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李易之
借Lazada搶灘印尼市場支付寶本土化將面臨哪些難題
□ 文/本刊記者 李易之
2012年,由德國創(chuàng)業(yè)器RocketInternet孵化、立足于新加坡的電子商務品牌Lazada正式宣告成立。僅用3年時間,Lazada就坐上了東盟電子商務的頭把交椅。2016年上半年,中國阿里巴巴網絡技術有限公司與Lazada達成協議,總共花費約10億美元獲得Lazada的控股權。有評論稱,這將幫助阿里巴巴平臺上的商家進入東盟消費市場。
在這一背景下,Lazada印尼站新任聯席首席執(zhí)行官(co-CEO)弗洛里安·霍姆(Florian Holm)在一次訪談中,宣布將會在印尼市場引入支付寶,與Lazada原有支付工具HelloPay融合。
印尼是東盟人口第一大國、世界人口第四大國,預計2020年其新興中產階層規(guī)模將翻倍增長到1.4億人,發(fā)展電子商務前景可觀。然而,中印尼兩國擁有差異較大的商業(yè)文化、政策環(huán)境,在此情況下,誕生于中國的支付寶“搶灘”印尼,將面臨嚴峻的本土化問題。人們不禁要問,借助Lazada的渠道,支付寶能否順利實現在印尼的本土化?
支付寶在印尼本土化的第一個問題在于,目前無論是信用卡的持有率,還是正規(guī)銀行儲蓄卡網上支付的使用率,在印尼都未能達到一個足以令人放心的水平。
據一些媒體報道,Lazada在引進支付寶之前就已經推出了自己的支付系統(tǒng)Hellopay,且市場表現良好。
然而世界銀行全球Findex截至2014年的報告顯示,在印尼僅1.6%的人持有信用卡,而這一數據僅比3年前增長了1.1%;印度尼西亞央行數據顯示,該國信用卡交易在2016年4月份比去年同期驟降4%,從3月份的2370萬次交易下降至2170萬次。因此很難判斷未來印尼信用卡持有量未來的走勢。有觀點認為,申請信用卡的收入門檻,以及簽發(fā)銀行嚴格的風險規(guī)避措施或許是導致印尼信用卡普及率偏低的主因。
儲蓄卡方面,36%的印尼人擁有正規(guī)金融機構的賬戶,而與此同時,近三成人沒有傳統(tǒng)的銀行賬戶。此外,印尼客戶使用銀行卡絕非易事,客戶需要完成多個額外和繁瑣的步驟才能完成網上交易。這導致客戶害怕銀行卡號碼被盜用或被欺詐,進而放棄在線使用銀行卡。
如果Hellopay與支付寶平臺融合之后的平臺需要以持有信用卡或銀行卡作為基礎,則很有可能面臨能夠使用這一平臺的客戶群體非常有限的窘境。
但話又說回來,Lazada印尼站新任聯席首席執(zhí)行官弗洛里安·霍姆曾表示:支付寶是全球最大、最為優(yōu)秀的電子錢包,且擁有更好的反欺功能。他認為,過去發(fā)生的電子錢包被入侵事件,絕不會發(fā)生在支付寶身上。
未來,Lazada是否能利用支付寶的安全性,打消大部分民眾對于網上使用銀行卡消費的疑慮,從而為印尼民眾帶來全新的、更為便捷的支付方式?盡管短期之內很難看到結果,但相信,這是大部分人都樂見其成的。
印尼的人口數量占據整個東盟人口的約三成,然而這三成人當中,網上購物的支付方式卻五花八門,其中的一些方式或許還是中國消費者聞所未聞的。
您是否聽說過在自家附近的便利店柜臺上,為網上購買的商品買單?許多中國朋友也許對這種方式感到陌生,然而這樣的支付方式卻在印尼頗受歡迎,成為印尼增長最快的支付渠道之一。
在便利店的柜臺支付,消費者只需在網上選好自己喜歡的商品,然后來到Alfamart、7-Eleven、Indomaret等印尼大街小巷中十分常見的便利店柜臺上使用現金支付。對于消費者而言,這樣的方式無需在電商平臺上注冊賬號,也無需透露自己太多的信息,安全有保障;對于商家來說,便利店柜臺支付不提供退款交易服務,是他們參與此類合作的重要誘因之一。據悉,在印尼有數以萬計的便利店能夠提供這項服務。其中僅Alfamart一家,在該國就擁有超過8000家的分店。
電信運營商也可以為消費者代扣費。隨著手機等電子產品在印尼的普及,人們對電子游戲、付費音樂、視頻等服務的需求也在上漲。電音運營商代扣費的支付方式幾乎成為這些小額商品量身定做的渠道。消費者在手機上輕點確認,付費和收貨便可同時完成。與便利店柜臺支付一樣,消費者無需注冊賬號或是透露太多個人信息,即可完成消費。
當然,在印尼最主流的網購支付方式,當屬銀行轉賬。這是印尼消費者最喜歡的支付方式,消費者只需在網上下單,然后來到附近的自動柜員機(ATM)進行轉賬即可。據粗略統(tǒng)計,約94%的印尼網購消費者使用銀行轉賬作為網上購物的支付方式。
在中國,電子錢包使用率已高達45%;支付寶的份額已占據第三方互聯網支付交易市場的半壁江山,而其他電子支付渠道也已相對成熟。
但在印尼則不然。該國一開放式調查平臺“JAKPAT”于2016年公布的一份調查顯示,1515位網民中,僅有約87%的網民的電子錢包處于活躍狀態(tài),其中近69%的人每月使用電子錢包不超過3次;而明確表示不使用電子錢包的人數約為56%。
多年來,印尼市場上出現了為數眾多的電子錢包。但這項調查顯示,印尼的電子錢包市場正處于“軍閥割據”的時代,多方彼此勢均力敵,誰也無法像美國的PayPal、印度的Paytm或是中國的支付寶一樣,打破現狀、取得具有決定性的勝利。
對于在這一市場上“逐鹿”的“群雄”來說,誰先找到電子錢包市場的突破口,誰就將取得巨大的成功。因此對于適應印尼市場的“創(chuàng)新大戰(zhàn)”仍在繼續(xù),例如MVCommerce公司就宣稱,其推出的電子錢包PonselPay會將電信支付的渠道應用在網購上,以此避免銀行卡的使用。
在這樣一種環(huán)境下,作為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支付寶選擇搶灘印尼,盡管背后擁有中國最大電商集團阿里巴巴和東盟最成功電商品牌Lazada撐腰,但“走出去”來到陌生的土壤上,高回報率的背后,是幾乎等高的風險。
但Lazada印尼站聯席首席執(zhí)行官弗洛里安·霍姆本人似乎對此很有信心。他在談及引入支付寶的日期時表示,目前除了技術整合,還有一些監(jiān)管問題需要解決,但他相信引入支付寶指日可待。因此,最終結果如何,我們不如拭目以待。
聯系編輯:38109430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