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北京的城市建設時指出:“要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傳承城市歷史文脈?!蔽拿}是一個城市通過其風俗、風貌、風格所傳達的文化特質、文化傳統(tǒng)。反映的是城市建設者、管理者特別是一代代市民共有的生活態(tài)度、價值趣味和審美追求。準確把握文脈的內涵、研究傳承方式,對于北京這座歷史文化名城而言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文脈的內涵
文脈是城市的精神及其生成、演變的內在邏輯。字典中對“文脈”的解釋為,文脈就是文化脈絡。文脈首先是精神血脈,北京城市大氣、方正、雍容,北京人正義、厚德、包容,北京文化正統(tǒng)、厚重、昂揚,這都是北京文脈的主旋律。有人說中軸線是文脈,有人說長安街是文脈,還有人說中南海、北海、什剎海六海水系是文脈……實際上,這些都是文脈的外在形式、物質表達。
文脈是城市文化規(guī)劃建設治理的內在文化規(guī)定性。城市有三個投影:歷史、現(xiàn)在、未來。而能夠將三者一以貫之、一脈相承的就是文脈。文脈是基調,是主旋律,抓到文脈之后才知道歌怎么去唱、畫怎么去繪、文章怎么去做。它從心理層面、性格層面、審美層面、價值層面規(guī)定了城市的尺度、格局、風格、品位。有文脈才能留得住鄉(xiāng)愁,喚起游子的故鄉(xiāng)情懷。
文脈是城市文化創(chuàng)造活動的源頭活水。城市的文化建設與傳播,必須圍繞文脈來下功夫。
筆者以為,從載體跟價值的關系來看,所謂的文化建設就是價值尋找載體的過程。載體越豐富,價值越成功。那么所謂文化傳播是什么呢?就是通過載體來表達價值的過程。文化傳播如果沒有載體,價值是表達不出去的。文脈是城市價值的集中體現(xiàn)和凝練表達,所以它一定是城市文學、文藝、文化的一個重要源頭。城市的建設者、管理者和一代代市民把價值裝進了城墻、裝進了四合院、裝進了樓宇、鋪滿了街道,同時也把這些元素外化在自己的行為特別是娛樂、抒情、審美、學習及文化創(chuàng)造活動當中。
傳承文脈的方式
傳承文脈的方式多種多樣,技術性繼承、人文性傳播和規(guī)律性創(chuàng)新三種方式尤其需要注意。
第一類是技術性繼承。首先,我們要保護城市記憶。風貌系統(tǒng)、文物系統(tǒng)、史學傳說等等都是城市的記憶。北京最早劃定了25片歷史風貌保護區(qū),現(xiàn)在發(fā)展到40片?,F(xiàn)有博物館172家左右,大大小小的文物保護單位有3412家。另外,北京還有大量的史志、傳說、文學作品。激活城市記憶,我們便更有信心:我們有能力創(chuàng)造燦爛的過去,就有信心締造更加美好的未來。其次,將具有北京特征的傳統(tǒng)元素,通過規(guī)劃、設計,巧妙貼切地融入到現(xiàn)代空間當中,使城市具有與眾不同的底蘊、性格,一看就是北京,而不是其他地方。再者,將傳統(tǒng)空間與現(xiàn)代空間有機銜接。新北京、老北京不能生硬地穿插。這是一項技術,要從美學上、規(guī)劃學上、從技術工藝上來加以精心安排,讓所有市民找到記憶中的北京,品味到新北京中的北京味兒,感覺到新北京、老北京有機融合、交相呼應。
第二類是人文性傳播。不能光靠磚瓦砂石、鋼筋水泥來承載文脈,還必須通過豐富多彩的人文活動來固化文脈、擴散文脈、傳播文脈。文脈是凝聚在城市空間的文化元素。但它從來都是在人城互動、城文交融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沉淀與傳播的,就是說城市跟市民要有互動,文化要跟城市彼此交融。
從大文化、大歷史的角度觀察,我覺得,文化對經濟社會、對城市的影響,可能分這樣幾個階段或者方面。
