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升星,陳家林,張?zhí)R 笑,劉小珍,張漢堯
(1.西南林業(yè)大學云南省高校林木遺傳改良與繁育重點實驗室,云南 昆明 650224;2.西南林業(yè)大學國家林業(yè)局西南地區(qū)生物多樣性保育重點實驗室,云南 昆明 650224)
基于ITS序列分析的部分榕屬植物系統(tǒng)樹構建
李升星1,陳家林2,張?zhí)?,賀 笑2,劉小珍1,張漢堯1
(1.西南林業(yè)大學云南省高校林木遺傳改良與繁育重點實驗室,云南 昆明 650224;2.西南林業(yè)大學國家林業(yè)局西南地區(qū)生物多樣性保育重點實驗室,云南 昆明 650224)
以榕屬中黃金榕、橡皮樹、小葉榕3個樹種為研究對象,以其葉片為試材提取基因組DNA,進行ITS-PCR擴增。對擴增產物測序結果進行分析,在NCBI上選取同源率較高的27個樹種的ITS序列與其進行同源比較,并建立系統(tǒng)樹分析它們之間的親緣進化關系。結果表明:30種榕屬植物基于ITS序列分析與傳統(tǒng)分類學略有差異,通過結合ITS鑒定與形態(tài)分類相結合可以為以后榕屬的分類提供借鑒。
榕屬;ITS序列分析;系統(tǒng)樹構建
榕屬(FicusLinn.)隸屬??疲>G、稀落葉,喬木或灌木,有時匍匐或攀援狀,在生態(tài)圈中,是包含喬木、灌木和藤本的形態(tài)變化較大的一屬。本屬約1000種,主要分布于熱帶、亞熱帶地區(qū)。我國約98種3亞種43變種2變型,廣泛分布于西南部至東部。榕屬植物為低維護性景觀植物,韌皮纖維可作麻類代用品,其中有些種類的榕果可藥用或食用,在諸多醫(yī)學著作中均有記載,經濟價值較高。榕屬植物在文化方面或是實用性上有相當關聯,根據相關資料顯示榕屬植物并沒有很明確的化石留存,然而現存的主要樹種的輻射適應已經發(fā)生在最近的20~40萬a。根據榕屬植物的生活習性、繁殖系統(tǒng)、花序果的著生位置將其分為4個亞屬,制定了早期的榕屬分類系統(tǒng)。由于該屬植物具有形態(tài)特征變異幅度大,種間界限難以界定的特點導致該屬植物分類比較困難,如無花果為隱頭花序,難以觀察其花器官,目前國內關于該屬植物系統(tǒng)進化方面的報道尚少[1-4]。
內轉錄間隔區(qū)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由保守的18S、5.8S 和28S 基因編碼區(qū)以及非編碼的各種間隔區(qū)組成。ITS 片段在絕大多數真核生物中表現出了極為廣泛的序列多態(tài)性,因此在ITS 序列上即使是親緣關系非常接近的2 個種也能表現出較為明顯的差異,顯示出最近的進化特征。由于ITS區(qū)具有較豐富的信息位點和變異位點,目前已有文獻證實ITS是研究許多被子植物類群系統(tǒng)與進化的重要分子標記,例如ITS序列分析對竹種進行系統(tǒng)分類的研究及對各種中藥材植物的鑒定等[5-6]。由于ITS能較好地反映出科內、屬間、種間的親緣關系,所以被廣泛應用于植物的系統(tǒng)演化及親緣關系的研究[7-17]。
本研究以云南省昆明市內3種不同榕屬樹種為試材,通過提取DNA,選取ITS-PCR產物直接測序方法獲得其序列,從NCBI上下載同源率較高的序列,并利用MEGA 5.05軟件構建系統(tǒng)發(fā)育樹,對榕屬植物進行分析,從分子水平上對榕屬植物進行系統(tǒng)分類,以期對該屬植物的系統(tǒng)分化和系統(tǒng)分類提供依據,為種質資源的利用和對其遺傳改良工作提供參考。
1.1 榕屬植物材料
以昆明市金色俊園小區(qū)的3種榕屬植物黃金榕(F.microcarpacv.GoldenLeaves)、橡皮樹(F.elastica)、小葉榕(F.concinna)新鮮葉片為試驗材料。
