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銀昌
(福建省閩南地質大隊,福建漳州363000)
福建平和大望山北礦段銀多金屬礦地質特征及礦床成因探討
鄭銀昌*
(福建省閩南地質大隊,福建漳州363000)
福建省平和縣大望山礦區(qū)北礦段銀多金屬礦位于閩東火山斷坳帶,福安—南靖斷裂帶與上杭—云霄深大斷裂交匯處,屬上杭—云霄有色金屬成礦帶東南段。礦體受北東向斷裂或其次一級裂隙控制,以脈狀、透鏡狀為主。礦床成因類型屬于巖漿熱液交代充填型銀多金屬礦。
大望山北礦段;銀多金屬礦;礦床成因
福建省平和縣大望山礦區(qū)北礦段銀多金屬礦礦床位于平和縣南西直距約35km處,區(qū)內鐵、銅、鉬、金、銀、鉛、鋅等有色金屬礦產廣泛分布,礦區(qū)礦點多達25處之多,主要分布于崎坑、龍傘崠等2個火山機構環(huán)狀組合體的內、外環(huán)。經過多年的勘查工作,大望山礦區(qū)北礦段銀多金屬礦床已成為福建省東南沿海地區(qū)典型的巖漿熱液交代充填型銀多金屬礦床。對該礦床的地質特征及成因的研究,可為福建東南沿?;鹕綆r地區(qū)提供尋找銀多金屬礦模式。
1.1區(qū)域成礦條件
本區(qū)經歷了多期次的構造運動,各種性質不同、方向各異的斷裂構造較發(fā)育,其中北東向、北西向尤為發(fā)育。東側的福安—南靖北東向斷裂帶及上杭—云霄深大斷裂帶貫穿全區(qū),東西兩側為龍傘崠火山機構環(huán)狀組合體和崎坑復合式火山口,北側為石帽山火山盆地,全區(qū)呈現為被區(qū)域斷裂所分割的一個個相對獨立且變形復雜的構造塊體,控制著巖漿巖及地層的分布,生成差別各異的礦產類型。復雜的構造及活躍的巖漿活動,為成礦提供有利條件,特別是具有劃界意義的區(qū)域性大斷裂和深大斷裂,為區(qū)域成礦創(chuàng)造了必備的條件。
1.2區(qū)域地球化學場特征
本區(qū)地層微量元素特征:南園組和石帽山群地層成礦元素明顯高于維氏值,其中Pb、Sn、Mo元素高于維氏值3~7倍,石帽山群則以含較高的Ag元素為主要特征。
侵入巖微量元素特征:與地層類似,本區(qū)主要的酸—中酸性侵入巖也具成礦元素高于維氏值的特點,一般表現為:Pb、Cu、Sn、Mo元素高于維氏值1~4倍,Zn元素除個別含量較高外,多數低于維氏值。Ag元素以燕山早期侵入的花崗閃長巖、石英閃長巖含量較高為特征。
各類地球化學異常特征:區(qū)內異常組合主要有Pb、Zn、Cu、Pb—Zn—Cu、Cu—Pb—Zn—Sn、Cu—Ag—W—Mo、Ag等多個組合元素。其中地球化學異常值為:Pb200~4500ppm、Zn150~300ppm、Cu80~450ppm、Sn30~200ppm、Mo15~80ppm。有些異常與礦化吻合,尤其是幾種異常套合部位,是找礦的有利地段。
由此可見,本區(qū)的地化背景及異常組合特點與成礦具有密切關系,同時也反映了區(qū)內具有較好的成礦物質基礎,找礦潛力大。
2.1地層
礦區(qū)地層出露簡單(詳見圖1),僅出露白堊統(tǒng)石帽山群(K1sh),規(guī)模較小,為一套紅色陸相沉積—火山噴發(fā)建造的地層,主要分布于礦區(qū)北部,約占總面積的十分之一。地層敘述如下。
2.1.1石帽山群下組上段(K1sh1b)
為一套噴溢相中酸性熔巖夾火山碎屑巖,分布于礦區(qū)北部,巖性為巨厚層狀紫灰色英安玢巖、流紋英安質火山角礫巖及英安質晶屑、玻屑凝灰?guī)r等,與大望山花崗閃長巖體呈斷層接觸或噴發(fā)不整合接觸,與上覆石帽山群上組上段地層多呈斷層接觸。圍巖蝕變以綠泥石化為主。
圖1 福建平和縣大望山礦區(qū)北礦段銀多金屬礦地質略圖
2.1.2石帽山群上組上段(K1sh2b)
為一套噴溢相中酸性熔巖,分布于礦區(qū)的北部,巖性為紫灰色、灰色流紋巖及流紋質含角礫巖屑、晶屑熔結凝灰?guī)r,具硅化、絹英巖化等,除與下伏石帽山群下組上段地層多呈斷層接觸外,還噴發(fā)不整合覆蓋于大望山花崗閃長巖體之上。
2.2構造
礦區(qū)的構造以線性斷裂為特征,主要有北北東、北西向2組斷裂。斷裂性質以壓扭性、壓性為主,其次為張扭性和張性,且具有多期活動的特點。
2.3巖漿巖
大望山花崗閃長巖體[γδ52(3)b]廣泛出露于礦區(qū),約占礦區(qū)面積的十分之九,多呈巖基、巖枝產出,該巖體與銀多金屬礦化關系較為密切。
2.4圍巖蝕變與礦化特征
蝕變以硅化、薔薇輝石化、絹英巖化、綠簾石化、綠泥石化、絹云母化、黃鐵礦化為主,其次為碳酸鹽巖化、鈉長石化、螢石化、次生石英巖化、鉀化等。其中硅化與薔薇輝石化跟銀多金屬礦關系密切,可作為找礦標志。