第一個階段是文化作為環(huán)境,經濟活動、城市發(fā)展的一種大環(huán)境。一切經濟社會活動,都在文化環(huán)境中完成?!妒酚洝へ浿沉袀鳌访棵枋鲆坏氐纳虡I(yè)活動、經濟活動,都要講這個地方的文化和風俗。比如講到齊國,說齊國寬廣豁達,有先王之風。講到鄒魯,說有周公遺風。
第二個階段是文化作為手段。上世紀80年代,企業(yè)文化的興起是一個很好的例證。企業(yè)文化是一個管理手段。每個企業(yè)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愿景目標來剪裁文化背景。這些文化不一定是自己生成的,可以從外面借取。中國的企業(yè)也可以學習韓國的企業(yè)文化、日本的企業(yè)文化、美國的企業(yè)文化,重新打造一個有利于企業(yè)發(fā)展的小環(huán)境,以此提高凝聚力、提高生產率,創(chuàng)造更多的價值。
第三個階段是文化作為商品。文化直接可以賣錢。當然除了內容產品之外還有一種情況,即經濟與文化的融合,使普通的消費品能更具有審美特質、人文情懷,從而使商品看起來更美、賣得更好,能更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第四個階段是在新的層次上文化又作為一個新的環(huán)境——城市的環(huán)境。最初,文化是不經意間成了環(huán)境;現(xiàn)在,文化被它的創(chuàng)造者刻意地“安排”為環(huán)境。因此現(xiàn)在的情況是:不文化便不經濟,沒文化毋寧死。在極致狀態(tài)下,一切行為都成了文化行為,一切商品和服務都成為文化載體,而一切財富都將凝結為文化價值。老百姓不僅要買書、看電影、唱卡拉OK,而且還要穿名牌、逛商店、要求自己生活的城市更加美好。商店是美的、馬路是美的、每一座建筑都是藝術品。
依此分析,文脈的人文性傳播可以歸納為三句話。第一句話是“以文化人”。讓城市精神代際擴散,市民不忘根本和傳統(tǒng)。習近平總書記說北京人“熱情開朗、大氣開放、積極向上、樂于助人”,這就是文脈在市民性格上的反映。第二句話是“以文化物”。把反映城市性格的經典文化元素巧妙地附著在商品之上,提升商品的辨識度和文化感。第三句話是“以文化城”。城市無論怎么建,都必須是貫通文脈的文化空間。
第三類是規(guī)律性創(chuàng)新?;谝?guī)律、基于內在聯(lián)系和必然性來創(chuàng)造文化、延續(xù)文脈。因為文化靠積淀、靠養(yǎng)成。性子太急、胡拼亂湊一定沒有好結果。
文脈不是死的,它一直生長著。每一代人都應該是文化的特別是城市文化的創(chuàng)新者,而不是它的終結者和守夜人。王國維曾經講:一代有一代之文學。那今天我們就可以講:一代有一代之北京,一代有一代之城市。
舉個例子。什剎海是最早的25片歷史風貌保護區(qū)當中最大的一片。它有內城的唯一的一片水城,有構成老北京味道的各種元素:王府、寺廟、胡同、四合院、花園等。元、明、清、民國都在什剎海留下了時代印痕、文化遺產,“一代有一代之什剎?!薄5矂x海文化在今天能不能創(chuàng)新發(fā)展?如果僅僅是保護,那么,五百年后再編《什剎海志》,我們這一代便是空白,因為無所作為。
因此,文脈不是發(fā)展的障礙,恰恰相反,它為城市文化創(chuàng)新提供了依據(jù)。但文脈的延展、創(chuàng)新要循規(guī)而發(fā)、依理而動。外科醫(yī)生一定是在把握了骨骼經絡生長原理的基礎上治療跌打損傷,作曲家必須找到基調和主旋律才可以縱情安排音符。城市的建設者也必須在掌握文脈生成演變規(guī)律的基礎上去建設城市、創(chuàng)新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北京城該修則修,該用則用,該建則建。北京建設要向國際一流標準看齊。不能老停留在元、明、清的水平上。功能區(qū)塊建設、街區(qū)改造、社區(qū)建設、公用設施、單體建筑都應該按照一流城市建設標準來定位。