1.2 葉片DNA提取
將采集的葉片在硅膠中干燥7 d后,用振蕩機振蕩成粉末狀,用BioTeKe 新型快速植物基因組DNA提取試劑盒提取DNA,并對提取的DNA進行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
1.3 ITS序列擴增及測序
根據GenBank中榕屬的ITS基因序列選取ITS2和4組合特異性引物擴增樣品ITS基因,上游引物ITS2的序列為:5’—AGAAGTCGTAACAAGGTTTCCGTAGG—3’,下游引物ITS4的序列為:5’—TCCTCCGCTTATTGATATGC—3’。以10個樹種的DNA為模板,采用25 μL反應體系即1 μL DNA模板、1 μL ITS2、1 μL ITS4、12.5 μL 2×Taq PCR MasterMix和9.5 μL dd H2O,進行PCR擴增;反應程序為:94 ℃預變性3 min;94 ℃變性30 s,50.8 ℃退火30 s,72 ℃延伸90 s,循環(huán)30次;72 ℃終延伸5 min;產物于4 ℃保存。取5 μL PCR產物和1 μL上樣緩沖液混勻后于1.2%瓊脂糖凝膠進行電泳檢測,用凝膠成像儀拍照[7]。剩余的PCR產物(約)20 μL委托昆明碩陽科技有限公司,采用雙向測序方法進行測序。
1.4 ITS序列分析及形態(tài)標記聚類分析
將測序得到的榕屬3個樹種的ITS序列用ContigExpress軟件進行拼接后,提交NCBI公用數據庫Genbank,利用NCBI軟件的BLAST進行網上對比。對所測得的3個樹種和從GenBank得到的樹種用系統(tǒng)分析和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軟件MEGA 5進行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對建樹的30種榕樹植物的葉形、葉質、果形、果實著生方式通過查閱文獻[18]進行記錄并作為聚類指標。
2.1 DNA提取結果
以榕屬10種植物的葉片為材料,使用試劑盒提取的DNA,經1.2%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結果顯示所提取的DNA質量較高,條帶單一且無拖帶現象。
2.2 ITS-PCR擴增結果
以榕屬3種植物的基因組DNA為模版,使用引物ITS1與ITS4進行PCR擴增,產物經1.2%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結果(圖1)顯示使用該引物擴增效果較好,可以得到穩(wěn)定的條帶。根據電泳結果可知,擴增出來的DNA片段的長度約為700 bp。
2.3 ITS序列分析
將擴增獲得的榕屬3種植物的ITS序列與GenBank的ITS序列進行比對找到與樣本同源種的ITS序列27個,其所對應的GenBank序列登記號、長度和G+C含量見表1。供試榕屬3種植物擴增獲得的ITS序列全長位于757~782 bp之間,通過在GenBank對比找到的27種序列,ITS序列全長均在684~804 bp之間。
每個樹種DNA中G+C含量的數值是恒定的,不會因外界環(huán)境條件的改變而發(fā)生變化,且在同屬不同種間,G+C含量的數值也不會有很大差異。由表1可知,供試榕屬3種植物的ITS序列中,黃金榕、橡樹G+C含量均為62%,小葉榕G+C含量為63%,平均G+C含量為62.3%;在全部53種榕屬植物中,整體G+C含量在61%~66%范圍內,整體平均G+C含量為62.9%,因此整體含量差異不明顯,適于作遺傳分析。
表1 榕屬植物的GenBank序列登記號、ITS序列長度、G+C含量
2.4 系統(tǒng)發(fā)育與形態(tài)標記聚類分析
