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志強
(遼寧省有色地質局一〇八隊 遼寧沈陽110013)
政和小紹巖體的金礦地質特征及找礦標志
■閆志強
(遼寧省有色地質局一〇八隊 遼寧沈陽110013)
小紹巖體位于政和--大埔北東向深大斷裂帶北段東側,區(qū)內斷裂及次火山巖發(fā)育,成礦條件十分有利,是閩北陸相火山巖型金銀礦最具找礦潛力的地段和突破口之一。為了探究小紹巖體的金礦化特征,在分析區(qū)域地質背景的基礎上,沿樟口-小紹-石洪坑-東坑一線,對東坑火山盆地的幾個巖體特別是小紹巖體做了一系列的野外觀測和巖體化學組分特征與多階段成礦期次等室內研究。初步認為小紹巖體屬于淺成酸-中酸性巖漿交代型(斑巖型)金礦,該研究可為政和小紹巖體進一步找礦活動提供技術依據和參考。
小紹巖體金礦化斑巖型金礦找礦標志
政和小紹巖體在區(qū)域上位于政和--大埔NE向深大斷裂帶北段東側、浦城--寧德NW向火山噴發(fā)帶之東坑火山盆地西南緣與建甌蓋林—政和錦屏NE次級火山基底隆起帶交匯部位。關于政和小紹巖體地質特征及成因的文章較多[1-6],且前人在金礦化特征及找礦標志方面也有較多研究[7-9]。近年來,對小紹巖體關于這方面的分析和研究是爭論的焦點和熱點。在此背景下,通過對小紹巖體野外實地考察,并系統(tǒng)采集樣品分析、測試,在總結前人工作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一點看法,認為小紹巖體屬于多次多階段侵入的復式巖體,確定了一種新的金礦化類型—斑巖型金礦。
礦區(qū)位于福建省建甌市與政和縣相鄰處,隸屬建甌市川石鄉(xiāng)和政和縣星溪鄉(xiāng)管轄。地理坐標:東經118°50′30″~118°52′15″、北緯27°13′00″~27°15′45″,礦山距政和縣城關約36公里,經310省道與外界相通,為勘查工作帶來極大的便利。礦區(qū)屬中低山侵蝕地形,中部地勢較高,四周較低。中部主山峰海拔多在1000m以上,呈近南北向線型分布。最高主山峰海拔1118.80m(歪咀山主峰),最低為礦區(qū)西南角的溪谷,海拔僅500m。
2.1礦區(qū)大地構造位置
礦區(qū)區(qū)域上位于政和--大埔北東向深大斷裂帶北段東側、浦城--寧德北西向火山噴發(fā)帶之東坑火山盆地西南緣與建甌蓋林—政和錦屏北東次級火山基底隆起帶交匯部位,區(qū)內斷裂及次火山巖發(fā)育,成礦條件十分有利,是閩北陸相火山巖型金銀礦最具找礦潛力的地段和突破口之一。
2.2區(qū)域成礦地質背景
以北東向政和--大浦深在斷裂帶為界,北西為中、晚元古界萬全(巖)群下峰(巖)組變質巖地層,東南為中生界白堊系下統(tǒng)石帽山群火山碎屑巖--沉積地層,兩帶之間狹長地帶(長約6-7km,寬1-3km)分布中生界侏羅系下統(tǒng)梨山組及上統(tǒng)南園群火山碎屑巖--沉積地層[2]。
區(qū)域構造表現(xiàn)為以北北東--北東向斷裂帶為主,北北西--北西向斷裂帶次之的特征。這一系列斷裂帶應為政和--大浦北東向深斷裂帶、蓋林--錦屏北東次級火山基底隆起帶及浦城-寧德北西向火山噴發(fā)帶的具體表現(xiàn)。沿斷裂帶常見硅化、絹云母化、黃鐵礦化,或為巖脈充填,為區(qū)域最重要的控巖、控礦構造。區(qū)域巖漿巖多沿上述北東向、北西向斷裂帶分布,主要巖性有花崗巖、二長花崗斑巖、石英閃長巖和正長斑巖、二長斑巖、超基性巖等,多呈巖體或巖株產出,正長斑巖、二長斑巖和超基性巖多呈巖脈狀產出。沿巖體、巖脈的內、外接觸帶可伴有硅化、綠泥石化、黃鐵礦化,局部見鉛鋅礦化[2]。
