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玉瑤
?
馮驥才:原來我是這樣一個人
□ 張玉瑤
馮驥才今年74歲了,精神頭還是那么足。他說:“是不是人到了我現(xiàn)在這個年齡,都特別想看明白自己?”
“我常常羨慕那種單純的作家或畫家,活得簡明純粹,還可以用一生力氣去挖一口深井,然而我卻偏偏不肯那樣活著,否則我不再是我?!瘪T驥才這樣說。幾十年里,他一直在各個領域來回穿梭,刻意或隨性。到了這時,他終于覺得,這樣的自己才是最充分真實的自己。
1994年、1995年前后,馮驥才在大眾心目中還是一個傳統(tǒng)的作家、藝術家。那段時間,他寫出了一批“俗世奇人”的故事,共18篇,都是些天津衛(wèi)的奇人奇事。恰巧也是在那時,天津這座他常年居住生活的城市面臨一場舊城現(xiàn)代化改造的風波。為了“搶救”這座600多年老城的文化遺產(chǎn),他邀請了諸多攝影師和各行各業(yè)的專家進行文化采風和地毯式考察,編成了《舊城遺韻》一書,還建議副市長建一座城市文化博物館。
就在搶救天津城市文化的時候,馮驥才看到了一本介紹法國前文化部部長安德烈·馬爾羅的書。馬爾羅是法國著名作家,在上世紀60年代任文化部部長期間,提出“大到教堂,小到羹勺”的口號,在全法做了一次文化普查。幾年下來,法國人對自己的文化遺產(chǎn)都清清楚楚,大大增強了其文化自豪感。上世紀80年代,法國進一步設立了文化遺產(chǎn)日,呼吁社會各界都參與進來。
了解了這段歷史,馮驥才深受影響。他覺得,中國56個民族的文化遺產(chǎn)也需要進行這么一種全面考察才行。模仿法國人,馮驥才當時也提出了一個口號,叫作“大到村落,小到荷包”。他還在“兩會”上提議說,中國也應像歐洲那樣有自己的文化遺產(chǎn)日。后來提案通過,國務院確定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的文化遺產(chǎn)日。
2003年,61歲的馮驥才受法國文化基金會之邀去了一趟巴黎,在那里住了兩個月,大量研究了法國的文化資料?;貒螅_始著手做文化遺產(chǎn)搶救保護工作,以10年為期。對于高速運轉(zhuǎn)的他來說,10年并不算一段漫長的時間。
從木版年畫、唐卡到口頭文學、文化傳承人名錄,馮驥才和他的團隊開始了田野調(diào)查的歷程。在這個規(guī)模浩大的“搶救”工程里,民間藝術文化的分類、使用方式、工具材料、制作方法、傳承譜系、傳播方式、絕活傳奇都被以文字、視頻的方式記錄下來并梳理清楚。馮驥才把這叫作“摸家底”。中國在2006年才開始出自己的“非遺”名錄,好在這么多年過去了,“家底清楚了”——“國家級的‘非遺’是1372項,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加起來超過一萬項。”馮驥才對這些數(shù)據(jù)記得很牢,脫口而出。
但他擔心的是,日韓等其他國家“非遺”雖然相對少,但每一項后面都有學者團隊的支持,而中國卻并非如此,非得國家撥款建項目才行。80%的“非遺”項目都處于自生自滅的境地,“要丟失了就丟失了,丟失了也不知道”。因此他希望,中國的知識界人才能“到田野里去”。
時隔10年,2013年,71歲的馮驥才又去了一次巴黎,給法國人作了一場演講,回顧這10年來中國在文化遺產(chǎn)保護方面做的工作。但這并沒成為一個具有某種收束性的成果展示會,反而又成了一個起點。他游覽了歐洲幾國的鄉(xiāng)村,驚訝地發(fā)現(xiàn)那里“所有的房子都很美,像童話一樣”?!芭T谏缴铣圆荩弊由蠏熘忚K,山谷里到處都是鈴聲?;h笆上都編著花,人過著如詩如畫的生活,幾百年來都沒有變化。”這些讓他很羨慕。相比之下,中國的村落幾十年來變化太大,“很多過去的歷史文明傳遞不到今天”。
從歐洲帶著新的觀感回來,馮驥才又發(fā)起了對傳統(tǒng)村落認定保護的工作。他認為,“世世代代居住的鄉(xiāng)村有很美好重要的東西,承載著民族精神文化的DNA”。因此,摸完了“非遺”的家底,他又開始摸村落的家底了。從去年開始,他和他的團隊對傳統(tǒng)村落進行全面調(diào)查,希望能先盡快建立出檔案來。似乎,他又要忙上若干年了。
去年,馮驥才續(xù)寫的《俗世奇人》18篇新作在《收獲》上發(fā)表后,遲子建給馮驥才發(fā)了條短信:20年了,你筆頭還那么健呢!