將供試的榕屬10種植物與在GenBank中同源搜索獲得的43個近緣種的ITS序列,用MEGA 5.05進行完全比對,再采用鄰接距離矩陣法(Neighbor-joining)構建系統(tǒng)發(fā)育樹并進行形態(tài)標記聚類分析(圖2)。選用Kimura2-parameter 參數模型,計算所得的遺傳距離(由于圖表過大,在此只統(tǒng)計遺傳距離數據)。
由榕屬30種植物的系統(tǒng)樹及形態(tài)標記熱圖可以看出:榕屬的30個種以100%的支持率被分為2大支。其中供試的3種榕屬植物全部聚在一支上,而聚類分析色塊圖也與所建的系統(tǒng)發(fā)育樹大部分相吻合。該結果與傳統(tǒng)分類基本相符,但并不完全一致。如:小葉榕與巖木瓜、綠黃葛樹、筆管榕、菩提樹、龍州榕同為榕亞屬下榕組,但從圖中可以看出:小葉榕與其他幾種不聚在一支上,系統(tǒng)發(fā)育樹和聚類圖表明小葉榕與這幾種榕屬植物關系較遠。而聚在一大支上的巖木瓜、綠黃葛樹、筆管榕、菩提樹、龍州榕理應聚在一小支上,但是巖木瓜單獨與無花果亞屬的竹葉榕、壺托榕、異葉榕及平塘榕聚為一小支上,從系統(tǒng)發(fā)育樹上看巖木瓜應歸為無花果亞屬。
榕屬中30個種的遺傳距離在0.01~0.08之間,絕大多數的遺傳距離<0.6,表明30個榕屬植物的親緣關系較近。其中小葉榕與黃金榕、勁直榕的遺傳距離分別是0.005、0.003,表明小葉榕與這2種榕樹的親緣關系非常近。
傳統(tǒng)分類學上主要以花果為特征進行分類,榕屬植物現有的分類系統(tǒng)亦然,但由于榕屬植物為隱頭花序,雌雄同株或異株,繁殖器官材料難觀察,在分類中困難重重,其中存在爭議問題頗多。榕屬植物復雜多樣的變異通過傳統(tǒng)的形態(tài)分類學很難揭示榕屬性狀的演化特點,單就葉的形狀而言,就有橢圓形、長圓形、卵形、心形等,如果過分的依賴某一個或幾個形態(tài)標記進行分類,可能會出現誤差,準確性和可靠性不高。本文通過ITS序列分析的方法可以為榕屬的分類提供很好的借鑒。從構建的系統(tǒng)樹與形態(tài)標記熱圖聯合來看,雖然與傳統(tǒng)分類大體一致但也出現了一些不相符之處,如小葉榕屬于榕屬榕組,但是它與榕屬環(huán)紋榕組的黃金榕、勁直榕親緣關系非常近。原因可能是傳統(tǒng)分類學上過分突出某一個形態(tài)特征。
植物學家們一直在努力尋找從多學科手段上可用于系統(tǒng)分類的證據。近年來,ITS序列分析已廣泛應用于植物科、亞科、族、屬和種間系統(tǒng)學研究[19—22],但在不同的分類等級上,ITS序列所具有的價值是不一樣的。對大多數被子植物來說,ITS序列具有十分明顯的同步進化,其眾多拷貝已變得高度相似或一致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非同源的障礙,另外在許多類群內ITS序列的替代速率是基本穩(wěn)定的[23]。這樣通過ITS構建的系統(tǒng)分支樹就能夠反映植物的系統(tǒng)發(fā)育關系。陳紀云[24]針對榕屬植物63種,228個樣本,基于5個葉綠體基因片段和1個核基因片段(ITS),計算了遺傳距離并構建了系統(tǒng)發(fā)育樹來檢驗所選取基因片段對樹種鑒定的能力,王雙[25]利用MP、ML和BI 3種方法構建系統(tǒng)發(fā)育樹。根據田婕[26]2006年從ITS序列矩陣的 MP和Bayesian分析結果來看,ITS在榕屬系統(tǒng)發(fā)育學中的適用性基本得到了肯定。Weiblen[27]2000年就使用ITS作為研究??崎艑僦参锏姆肿訕擞洃玫介艑僦参锏南到y(tǒng)學研究中,對Corner的系統(tǒng)提出了質疑,并證明對于榕屬這樣一個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大類群,是比較合適使用ITS 作為研究其整個類群的系統(tǒng)發(fā)育關系的分子標記。
