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工業(yè)化思維和功利主義影響,語文教學路子越走越狹,應付考試是第一要務,增分成為教學的主要意圖。原本生動活潑、韻味無窮的課文教學,變成對作者意圖無端揣摸的段義解釋。把生動的字詞句剝離出鮮活的語境,作干巴巴的解讀。使系統的語文學習變成零散的碎片化的知識灌輸,失去了語文的美好趣味,猶如被榨干的甘蔗沒有滋味也無嚼頭。學生花了十來年功夫學習,竟然連文從字順的基本要求都難以達到,基本的生活知識和道德人格都不具備,豈不謬哉?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漢語學習是非常講究韻味的。魯迅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提到的“三味書屋”,意即“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壽鏡吾對“三味書屋”含義解釋是“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宋代李淑《邯鄲書目》有言:“詩書味之太羹,史為折俎,子為醯醢,是為三味”。讀書有味,追求快樂是語文教學與學習的傳統。要使語文教學恢復活力,變得精彩有趣,必須回歸本位,重拾“傳道、解惑”傳統,更加注重品讀經典課文的思想內涵與豐富韻味。
一、品讀生活趣味,培養(yǎng)快樂浪漫之豐富情趣
語文經典名篇展示豐富廣闊、多姿多彩的社會生活。生活趣味是課文吸引學生的主要內容,引導學生觀察事物,觀察生活。是否有鮮活的生活內容,也是一篇課文是否吸引學生的主要因素,也是評價老師講解是否生動精彩的重要標準。生活之趣主要從三個方面觀察:
展現自然美景之意趣。人是大自然精靈,時時刻刻生活在美麗自然懷抱中。叔本華說,世界是我的表象。對自然的精心觀察與生動描述,反映出文章作者的美學趣味?!洞骸敷w現了朱自清的自然意趣?!缎∈队洝罚骸疤吨恤~可百許頭,皆若空若無所依”,把水的清澈魚的悠然自得表現得生動貼切,成為描寫魚水相依的典范。沈從文《邊城》借鑒了這種對自然意趣的精妙表達:“深潭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紋的瑪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魚來去,全如浮在空氣里。”一幅栩栩如生的美妙畫面猶在眼前。
展現凡人俗事之妙趣。每一雙眼睛都是一個觀察者,觀察與評價生活中正在發(fā)生的種種美好而有趣的事物,作家如實記載下來,凝成經典名章。老師講解要把學生帶進生活,與作家靈魂一起跳動,體會作家對生活細節(jié)的準確把握與生動描摹,感受生活真趣。孫犁《荷花淀》開頭寫道:“月亮升起來,院子里涼爽得很。白天破好的葦眉子濕潤潤的,正好編席。女人坐在院子當中,手指上纏絞著柔滑修長的葦眉子。葦眉子又薄又細,在她懷里跳躍著”,一小段精致細膩的描寫,生動展現了白洋淀農家生活場景,形成了“荷花淀體”特有的藝術風格和魅力。葦眉子“在她懷里跳躍著”,這樣的生活情景不僅存在于此間,在其它地方的農家小院也能找到,能夠引起讀者廣泛共鳴。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豹毷乜辗康哪贻p女人在深秋月夜,解衣,泛舟,仰望天空,看彩云是否帶書。通過輕盈活潑的行為動作,把思念之情表達得細膩傳神,又不失頑皮可愛。與李清照晚年描寫思念之情的凄冷深沉相比,感情色彩清新透明,有一種意猶未盡的美妙意趣。在一些小說細節(jié)里,也可以找到凡人俗事的幽默趣味,如孔乙己“是站著喝酒的唯一穿長衫的人”,顯示與其它站著喝酒者的不同身份,還故意顯擺學問:“茴香豆的幾種寫法?”《儒林外史.嚴監(jiān)生與嚴貢生》,寫嚴監(jiān)生臨死前,看到點兩根蠟燭還比劃手指,家人吹熄了蠟燭才閉眼,簡單幾筆,吝嗇者形象躍然紙上。
