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池
2015年7月15日,巫溪縣總工會黨組成員、經審委主任李春燕受組織委派,到大河鄉(xiāng)紫花村掛職,擔任“第一書記”。
其時,李春燕的嫂子患肺癌住院,她要幫嫂子照顧六歲的小侄女,她的丈夫在鄉(xiāng)鎮(zhèn)工作,也照顧不到家里。
然而,李春燕沒有跟組織提家庭的困難,毅然赴任紫花村。曾有過五年農村工作經驗的李春燕,深知農民的疾苦和農村工作的艱難——那里更需要她。
用愿景 聚人心
紫花村黨支部屬于后進村級黨組織,李春燕首先面臨的就是整頓班子問題。
“一個地方要得到發(fā)展,離不開一個好的班子、好的規(guī)劃?!崩畲貉嗾f。
為此,她采取與村干部交心談心、行動引導、黨課教育等方式,統(tǒng)一村干部的思想,同心同德,圍繞扶貧工作發(fā)力。
緊接著,李春燕挨家挨戶走訪群眾,特別是針對貧困戶,調研他們存在的實際困難。
“我們希望能把路修好?!边@是李春燕在調研中聽得最多的一句話。
“既然是大家共同的愿望,我們村干部就該替群眾實現它?!崩畲貉嘞露Q心。
很快,李春燕結合村民的實際需求,按照因戶施策原則,指導村干部編制了整村扶貧項目規(guī)劃和分戶扶貧規(guī)劃,并把道路建設列為扶貧工作重點。
“兩個規(guī)劃”一經公布,立馬讓村民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人心開始凝聚。
李春燕知道,要讓紫花村脫貧致富,光有“紙上談兵”是不夠的,更要實打實地干。
為了讓村里的干部振奮精神、積極干事,李春燕自己率先垂范,在工作上不遺余力。
為了盡快啟動村里的扶貧項目,李春燕多次跑鄉(xiāng)里、去縣里,很多職能部門都留下了這個“女漢子”急切而踏實的足跡。
修路項目確定后,首先要解決的是錢的問題。李春燕積極協(xié)調縣委組織部、財政局、交委、城鄉(xiāng)建委等部門,為紫花村爭取了所需要的項目資金。
資金到位后,全村人齊心協(xié)力,以各種形式支持村委會修路。
村干部每天都不閑著,輪流在工地上巡查,負責工程質量監(jiān)督、安全及協(xié)調工作。
村民龔正元、顏懷亮、王福林等人自愿出工,參與道路修建;村民向正林、向成立等人主動給施工隊供飯;二社每天安排一個社員到現場監(jiān)督工程質量……
目前,紫花村新建公路21.4公里,讓每個社都有了一條硬化路,解決了村民出行難的問題。
建機制 破難題
長期以來,一些地方的困難群眾在脫貧上有“等靠要”的思想,紫花村也不例外。如何讓群眾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脫貧攻堅工作中來,變輸血扶貧為造血扶貧?
反復思索后,李春燕有了答案:建立切實有效的工作機制,充分調動干部群眾的積極性。
為此,紫花村推出了“四議三公開”議事決策工作制度。“四議”即村干部會議提議、村組干部(擴大)會議商議、各小組村民(代表)會議審議、村支委會議決議;“三公開”即實施方案公開、實施決議公開、實施結果公開。
李春燕剛來紫花村時,發(fā)現村里危房很多,許多村民的房屋破爛不堪,屋頂漏雨,墻壁透風。
群眾居所如此破舊,讓她的內心震驚不已。于是,李春燕在村“兩委”會上提出了改造危房、統(tǒng)一建筑風貌的建議。可是,越是貧窮落后的地方,人們越不容易接受新事物,特別是部分群眾認為,統(tǒng)一建筑風貌是搞“花架子”。
為了讓村民轉變觀念,2015年11月20日,李春燕帶領由村干部、社長、群眾代表等人員組成的考察組一行16人,到寧廠鎮(zhèn)鄧家村考察學習農村危房改造成果。
考察歸來,李春燕立馬組織召開村社干部擴大會議,討論啟動首批40戶危房改造的方案。很快,危房改造方案經四個社的村民代表分別審議,得到群眾的普遍贊同后,經村支委會決議實施。
在實施過程中,李春燕非常注重用制度來管人、管事,以統(tǒng)一規(guī)劃設計、統(tǒng)一建筑風貌、統(tǒng)一組織實施的“三統(tǒng)一”原則,開展危房改造工作。在具體實施中,采用統(tǒng)一聘請施工隊、統(tǒng)一核算材料,施工隊包工、農戶包料等做法,這樣一來,既方便了群眾,又節(jié)約了成本,還保證了賬目透明。
2016年5月12日,紫花村40戶C級危房改造工程通過了大河鄉(xiāng)政府的檢查驗收,40戶村民住上了新房。
抓產業(yè) 促脫貧
2016年4月7日,大河鄉(xiāng)政府工作人員來到紫花村,對整村脫貧成果進行驗收。
“我現在種植油菜20余畝,全部選用新品種,產量為老油菜的三倍!”曾經的貧困戶、三社村民胡紹立介紹起現狀,一臉的滿足。
李春燕清晰記得她剛到紫花村時,胡紹立一家給自己留下的印象。胡紹立的妻子長年生病,兩個孩子上大學需要供養(yǎng),家庭非常貧困。那時的胡紹立整天愁容滿面。
紫花村有建卡貧困戶65戶208人,他們因各種原因導致貧困。這部分人正是紫花村扶貧攻堅要啃掉的“硬骨頭”。
李春燕深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因此,村民要脫貧致富,必須抓好村里的產業(yè)發(fā)展。 為此,她不止一次地去縣農委爭取項目??h農委也多次派人到紫花村實地查看土地情況,規(guī)劃落實項目。
在李春燕積極協(xié)調下,縣農委、扶貧辦等部門派技術人員到紫花村開展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貧困戶素質,以增強其“造血”能力。
與此同時,李春燕找到施澤國、向成立、黃詩德等種植養(yǎng)殖大戶,讓他們充分發(fā)揮致富能人的引領作用。
“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的,能帶領大家一起致富,我們當然愿意?!笔蓢热诵廊淮饝?/p>
在黃詩德帶動下,村里的140戶農戶共種植油菜530畝。
“年年有個好收成,莊稼人心里才不慌?!崩畲貉嗾f。
產業(yè)發(fā)展并不止于此。李春燕還帶領村民發(fā)展農村電商,讓農民變成商人,讓村里的農產品插上互聯(lián)網“翅膀”,飛出大山。
李春燕自己編了一段順口溜,作為自己扶貧工作的動力和目標:一看村路通達通暢,二看房屋整潔漂亮,三看糧食堆積滿倉,四看勞力很強壯,五看家有讀書郎。
“孩子們盡情地嬉戲,到處洋溢著歡樂祥和的氣氛,這就是我要帶領紫花村人奔向小康路的生活寫照。”李春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