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創(chuàng)設情境是語文教學中常用的一種策略,創(chuàng)設適宜的情境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因此,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本文主要從語文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的內涵出發(fā),談談小學語文教學中情境創(chuàng)設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 創(chuàng)設 問題情境 策略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實質上就是教學過程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恰到好處的提問,有利于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反饋教學信息和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教師的設問,要能創(chuàng)設使學生感到“驚奇”的情境,不斷激發(fā)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起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它不僅可以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接受知識、掌握技能,而且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體驗教學內容中的情感。
一.創(chuàng)設懸念式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索的興趣
“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說問題是探究的材料,那么懸念便是促使探索的動力與“調味劑”。教師不但要提出可供學生思考的問題[1],更應該在每節(jié)課的開始創(chuàng)設懸念情境,設置教學內容和學生內在精神需要的“不平衡”,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懸念可以造成學生的心理期待,教師可利用學生急于想知道結果,欲一睹為快的心理,在懸念中巧妙地提出新任務,創(chuàng)造出探尋知識的良好情境。在教授新課時,有意地設置一些懸念,使學生產生種種疑問,激起尋根究底的探究欲望,從而使他們隨著教師的思路,進入課文情境,探究事情的原因和結果。敘事文章往往有幾處地方適宜于制造懸念:情節(jié)的高潮處或關鍵處;人物或事件的最后結局;人物或事件的結局面臨幾種不同的選擇發(fā)展時。設計懸念時必須抓住文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同時做到技巧上引而不發(fā),富有韻味。
二.創(chuàng)設質疑式教學情境,培養(yǎng)學生積極思考的能力
創(chuàng)設質疑式教學情境,培養(yǎng)學生積極動腦思考的能力。思考和質疑像孿生姊妹一樣往往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質疑是動腦思考的結果,也是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的起點[2]。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苯虒W中,教師要經常鼓勵學生質疑,大膽提出問題。如,在教學《烏鴉喝水》時,轄區(qū)一教師提出這樣的問題:“烏鴉怎樣才能喝到水?”問題提出后學生稍加思考后,爭先恐后的舉手回答:“向瓶中投放石子,使水上升,然后就能喝到水了”。至此,作為傳統(tǒng)教學而言,問題已經解決了,但此時我又進一步設疑:“向瓶中投放石子,烏鴉就一定能喝到水嗎?”問題一出,課堂內一片沉寂,隨后,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通過討論與實驗(教師課前準備好實驗器材),得出了正確答案:“烏鴉不一定能喝到水”?!爱斊恐械乃欢鄷r,即使向瓶中投放石子,烏鴉也喝不到水?!边@與傳統(tǒng)的教學顯然是不同的。通過有的放矢的設疑,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使學生都能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由此可見,在教學中教師鼓勵質疑,會大大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創(chuàng)設矛盾式教學情境,激活學生持久的學習動機
由于學生知識、經驗、能力及思維方式的差異,可能會對同一事物產生不同的見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利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或抓住學生對同一事物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認識理解的差異,挑起“矛盾沖突”,在組織學生學習活動的過程中,老師根據教學內容和課堂情境,設置一些認識理解感悟的障礙或者所謂的“不和諧因素”,引發(fā)爭論,以此來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達成課堂教學的目標。如,《媽媽的賬單》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講的是小男孩彼得給媽媽開了一份賬單,索取他每天幫媽媽做事的報酬。當小彼得在餐盤旁看到他想要的報酬時,同時也看到了媽媽開給他的一份賬單,這份賬單讓小彼得感受到了母愛情深,他慚愧地把索取來的報酬塞進了媽媽的口袋。課文切入角度獨特,把母愛的無私、無價表現(xiàn)得極為動人,意蘊深長,是一篇人文味很強的文章。王學芳老師在教授《媽媽的賬單》這課時,設置了一個“提綱挈領”的主問題:為什么“0”>“60”這個問題明顯地展示了一個顯而易見的矛盾——正是這種矛盾激起了學生探究和學習的愿望。這節(jié)課能夠設置一個核心問題貫穿全文,并牢牢抓住“0>60”的矛盾點深入,多視角表現(xiàn),做一個有心人、課內課外有機結合,是一節(jié)非常精彩的課例。
四.創(chuàng)設遞進式教學情境,激勵學生深入探索的能力
遞進式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是教師在針對學生的學習困難,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創(chuàng)設一些能把認知活動引向深層遞進的問題情境,設置多個問題情境,循序漸進,層層深入,把學生巧妙地引入教學情境。成功的問題情境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主動去探索新知識。誘導學生去逐步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創(chuàng)造問題,從而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如,轄區(qū)一教師在教授《釣魚的啟示》一課時,巧妙導入新課:同學們,你們有過這樣的經歷嗎?當你買東西時,售貨員多給你找了錢,你會去歸還,還是占為己有呢?當你考試時,監(jiān)考老師有事走開了一下,你會作弊嗎?(學生自主回答)不管是老師還是你們,都應該遇過這樣的問題,當我們在選擇應該怎么做的時候,是不是有點難???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中的主人公有跟我們一樣有過這樣的經歷,那他是怎樣選擇的呢?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3課《釣魚的啟示》(幻燈片出示課題)。本課的導入,根據該課文課題概括和篇尾點題的構文特點,抓課題,抓篇尾,首尾呼應,切入重點,導出問題,采用“遞進式”的教學方法,非常巧妙:首先,符合構文特點,突出作者構思成文的寫作思路,體現(xiàn)語文教學內容與形式相統(tǒng)一的教學思想;其次,重點問題的提出,促使學生由疑而思,由思而學,激活思維,生成問題,當是課堂教學追求的理想境界;第三,變序的教學,有利于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勢,避免平鋪直敘、呆板單一的教學程序,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動機,為下一步學習奠定良好的心理和探索基礎。
綜上所述,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關鍵在于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情境創(chuàng)設的教學策略是能夠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愉快教學。教師應該熟悉情境教學的教學方式,從實際出發(fā),靈活地綜合地運用多種方法,熟練而恰當地運用各種情境創(chuàng)設方法[3],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他們主動、積極、持久的學習動機和深入探索的能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拓展學生思維,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扎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高彥.小學語文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的策略[J].教育教學論壇.2012(35):262-263
[2]廖良開.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藝術[J].湖南教育學院學報.2000(S3):62-62
[3]陸蓓紅.語文教學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幾種方法[J].文教資料.2006(19):118-119
(作者介紹:曾恒珺,湖北咸豐縣小村鄉(xiāng)民族中心小學副校長,小學高級教師,主要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