊的人外在條件如何,也非決定性因素,只要真心相愛、溫柔相待,都可以甜蜜美滿。甚至,你本身的外在條件如何,也不重要。當眼前出現(xiàn)多個機會,因何去何從而煩惱煎熬時,那表示我們誤以為是那些機遇、處境決定我們的幸福與未來。殊不知,所有的境遇只不過是幫你認清:原來我有能力去愛,原來我經受得住這些變化;原來我只需負責提升自己,一切自有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