展現奇特乖張之異趣。文學既表現生活真實,也描寫奇特、想象甚至生活中不可能出現的乖張之事??苹眯≌f《海底兩萬里》等,在一百年前就預言了人類今天已出現的許多科技發(fā)明,在當時的人看來就是怪誕不經。《一九八四》以蘇聯為樣本,表現專制社會種種詭譎怪異現象。曹沖《神奇的極光》表現了自然的神奇與美妙:“極光的運動變化,是自然界這個魔術大師,以天空為舞臺上演的一出光的活劇,上下縱橫成百上千公里,甚至還存在近萬公里長的極光帶。這種宏偉壯觀的自然景象,頗具神秘色彩。更令人嘆為觀止的是極光的色彩,早已不能用五顏六色去描繪?!蓖ㄟ^介紹極光,把學生引向神奇美妙的大自然,引向廣袤無垠的宇廟空間,激發(fā)他們探求自然奧秘的好奇心與科學興趣;表現人物異情的,如契科夫《裝在套子里的人》、《變色龍》等,探尋人類最隱秘的精神世界,展示不一樣的人物心境。老師把這些趣味人物講透,能夠讓學生理解和懂得多面人生,觸摸到復雜的人性,培養(yǎng)寬容的道德與人文精神;表現自然與人類奇異技巧與功能的,如劉易斯.托馬斯《這個世界的音樂》。法布爾《蟬》等表現了自然生物的語言、習性和特點。動物與人類生命相依,息息相關并相互觀照,許多科技發(fā)明也來源于對動物的模仿與研究,了解動物等于了解人類本身,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尊重動物、尊重生命的道德行為,更懂得仿生學的科學內涵?!犊诩肌返日n文讓學生明白,通過刻苦訓練,身體器官能夠發(fā)出美妙的音樂與旋律,達到凡人不可能達到的高度,將身體機能發(fā)揮到一個極至。文學來源于生活,借助課文講解把生活講透,不僅能讓學生理解普通人的生活,還能教會他們懂得生活,學會生活。
二、解讀文化品味,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科學探索真趣
深厚的自然、歷史與社會文化構成語文課的主要內涵。文化深度代表了語文課的內涵深度,文化高度體現了一個社會思想的高度,也代表了一個族群道德精神高度。文以載道,培養(yǎng)社會人文素養(yǎng)、塑造社會道德與精神是語文教學的目的之一。課文體現的文化主要從三個方面來理解與把握:
注重深沉厚重的歷史文化。無論族群、民族還是社會,其形成都離不開歷史文化積淀。也就是說,生活在某一區(qū)域內的國家或社會民眾,性格形成、審美習慣及文化風俗都是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講透語文課中的歷史文化要素,能夠使學生理解把握社會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課文中不乏反了解北方草原民族的歷史滄桑,深入了解多民族國家形成的歷史,深刻理映中國歷史發(fā)展的篇章,語文老師應當注重引導學生品味厚重的歷史文化,以獨立的篇章為基點,將漫長豐富的中國歷史串連起來。例如,講解《詩經·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要與春秋戰(zhàn)國歷史文化結合起來,與秦統一中國、建立郡縣制、統一文字度量衡等政策措施相結合,讓學生理解為什么中國封建王朝空前強大,為什么在世界其它文化類型斷代乃至消失后,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等諸多豐富內容。以課文為支點又不局限于課文,就能夠拓展學生視野,引導學生關注歷史,培養(yǎng)獨立思考的能力與精神。這種教學方式需要訓練與培養(yǎng)老師系統化的知識結構和寬大的學術視野,對老師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通曉得天獨厚的民族文化。民族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產物,是經歷“融合——分裂——再融合”的復雜過程,形成一個不斷變化的大拼盤。無論是今天的文學創(chuàng)作成果,還是民族歷史文化,都是各民族社會融合與文化融合土壤上盛開的艷麗花朵。講解具有深厚文化內涵和寬廣歷史要素的課文,要求老師結合民族歷史及文化進行講解,不僅教授語文知識,兼顧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民族文化愛好與興趣。如《敕勒川》:“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除了豐富的詩歌韻味,還包含了北方草原遼闊美麗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放牧風俗等,講解詩歌要與游牧民族的歷史文化、社會變遷相結合,讓學生解民族團結平等的重大現實意義。
了解新穎別致的地域文化。鑒于作家創(chuàng)作總要立足于一定地域,觀察周圍的事物與客觀環(huán)境變化,作品不可避免地帶著濃郁的地域文化特征,打上當地社會及民族風俗等精神烙印。由自然、氣候、習俗等諸要素共同形成的地域文化,能夠產生審美的差異性,帶來新鮮的感觸與奇異的享受。如小清新的江南民歌《采蓮》:“江南可采蓮,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采用復調形式,寥寥數語將水鄉(xiāng)獨特的風景習俗表現得淋漓盡致,是表現江南生活不可多得的好詩,與北方草原大漠風光形成鮮明對比。這也是造成南方人性格與北方人性格迥異的重要原因。