遲子建的一個“健”字,評價得極恰切。20多年前,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馮驥才文學創(chuàng)作的噴薄期,筆頭甚健,《雕花煙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炮打雙燈》《神鞭》等都是那一時期的產(chǎn)物。20多年后,再拿起筆來,新加入的故事依然精悍利落,硬度不改,津味兒也不改。
“又冒出一群奇人?!瘪T驥才在《俗世奇人(足本)》的序里這么寫道。20多年前是“冒”出來的,現(xiàn)在還是“冒”出來的,他講的故事總有一股活生生的勁兒?!叭缃襁@36篇的主人公站在一起,再加上眾多配角,亂哄哄一大群??瓷先ィ俏倚睦锢咸旖蛐l(wèi)的各色人等?!?/p>
這些年,馮驥才跑了很多地方,但拿起筆寫小說時,卻從沒繞遠?!拔液蛣e的作家不一樣,這些年一直在天津沒離開,得把天津這塊地方的靈魂寫活了?!薄八资榔嫒恕毕盗欣镫m人多嘴雜、樣貌各異,卻是他對天津人集體性格的一個畫像:燕趙之士,熱情、義氣、豪爽、好面子、嘎。這次他甚至寫到了一條叫黑頭的天津狗,犯了錯誤,讓主人“丟了面”,索性出走。但出走之后,又回到主人家,一聲不吭地鉆泥里自殺了。“別人最好的狗是義犬,天津最好的狗就是愛面子?!?/p>
“你要是沒絕活,在這塊土地站不住腳。碼頭上的人什么沒見過?”馮驥才說,他收集的本地奇人素材足足有100來個,在他腦袋里“鬧騰”?!靶≌f是想的不是寫的,寫是很容易的事兒?!彼€說自己最近有天靈感一現(xiàn),想寫一個“會吃魚”的美食家——用筷子一戳魚肚子,就知道盤中魚是死得久的還是活著殺的?!安欢奶?,想寫的話,半天就寫出來了。”
但問題卻恰恰是時間,即使“半天”也不是個容易事。《俗世奇人》的前18篇和后18篇之間隔的20多年,正是他把工作重心轉(zhuǎn)向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20多年。每年他非得趕在不工作不出野外的三個長假里,才能暫時抽出身來,把時間還給小說和其他東西。完全屬于他自己的創(chuàng)作時間越來越少。
“這么長的時間,我?guī)缀醴艞壛宋膶W,偶爾想起寫東西,但是想寫的時候因為太忙就放掉了?!彼J為,那些工作比他個人的創(chuàng)作還重要,他寧愿為此犧牲個人創(chuàng)作的時間。
然而,當了許多年的作家和藝術家,馮驥才到底不能完全放下。他有一個“苦惱”,就是做文化遺產(chǎn)搶救的時候,無法進入一個小說家的思維。寫小說和寫其他文章不一樣,小說家的思維是純虛構(gòu)式的,“有段時間一定要活在虛構(gòu)里”,但他已經(jīng)無法像他的其他作家朋友們一樣,獲得一個完全離開現(xiàn)實的純虛構(gòu)環(huán)境,“在現(xiàn)實和虛構(gòu)間甜蜜地往返”。
現(xiàn)在,他的手機里常年有大量“告急”,比如幾天前就有一個來自河北定州的82歲老傳承人告訴他說,當?shù)氐囊粋€民間戲快要滅絕了?!八缓艚?,就把我呼叫醒了,我就得從自己虛構(gòu)的世界里面出來。”《俗世奇人》這樣的故事很短也好寫,每篇2000字左右,馮驥才稱它為“超短篇”。它們大概也是馮驥才和他的現(xiàn)實相互妥協(xié)后的一種“往返”方式。
“只能寫這樣超短篇的小說了。想寫的太多了,不知有沒有時間?!瘪T驥才說這話的時候,卻是一副釋然的樣子,“我這個人隨緣,看上帝給我多少時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