本研究表明,供試的3個榕屬樹種(黃金榕、橡皮樹、小葉榕)及同屬27個樹種ITS序列分析與傳統(tǒng)分類學略有差異,通過這種差異可以更好地對榕屬系統(tǒng)分類提供一種可行的分類方法借鑒。筆者認為在對榕屬植物進行系統(tǒng)發(fā)育研究時,可以結合傳統(tǒng)分類和ITS提供的信息對榕屬植物系統(tǒng)進化做更為精確劃分,能使我們對榕屬系統(tǒng)進化的認識又向前跨了一步,為榕屬植物的分類和系統(tǒng)發(fā)育研究提供參考。
[1]張秀實,吳征鎰,曹子余.中國植物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23.
[2]堯金燕,趙南先.中國榕屬榕亞屬植物的系統(tǒng)發(fā)育初探[J].廣西植物,2009,29(1):7-12.
[3]楊大榮,彭艷瓊,張光明.西雙版納熱帶雨林榕樹種群變化與環(huán)境的關系[J].環(huán)境科學,2002,23(5):29-35.
[4]錢鈞碧.福建園林常用榕屬喬木栽培管理與大樹移苗技術[J].福建農業(yè)科技,2009(2):56-58.
[5]張漢堯,劉小珍,龔秀會,等.竹子DNA提取方法改良及ITS-RFLP分析的初步研究[J].江西林業(yè)科技,2006(3):3-5.
[6]許亮,谷麗艷,趙丹玉,等.基于ITS序列的植物類中藥材鑒定研究及展望[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0(4):737-738.
[7]劉崢,張漢堯.旋花科植物ITS序列分析[J].西部林業(yè)科學,2012(4):70-74.
[8]劉明航,朱芳明,劉崢,等.柳屬植物ITS序列分析[J].貴州林業(yè)科技,2012,40(4):30-35.
[9]張道遠,陳之端,孫海英,等.用核糖體DNA的ITS序列探討中國檉柳科植物系統(tǒng)分類中的幾個問題[J].西北植物學報,2000,20(3):421-431.
[10]張露,蔡友銘,諸葛強,等.新疆石竹屬野生種核糖體DNA的ITS序列與親緣關系[J].遺傳學報,2002,29(6):549-554.
[11]Hsiaoc,Chatterton N J,Asaykh.Phylogenetie relationships of 10 grass species:an assessment of phylogenetic utility of 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region in nuclear ribosomal DNA in monocots[J].Genome,1994(37):112-120.
[12]Alvarez I,Wendel J F.Ribosomal ITS sequences and plant phylogenetic inference[J].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2003,29(3):417-434.
[13]黃海,王安仙,劉楊,等.貴州地區(qū)蜘蛛抱蛋屬植物ITS1區(qū)序列分析及其親緣關系研究[J].貴州科學,2010,28(2):50-52.
[14]康云,張明理,陳之端,等.基于ITS序列對中國簇毛黃耆亞屬(黃耆屬)系統(tǒng)學問題的初步研究[J].植物學報,2003,45(2):140-145.
[15]史全良,諸葛強,黃敏仁,等.用ITS序列研究楊屬各組之間的系統(tǒng)發(fā)育關系[J].植物學報,2001,43(3):323-325.