習近平總書記又說,以創(chuàng)造歷史、追求藝術的高度負責精神,科學設計,精心施工,打造首都建設的精品力作。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就是“以文化城”。要把北京城建設成一個藝術品,要使北京城的每一座建筑、每一個街區(qū)都成為精品力作,著眼于為后人創(chuàng)造文化遺產。所以,我們必須在把握核心元素、擷取典型符號的基礎上找準城市演進的基調、奠定文化創(chuàng)新的基礎。也就是說,一方面我們要修舊如舊、建新如舊,重復經典的紋飾圖案和肌理;另一方面應當從理念、格局、氣概、整體風貌上來體現(xiàn)北京城的正大、雍容、平和、有序。從故宮到人民大會堂再到國家大劇院,建筑形態(tài)截然不同,但格局、氣派以及內蘊的大國莊嚴與自信,卻是統(tǒng)一、連貫的。所以,只要堅守這種文化標準,北京城怎么建都是可以的,城市副中心建設也能夠凸顯大國之都的文脈。
實踐中需要思考的幾個問題
總之,把握文脈、傳承文脈、創(chuàng)新文脈是每一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和全體市民的責任。在實踐中,有幾個問題值得再思考、再研究。
文脈是城市文化的血脈,但并非所有的文化都能構成城市的文脈。只有反映城市共同理想、信念、價值,經得住歷史淘洗和打磨的核心文化、先進文化,才可能被城市記憶、鐫刻和傳頌。山上滾下來的一塊石頭不能稱為文物,只有最堅固、最精致、最有意義,能體現(xiàn)這個時代最高智慧的作品才能稱為文物。文脈也是這樣,尋找北京文脈不能到處亂找。有學者主張做減法,“減而見精,減而顯神,減而得脈”。從幽州到北京,從“遠離中土、萬象幽暗”到“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文化成分豐富多元,但構成核心和主脈的,一定是幾個重要朝代,一些核心元素、主要建筑、經典作品、重大事件、代表人物。
文脈的傳承離不開人的主觀能動性,但不能拔苗助長、急于求成。要去研究它、梳理它、規(guī)劃它、推動它,但是過度作為會損失城市文化的元氣、打斷它的脈絡。文化之所以構成脈絡而且能夠代代相傳,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文化自身的厚度和活力。既成文脈,自有其包容性和綿延的慣性,能夠按照自己的規(guī)律傳承。
文脈是城市的靈魂,但不要把城市文脈和農村截然分割開來。城市文脈的源頭在農村,農業(yè)文明依然是現(xiàn)代社會很重要的文明方式。古羅馬是用犁來劃出疆界的。劍打的天下,用犁來鞏固。所以羅馬人對農業(yè)、對農民特別尊敬。品德最好的人,羅馬人表揚他:“這是個好農民!”很多名人的名字都是菜名或者莊稼名,著名的西塞羅是“豌豆”的意思。北京城也是這樣。北京真正成為大一統(tǒng)帝國的首都是從元代開始的。1271年,元代在京都的東北郊建元大都的時候,那里面都是莊稼人,從蒙古來的都是牧民。到了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把蒙古人送回大漠草原(一部分發(fā)配河南),又從浙江、江蘇一帶移民五十萬,住在什剎海一帶。所以北京不都是皇城文化、縉紳文化,它與生俱來地攜帶著農業(yè)的元素、農民的元素。這沒有什么不好。農民、農村、農業(yè)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自己與土地、與自然的關系,理解生活幸福、生命綿延的本質。農民的勤勞、樸素、節(jié)儉和厚道是城市文化的不朽資產。
(作者:傅華,北京日報社黨組書記、社長)
責任編輯:魏曄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