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央紅軍1934年10月離開江西瑞金開始戰(zhàn)略轉移,至1936年10月紅軍三大方面軍在陜甘蘇區(qū)勝利會師,長征共歷時兩年。
一個民族,不能沒有人守望歷史的天空。失憶,是一個民族的不幸。一部長征的歷史,就是一部險象環(huán)生的歷史。一位位被訪問的老紅軍,就是一個個血淚摻和的傳奇。
長征途中,紅軍師以上干部的年齡絕大部分都在二三十歲,紅軍將領的平均年齡僅25歲。許多當年九死一生的的紅小鬼,后來成了革命老前輩,然而他們甘當“普通一兵”,默默參與著新長征,晚年過著淡泊而樸素的生活。當年,他們以青春的名義加入長征;今天,我們以信仰的名義踏上尋訪的長征。當年,二萬五千里的征途上滿是年輕的身影;今天,我們再出發(fā),用腳步丈量長征精神,把青春再次灑進紅軍曾經走過的每一寸土地。我們一次次走進“紅”門,搶救性地追尋這些長征過來人的來時路,考證著長征的“謎團”,觸摸他們傳奇的革命生涯與不失浪漫的情感世界,重現那難以褪色的紅色回憶,還原歷史教科書和軍史文獻之外的另一段真實而傳神、鮮活的歷史細節(jié)。
國民黨重兵的圍追堵截,惡劣自然環(huán)境的生死威脅,正確與錯誤路線的較量,團結與分裂的斗爭……紅軍一次次陷入死亡的邊緣,又一次次在絕境中重生。越接近真實,感動越難以止住。因為苦難,所以輝煌。80年前紅色大會師的時候,這些紅色戰(zhàn)士不僅譜就了長征這樣舉世罕見的偉大史詩,而且鑄就了無與倫比的精神豐碑。
長征之路可以申遺,長征精神永不過時。我們的身影重疊在當年長征戰(zhàn)士的足跡中,每天都被一些人和事感動著。那種被稱為崇高的感覺近在咫尺,伸手可及?;赝L征,不是重復過去,而是面對今天。當年的戰(zhàn)爭硝煙已經散去,但和平發(fā)展的天空并非晴空萬里。追夢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同樣有“雪山”和“草地”,也將面臨著嚴峻的困難和考驗。新時期,我們更需要高擎起長征精神的火炬,讓曾經推動中國革命取得成功的光榮傳統(tǒng)在新的長征中煥發(fā)出時代光芒,照耀著我們像當年的長征紅軍那樣去不斷開創(chuàng)出新的天地。
長征,歷史是表,精神是核。我們追尋著紅色記憶,體驗著紅色感動。尋訪,是心之旅,是我們一生值得去銘記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