礦區(qū)近礦圍巖蝕變主要有硅化,鉀長石化、綠泥石化,螢石化、絹云母化、高嶺土化、碳酸鹽化,并常伴有黃鐵礦化,方鉛礦化、閃鋅礦化、黃銅礦化等。據礦山生產過程的野外觀察,圍巖蝕變已初具分帶現(xiàn)象,從成礦中心向外依次為鉀長石+石英→綠泥石+螢石+石英→絹云母+高嶺土+石英(蛋白石)。
2.3區(qū)域主要金屬礦產分布
區(qū)域內金屬礦產已知有鐵、鋁、鋅、銅、金、銀等,主要沿政和--大埔深大斷裂帶與中生代東坑火山盆地西北緣交匯地帶及其周邊分布。以新老地層為載體,可以將區(qū)域金屬礦產劃分為兩個大的成礦系列:一是賦存于中--晚元古界變質巖老地層中的矽卡巖型(或巖漿期后熱液疊加改造層控型)富鉛鋅(鐵)礦床,二是賦存于中生代火山巖地層中的火山--次火山熱液型金、銀(銅、鉛、鋅)多金屬礦床,本次研究的小紹斑巖型金礦為區(qū)內首次發(fā)現(xiàn)礦床類型[1]。參見區(qū)域礦產地質簡圖(圖1)。
圖1 區(qū)域礦產地質簡圖
3.1巖體化學組分
圖2 AMF圖解
根據礦山所測得化學分析結果表明,火山巖中SiO2含量約在54.24%—74.49%之間,所測得各化學成分平均值如下 :SiO265.31% 、Na2O 3.29%、K2O5.28%、Na2O+K2O 8.57%、K(均值)0.51;次火山巖(或侵入巖)中,SiO2含量約在68.51%—77.79%之間,各化學成分平均值如下:SiO273.55%、Na2O 3.69%、K2O 5.08%、Na2O+K2O 8.77%、K(均值)0.47。二者對比,后者巖體中SiO2和堿的數值略高于前者,這可能是結晶分異和外來物質的疊加及同化混染所導致。根據馮志文、曾佐勛等對小紹巖體的AMF圖解表明(圖2)、麥克唐納及歐文判別圖(圖3),研究區(qū)的巖體屬亞堿系中偏堿的鈣堿性巖系,其組合與太平洋的安山—英安巖—流紋英安巖—流紋巖組合相似[1]。
圖3 K2O+Na2O對SiO2變異圖
3.2巖體巖石學特征
巖石主要顏色為淺肉紅色、淺灰紅色,斑狀結構,基質為顯微文象結構和顯微花崗結構。鉀長石和斜長石主要的斑晶,石英斑晶較少,約5%—35%。斜長石呈柱粒狀,具有鈉長石聚片雙晶,費氏太測定為中更長石;鉀長石呈板狀,測定為中微長石。據福建省地質礦產局測定,該巖體其三斜度、有序度與流紋巖對比相近,與侵入巖對比偏低。黑云母少見,基質則由顯微粒狀長石、石英組成或由長石、石英有規(guī)律交生構成顯微文象結構。
4.1巖體形態(tài)
東坑火山巖盆地在平面上呈現(xiàn)出近似的菱形狀,面積大概有240km2,北西面和南東面與侏羅系南園組(J3n)呈斷裂接觸,北東及南面主要以不整合方式直接覆蓋在南園組之上?;鹕綆r盆地在地貌上實際表現(xiàn)為正地形,小紹復式巖體位于該火山巖盆地中部。小紹巖體在平面上呈橢圓狀。
圖4 礦(化)體的野外出露特征
4.2多期次侵入階段產物
對東坑火山盆地的小紹巖體、石洪坑巖體、東坑巖體等三個巖體,特別是小紹巖體做了進一步的研究,認為小紹巖體屬于多次多階段侵入的復式巖體,并在該巖體中確定了一種新的金礦化類型—斑巖型金礦。根據侵入接觸關系,可劃分為四個不同時期的侵入產物[1]。第一階段為粗斑花斑巖,第二階段為晶洞鉀長花斑巖;第三階段為巖墻狀(堿性)流紋巖;第四階段為球粒流紋巖。
4.3巖體形成時間
