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新
從《三駝圖》 看人情世相
□楊立新
《三駝圖》 (局部) 明·李士達
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幅明代畫家李士達的《三駝圖》。該畫堪稱畫與詩的絕妙組合,故近500年來,一直受到后人的追捧和喜愛。
李士達(1550-1620年),號仰槐,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明萬歷二年(1574年)進士,后隱居不仕。其性格耿傲,清徐沁明畫錄》謂“能自愛重,權(quán)貴求索,雖陳幣造廬,絕不可得”。李士達長于人物,兼寫山水,深得畫理,提出山水畫須講求“五美”——蒼、逸、奇、遠、韻;力避“五惡”——嫩、板、刻、生、癡。其繪畫題材,多表現(xiàn)文人瀟灑放達的生活,也作佛道鬼神,并有一定數(shù)量的風俗畫,常借作品表達對社會現(xiàn)實的不滿?!度剤D》即為其風俗畫的代表作之一。
《三駝圖》中,畫家用極其簡略的線條,生動地勾畫出三人的形體、神態(tài)和動作。描繪了三位相互顧盼的駝背老者,三人形象滑稽,卻在相近的神情姿態(tài)中塑造不同的個性:右邊的那位,提籃側(cè)顧,略有靦腆;中間的則向提籃者拱手相迎,熱情憨直;左側(cè)的拊掌大笑,詼諧放達。衣紋線條采用十八描中的“混描”,洗練簡潔,準確地表現(xiàn)出各自不同的動勢。人物須發(fā)皆不見勾勒痕跡,筆墨圓潤,柔若無骨,足見畫家高超的筆墨造型功力。在構(gòu)圖上,三人呈倒“品”字,構(gòu)成穩(wěn)定的三角形,與上部的題詩相映生輝,進而營造出一種緊湊而圓融的藝術(shù)氛圍,因而不需借助任何背景,其意趣就足以耐人尋味了。
李士達所繪的《三駝圖》,堪稱佳構(gòu)。此畫幅為豎長條,三位人物集中于中下方。然而,更讓人稱絕的是畫面上方大面積空白處的三首題詩。其一:張駝提盒去探親,李駝遇見問緣因;趙駝拍手呵呵笑,世上原來無直人(錢允治錄)。其二:為憐同病轉(zhuǎn)相親,一笑風前薄世因;莫道此翁無傲骨,素心清澈勝他人(陸士仁書)。其三:形模相肖更相親,會聚三駝似有因;卻羨淵明歸思早,世涂只見折腰人(文謙光書)。三首題詩中,錢允治的最為有名。錢允治,是明代著名畫家文征明的高足錢谷之子。他目光如炬,將“駝背扎堆”的事兒,上升到“世上原來無直人”的哲學高度,揭示了《三駝圖》的諷世主題。錢允治在落款時用了一個“錄”字,而不是平常的“書”或“題”,可見這首詩不是他創(chuàng)作的。從詩的形式看,倒像是民間順口溜,通俗易懂。將民間歌謠形之于畫,增強了作品風趣詼諧的藝術(shù)風貌。陸士仁為文征明的學生陸師道之子。他步和錢允治的原韻,用比較的手法,從另一個側(cè)面去揭露世態(tài)人情:駝背是椎骨病變,純屬生理現(xiàn)象,并非沒有傲骨,“三駝”的心靈實則非常清純,較之那些體格健全、卻一身軟骨的家伙,還要勝出一籌呢。上左為明代書法家文謙光的題詩。他引用東晉大詩人陶淵明不阿諛奉承而辭官歸隱的典故,明確指出腰桿挺直的人都避世而去了,滾滾紅塵中只剩下那些卑躬屈膝、圓滑處事的人了。這三首詩,從不同角度提高了《三駝圖》的審美價值,觸發(fā)了觀者對畫作內(nèi)涵的思索,拓寬了畫外音的空間區(qū)域,使畫面的思想內(nèi)涵、情趣意境得到了更充分、更完美地體現(xiàn),給觀者帶來了極大的審美愉悅和審美驚奇。詩畫結(jié)合,相得益彰。光看畫,使人發(fā)笑,而再讀詩,卻使畫面有了另一番況味。
從李士達款中自識的“萬歷丁巳冬寫”中,我們可知,該畫作于明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冬。明末人欲橫流,道德淪喪,社會上阿諛諂媚、趨炎附勢之風盛行,故一些文人常有歸隱山林之想。然而,千百年來,這種人情世態(tài),似永無終結(jié)。故自明以降,作《三駝圖》者,代不乏人,蓋畫家欲借圖抒志,鞭撻世道人心之積弊也。作者以畫中駝背之人表述對“世上原來無直人”的不平之氣,諷刺了社會上那些卑躬屈膝、圓滑處世的文人士大夫。
《三駝圖》 明·李士達 紙本墨筆 78.5cm×30.3cm 北京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