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堯典》中說:“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歷史上,唐代有“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宋代有“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的說法。自古以來,詩詞便是人們廣泛傳唱的歌曲,具有廣泛性和通俗性。如今,流行樂壇也有古典詩詞的一席之地,“中國風”歌曲在流行和古典之間架起一座橋梁,通過對流行歌曲的欣賞,不僅可以激活原本沉悶的課堂,讓中職學生加深對古詩詞的理解,提高古詩詞鑒賞水平,還能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語文運用能力,增強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正所謂:“流行古典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
一、循聲入境,激發(fā)學生情感共鳴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中職學生思維活躍、情感豐富,接受外界新鮮事物的能力強。流行歌曲作為大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素來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文化元素,“中國風”歌曲更是以其典雅的用詞、優(yōu)美的旋律被廣為傳唱,他們會將一些“妙言佳句”銘記于心,用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感。在古詩詞教學中適當運用流行歌曲,能投學生之所好,挖掘生活中的語文資源,為中職古詩詞課堂注入生機與活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古詩詞教學中,適時運用學生感興趣的相關流行歌曲,會準確捕捉到興奮點,讓他們的精神為之振奮,達到語言描述難以企及的效果。如在講授李煜《虞美人》時,以歌曲《幾多愁》導入,凄楚激越的音調(diào)和曲折回旋的音樂結構,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為學生帶來千古興亡、往事悠悠的真切體驗。這時教師再使用過渡語將歌曲與課文進行銜接,采用知人論世的教學方法,介紹相關歷史背景,突出故國之思和亡國之恨的情感,迅速把學生的思想引導到課文中,激發(fā)情感共鳴,提高課堂效率。
二、古詞新韻,提高學生鑒賞水平
現(xiàn)代社會快餐文化興起,很多專家提出“古詞新韻”,用流行歌曲推廣古詩詞的主張。作為畢業(yè)后直接步入社會的中職學生,激發(fā)他們參加語文教學活動的興趣與熱情,使他們在參與中掌握學習方法,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尤為重要。將流行歌曲引入課堂,在歌聲中品味鑒賞,既能提高學生古詩詞學習的積極性,又能讓學生在輕松歡快的氛圍中感受古典之美,揭示生活中處處留心皆語文的真諦。
如熱播電視劇《甄嬛傳》片尾曲《菩薩蠻》深受人們喜愛,在學生中廣為傳唱。其歌詞出自唐代溫庭筠同名詞作,系制作人直接譜曲。在教學時可營造意境、設疑探究,分析“鬢云”、“娥眉”、“懶”、“遲”等字詞和“鷓鴣”意象,將溫庭筠筆下唐代女子與甄嬛從容貌、體態(tài)、心緒三方面作比較,均是容貌美麗之人,卻又終日寂寞苦悶,難掩失落之情,得出正因人物形象的相通,溫庭筠筆下女子形象使甄嬛形象更加飽滿的結論,讓學生深入體驗流行歌曲與古典詩詞結合的藝術魅力,提高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yǎng),促進職業(yè)生涯的發(fā)展。
三、鞏固實踐、培養(yǎng)學生應用能力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知識主要通過學習過程中的意義建構獲得。在品味鑒賞的基礎上,可開展“流行風·古典味”綜合實踐活動,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安排編擬活動方案、確立活動選題、展示活動成果、闡述活動總結等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結合課余所喜愛的流行歌曲,在比較欣賞的過程中深入探究,進一步體會流行歌曲與古典詩詞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以及相互之間完美結合的妙處,使中職古詩詞教學更加具有生動性、趣味性和感染力。
在活動過程中,學生對平時耳熟能詳?shù)牧餍懈枨M行搜集整理、分析歸類,教師則恰到好處地引導點撥、概括提煉。通過活動展示和師生探討,明確流行歌曲與古詩詞結合,除原封不動對詞作直接譜曲外,還有一些流行歌曲對古詩詞進行適當改編,化用詩句,如《濤聲依舊》化用張繼《楓橋夜泊》,傳達出亙古不變的愁緒;還有一些歌曲蘊含著濃厚的古典韻味,如方文山作詞《青花瓷》,融入意境,彌漫著淡淡柔情與愛的氣息。指出三種結合方式,可以用抓詩眼、找修辭、品意境三種方法進行賞析。在鞏固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語文用用能力,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與終身發(fā)展。
最為深刻的教育是生活中的教育,最為廣博的教育內(nèi)容也蘊含在生活之中。流行歌曲是社會環(huán)境中不可或缺的大眾文化,在中職學生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與學生身心發(fā)展和學習生活聯(lián)系密切。古典詩詞語言精練、意境優(yōu)美,將其精華融入當代流行歌曲中,既符合現(xiàn)代人的審美觀念,又富有中國古典底蘊之美,古為今用,相得益彰。流行歌曲促進中職古詩詞教學,可以更好地采用貼近學生與生活的方式提升古詩詞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靈感迸發(fā)、思維碰撞,將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在詩意中生活著,最終擁有更為豐富的人生。
周冠祥,教師,現(xiàn)居江蘇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