根據1:5萬區(qū)調資料,巖體侵入圍巖為下白堊系石帽山群上組上段,此可作為其成巖時代下限。用同位素測定其年齡值為75.2Ma.根據馮志文、曾佐勛等研究,巖體形成于晚白堊晚期。晶洞鉀長花斑巖在福建比較發(fā)育,魁岐、旗山晶洞鉀長花崗巖的鋯石U-Th-Pb法年齡分別為69和87Ma。因此,小紹巖體可能是在早白堊—晚白堊世時期形成。
4.4含礦巖體形態(tài)及礦物組分
目前發(fā)現(xiàn)的小紹含礦巖體是由多次侵入而成的復式巖體,呈巖株狀產于同期火山巖構成產狀內陡外緩的火山穹窿中。巖性為粗斑花斑巖、細鉀長花斑巖、晶洞鉀長花斑巖等,斑晶為微斜條紋長石和石英,基質具顯微文象結構,有微斜條紋長石與石英共結呈楔形連晶組成,副礦物主要有鈦鐵礦、磁鐵礦、鋯石、磷灰石及金屬硫化物等。
4.5金礦化與蝕變情況
整個小紹復式巖體金的背景值為50—100。金礦化較好者主要為粗斑花斑巖和中斑鉀長花斑巖,晶洞鉀長花斑巖中局部也有礦化,礦石品位較低。礦化最好區(qū)段與強綠泥石化等蝕變范圍一致。Au為0.5—2.4g/t,一般1—2g/t;Ag位34—115ppm,一般50ppm左右。礦(化)體的野外出露特征見圖4。
(1)構造標志:主要成礦斷裂以北東--北東向斷裂帶為主,北北西—北西向斷裂帶次之。當石英脈或方解石脈出現(xiàn)在破碎帶內,一般可以推斷其下部或延伸部位存在礦體,當破碎帶硅化強烈時可作為地表追索和圈定礦化體的根據。
(2)蝕變標志:在蝕變發(fā)育強烈區(qū)域內多發(fā)現(xiàn)金礦化,硅化、褐鐵礦化蝕變組合含礦較好,疊加黃鐵礦化、高嶺土化礦化則更好。
(3)化探異常標志,金-銀-砷-銻-鉛-鋅化探次生暈組合異常是比較可靠的地表找礦標志。
(4)部分金礦體存在上貧下富規(guī)律,即淺部礦體貧甚至蝕變、深部富,且沿傾向延深較深。
(5)前人采掘的老硐、廢礦坑附近前人采掘的老硐、廢礦坑附近也是很重要的找礦標志。
(6)區(qū)域上與小紹巖體相類似的石洪坑、東坑巖體的類比研究也是重要的找礦標志之一。
(1)小紹巖體位于政和--大埔北東向深大斷裂帶北段東側,區(qū)內斷裂及次火山巖發(fā)育,具有較好的成礦地質條件和找礦遠景。
(2)礦區(qū)內主要礦種為金銀鉛等多金屬礦,目前發(fā)現(xiàn)的礦床規(guī)模較大,但品味較低,找礦標志明顯,可根據構造標志、蝕變標志、化探異常標志等標志知道找礦。
(3)礦床成因類型為淺成酸—中酸性巖漿交代型(斑巖型)金礦,且小紹巖體屬于多次多階段侵入的復式巖體。
(4)通過該礦床的成因分析,建立找礦標志,對今后在東山火山巖盆地周圍及閩北地區(qū)其他類似礦床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1]馮志文,夏衛(wèi)華.閩北建甌-政和火山巖型金礦地質 [M].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1991.
[2]龔萍.福建政和石門金多金屬礦地質特征及其控礦因素 [J].福建地質,2005,25 (1):18-20.
[3]周延,陳世忠,武玲,等.福建紫金山外圍東留花崗斑巖體地質特征及成礦作用分析[J] . 資源調查與環(huán)境,2013,34 (4) :238-240.
P612[文獻碼]B
1000-405X(2016)-2-101-2
閆志強(1968~)男,高級工程師,1990年畢業(yè)于桂林地質學院地質礦產勘查專業(yè),研究方向為地質科研及地質找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