[16]趙一之,成文連,尹俊,等.用rDNA的ITS序列探討綿刺屬的系統(tǒng)位置[J].植物研究,2003,23(4):402-406.
[17]朱惠芬,楊俊波,張長芹,等.應用ITS序列分析探討偏花報春的系統(tǒng)位置[J].植物分類學報,2002,40(2):133-138.
[18]劉鳳紅,劉國俊,韓芳橋,等.結合科研需求自建專業(yè)特色電子資源[C]//中國圖書館學會專業(yè)圖書館分會2011年學術年會,2011.
[19]Thompson J D,Gbson T J,Plewniak F,et al.The clustal—X windows interface:flexible strategies for mμL tiple sequence alignment aided by quality analysis tools[J].Nucleic Acids Research,1997(25):4876-4882.
[20]Yuan Y M,Kupfer P,Doyle J J.Infrageneric phyIogeny of the genus Gentiana inferrred from nucleotide sequences of 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 of the nuclear ribosomal DNA[J].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1996(83):641-652.
[21]汪小全,鄧崢嶸,洪德元,等.鐵破鑼屬的系統(tǒng)位置——ITS(nrDNA)序列證據[J].植物分類學報,1998,36(5):403.
[22]宋葆華,陳之端,汪小全,等.中國莧屬nrDNA的ITS序列分析及其系統(tǒng)學意義[J].植物學報,2000,42(11):1184.
[23]張文駒,瞿禮嘉,高巍,等.用ITS序列確定小麥B基因組的可能供體間的關系[J].植物分類學報,1999,37(5):417.
[24]陳紀云.中國榕屬植物六個候選DNA條形碼的評價[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2.
[25]王雙.國產無花果組(Ficussect.Ficus,Moraceae) 的分子系統(tǒng)學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2.
[26]田婕.??崎艑僦参锏南到y(tǒng)發(fā)育學及其在果實性狀進化系統(tǒng)學檢驗中的應用[D].西雙版納: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2006.
[27]Weiblen G D.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functionally dioeciousFicus(Moraceae) based on ribosomal DNA sequences and morphology[J].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2000,87(9):1342-1357.
Construction of Phylogenetic Tree Based on ITS Sequence Analysis of someFicusSpecies
LI Sheng-xing1,CHEN Jia-lin2,ZHANG Tai-kui2,HE Xiao2,LIU Xiao-zhen1,ZHANG Han-yao1
(1.KeyLaboratoryforForestGeneticandTreeImprovement&PropagationinUniversitiesofYunnanProvince,SouthwestForestryUniversity,Kunming650224,Yunnan,China;2.KeyLaboratoryofBiodiversityConservationinSouthwestChina,StateForestAdministration,SouthwestForestryUniversity,Kunming650224,Yunnan,China)
Using the leaves ofFicusmicrocarpa,F.elastic,F.concinna,F for ITS-PCR amplification,and then sequencing analysis was carried on.The ITS sequences (27 ITS sequences which had high scores with homology comparison were downloaded from NCBI) was used to build a phylogenetic tree to analyze their genetic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s.Resμlts showed that:It is different between based on ITS sequence analysis and traditional taxonomy,By combining the ITS identification and morphological classification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ture classification ofFicus.
Ficus;ITS sequence analysis;Phylogenetic tree
2015-06-02;
2015-09-01
國家林業(yè)局948項目(2012-4-6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1360404)
李升星(1989—),女,江西宜春人,西南林業(yè)大學云南省高校林木遺傳改良與繁育重點實驗室在讀碩士研究生,從事林業(yè)生物技術研究。E-mail:shengxing_555@126.com。
張漢堯(1975—),男,福建永定人,西南林業(yè)大學云南省高校林木遺傳改良與繁育重點實驗室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從事植物和微生物分子遺傳研究。E-mail:hanyaoz@163.com。
10.13428/j.cnki.fjlk.2016.01.002
Q949
A
1002-7351(2016)01-0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