三、享受美學韻味,懂得品味自然社會美好之雅趣
建立在經典名篇之上的審美情感,猶如盛開在自然原野的鮮艷花朵,搖曳著大自然絢麗光影與美妙旋律。人類在漫長社會生活中積淀下來的歷史和文化,必然包含著溫暖的道德倫理、浪漫的人文情懷與深邃的思想光芒。要通過解讀經典名篇,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雅趣,形成良好的人文情懷,懂得享受人情之暖,知道如何與人相處,參與追求美好事物和高尚生活。
一類表現人心之善。人類社會與動物界一個最為顯著的區(qū)別就是相互之間能夠產生美好的情感,以寬容與善意為媒介,共同營構一個溫馨和諧的社會,因此,表現人心之善的佳作名篇比比皆是。如表現父愛如山的《背影》、堅貞愛情的《孔雀東南飛》、不屈精神與高尚追求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這些篇章所散發(fā)出來的美好人性與溫暖情懷,是構建人類道德與精神家園的基石。假如忽略審美要素而側重講解其中的字詞句和篇章結構,實為買櫝棄珠。
一類表現自然之美。這類課文佳作比比皆是,通過作家視野發(fā)現大自然或都市花園街坊等震憾人心的美妙與奇異,如《濟南的冬天》、《故都的秋》等。這類文章游記散文居多,通過前人積少成多的探索與發(fā)現,拓寬了人們認識世界的渠道,并為后人積淀起一座宏大的美學世界與精神大廈;
一類表現旋律之美。有自然旋律也有人類音樂旋律,還有用細膩的情感捕捉美妙的心靈律動。最為典型的要數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將神奇瑰麗變幻莫測的春江幻化為一曲浪漫的春夜贊歌,成為千古之絕唱。還有把音樂與人生境遇結合起來,形成一種深刻的人生感悟,同樣不乏奇文妙章,如白居易的《琵琶行》。詩歌在中國又是與音樂緊密結合、融為一體,許多古典精彩詩篇,其實就是美妙的歌辭。及至歲月流逝,詩歌所包含的美妙旋律與精彩韻味,依然可以通過細心閱讀靜心品味感受得到。如古代民歌、唐詩宋詞等旋律意韻十分濃厚,是培養(yǎng)學生享受韻律之美的經典樣本。
一類表現高尚的精神品質?!都o念劉和珍君》表現品質的堅貞,《五人墓碑記》表現勇敢、堅毅和傲然不倔。讀《愛蓮說》,可以體會到對美好純潔的道德理想與精神價值的追求,“出污泥而不染”成為混亂時代的道德標桿?!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為人們樹立了高潔的政治理想。
一類表現政治正確。傳統文章追求“文以載道”,無論古文還是今文,政治正確是一以貫之的一條重要原則,只是古今之“道”的內涵發(fā)生了深刻變化。讀優(yōu)美的政治論文,能夠激惡揚善,培養(yǎng)學生遠大的社會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寬大精神視野,提升思想境界。因此,這類文章成為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的重要素材,也成為傳播社會核心價值的重要載體,老師不可輕易忽略之。
總之,語文教學猶如品味美食。食材千變萬化,味道各不相同,但對于美食家來說,除了味覺上各種奇妙的享受,進入消化系統后,又會變化為成百上千種不同的營養(yǎng)成分。復雜的營養(yǎng)成分共同作用,養(yǎng)育出一個健康而美好的肌體。善于讓學生吸收各種思想營養(yǎng),方能培養(yǎng)出人格健全、積極向善、具有美好人文情懷和有獨立思想能力的大腦來。
參考文獻:
[1]《語文》(中學課本系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2版;
[2]《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M],徐中玉、金啟華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8月;
[3]《詩經》[M],王秀梅譯注,中華書局,2006年9月第1版。
李家祿,教授,現居貴州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