按蝕變類型大致可分為:硅化—薔薇輝石化、硅化—絹英巖化、綠簾石化—綠泥石化、綠簾石化、綠簾石化—絹云母化、絹云母化、黃鐵礦化、碳酸鹽巖化、鉀化等幾十種類型。
2.5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特征
電法及磁法異常特征:激電ηs異常特征,區(qū)內的物探異常具有隨地勢地段變化和受斷裂構造控制的特點。異常主要分布在北北東向F6斷裂帶的南側,與礦化段相吻合。異常背景值一般為3%~4%,最高ηs為7.5%。
電阻率ρs異常:在ρs剖面平面圖和平面等值線圖上,可以看出有數個帶狀異常,異常呈不規(guī)則狀,ρs值一般1000~2000Ω·m,異常強度地段3000~5000Ω·m,個別達11000Ω·m。
地球化學特征:各類巖石的成礦元素豐度,巖石中Ag元素以凝灰?guī)r、花崗閃長巖、絹英巖含量較高;Pb元素以蝕變巖、構造角礫巖含量較高;Zn元素以英安玢巖、構造角礫巖含量較高;Cu元素以次流紋斑巖、絹英巖含量較高。4種成礦元素含量均較高的主要有次流紋斑巖、其次為絹英巖,花崗閃長巖的成礦元素相對也較高。
巖石地球化學特征Ag、Pb異常:呈椰圓形,面積約0.05km2,位于0線附近;Pb異常:多呈椰圓形及不規(guī)則狀,總體呈北北東向展布,是礦區(qū)巖石地球化學異常帶的主體部分,面積約為1.8km2,異常峰值分別為(1916~4000)×10~6。
3.1礦體形態(tài)、產狀及規(guī)模特征
大望山礦區(qū)北礦段銀多金屬礦礦體主要分布于石寨—大湖巖一帶,礦帶北至青云賓館東,南至水寶村,呈北東向展布,位于13~40線間,介于F3—F15,礦帶長約1km,寬約0.5km,由33個礦體組成。各礦(化)體分布于F1斷裂帶中及上、下盤硅化、黃鐵礦化、絹英巖化碎裂花崗閃長巖內,其中6號礦體為區(qū)內主礦體(見圖2),礦體長33~150m,厚度0.54~9.68m,斜深44~315m。
6號礦體為銀(鉛鋅)礦體,出露于水溝西側,標高約516m,產于F1斷層下盤的碎裂花崗閃長巖中,呈長透鏡狀,37°方向展布,延長約150m,平均厚度約4.93m,最厚達到 9.68m,最小僅 1.88m,延深約152.33m,最深達230m;礦石平均品位Ag148.16×10-6、 Pb1.17%、Zn0.63%。
3.2礦石礦物
金屬礦物主要有碲銀礦、方鉛礦、閃鋅礦、黃銅礦,其次為黝銅礦、碲鉛礦及銻銀礦、輝鉬礦、自然金、自然銅等。
脈石礦物主要有石英、薔薇輝石、絹云母、綠簾石、綠泥石、黃鐵礦、方解石和螢石等。
表生礦物主要有孔雀石、銅藍、鉛釩、褐鐵礦、軟錳礦、硬錳礦等。
3.3礦石結構構造
礦石結構主要有他形不規(guī)則粒狀、半自形粒狀、自形粒狀和交代結構,其次為乳濁狀、葉片狀、壓碎狀、固溶體分離結構等。
礦石構造以浸染狀、小團塊狀構造為主,其次為星點狀、細脈狀構造等,局部還見有蜂窩狀、皮殼狀和網格狀構造等。
4.1成礦物質來源
燕山早期侵入的大望山花崗閃長巖體及早白堊世石帽山群火山巖的成礦元素在礦區(qū)含量相對較高,礦區(qū)Ag、Pb、Zn等微量元素與維氏同類巖石中的平均含量對比,豐度值相對較高,初步認為該巖體和地層為銀鉛鋅多金屬礦成礦的主要礦質來源。
4.2礦床成因探討
礦區(qū)構造復雜,相互交錯,為成礦提供足夠的容礦空間,頻繁的巖漿活動為成礦提供熱液及礦源。其中北北東向構造為礦區(qū)的主要控礦構造,含礦熱液從深部沿斷裂構造帶上升進入儲礦圍巖,在運移中不斷地從火山巖中萃取銀鉛鋅等成礦元素,并不斷富集,隨著溫度和壓力的下降,成礦物質在容礦構造F1及次一級裂隙中富集并沉淀成礦。受熱液影響,圍巖發(fā)生強烈蝕變,主要有硅化、薔薇輝石化、絹英巖化、綠簾石化、綠泥石化、絹云母化、黃鐵礦化,其中綠泥石化、薔薇輝石化和硅化與成礦關系密切。
綜上所述地層、構造、巖漿巖及地球物理化學特征等條件分析,大望山礦區(qū)北礦段銀多金屬礦礦床成因為巖漿熱液交代充填型銀多金屬礦。
P640
A
1004-5716(2016)08-0144-04
2015-09-07
2015-09-09
鄭銀昌(1963-),男(漢族),福建南靖人,工程師,現從事礦產地質工作。
[1]范君學,等.福建省平和縣大望山礦區(qū)礦區(qū)北礦段銀鉛鋅多金屬礦詳查及外圍普查地質報告[R].福建省閩南地質大隊,2012.
[2]柯木枸,等.1∶5萬《平和縣礦產圖》[E].福建省第七地質大隊,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