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河南方言詞匯與普通話比較接近,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感受到的差異較小,所以目前對河南方言詞匯的研究不是很充分。本文主要通過河南方言詞匯的比較研究對河南方言詞匯做整體上梳理,總結(jié)其特點。通過河南方言詞匯內(nèi)部比較,可以看出河南方言詞匯具有很強的一致性。
關(guān)鍵詞:方言 詞匯 差異
河南方言詞匯的內(nèi)部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同實異名”、“同形異實”、“詞綴差異”、“語音差異”等方面。下面我們分別加以討論。
一.同實異名
對同一事物不同的方言點說法不一樣,叫同實異名,也就是義同形異。例如:做饅頭用來發(fā)酵的面團,南陽、駐馬店叫做“酵子”,許昌、洛陽叫做“面扎頭”;用于取暖的爐子,南陽和普通話一樣叫“爐子”,而洛陽、駐馬店等河南大部分地區(qū)都叫“煤火”;“吃晚飯”信陽和普通話一致,其他方言點多說喝湯,這大概和以前生活貧困有關(guān),晚上只能喝稀的,沒有稠的可吃。類似這種情況還有“喝茶”,“喝茶”是招待客人的一種方式,但在許昌、漯河等地都是白開水就是“喝茶”,而在信陽是沏茶葉的茶,所以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那個時候的生活貧困;多數(shù)方言點對玉米的稱呼和普通話一樣,但是南陽叫“包谷”,洛陽叫“玉谷”,焦作叫“玉菱”,商丘叫“棒得”;“手紙”在河南各個方言點稱說均與普通話不同,多叫“擦包紙”,洛陽叫“擦屁股紙”,商丘叫“擦腚紙”;“胡同”許昌叫“過道”,洛陽叫“街”,南陽叫“夾道兒”,駐馬店叫“道兒”,靈寶叫“巷”;“知了”靈寶和洛陽稱“知了”,而許昌、駐馬店、南陽叫“螞嘰妞”,信陽叫“嘰油子”,商丘叫“知了得”;“幫忙”在靈寶稱為“相忙”,在許昌、南陽、駐馬店叫“攛忙”;“蕩秋千”靈寶、焦作、信陽叫“打秋兒”,許昌叫“騎秋”,南陽叫“坐秋”,駐馬店叫“坐游兒”,出現(xiàn)這種差異可能是各個地方命名角度不一樣;“光背”焦作叫“瀉脊梁”,南陽、駐馬店叫“光脊梁”,信陽叫“打凈肚子”;生小孩兒其他地方多事擺滿月酒,而在河南很多地方小孩兒生下來幾天后就擺酒席請客人,許昌、焦作、靈寶都叫“吃面條”,南陽叫“喝喜面條”,商丘叫“吃喜面”,洛陽叫“吃面”,雖然在風俗上喜宴都要上面條,但各地叫法不一樣;表示時間剛剛過去的“剛”,靈寶說“才”,焦作叫“將才”,許昌、洛陽說“將將兒”,南陽、商丘說“將”;“談天”焦作叫“拉今”,許昌、駐馬店叫“噴誆兒”、南陽叫“拍話兒”,洛陽叫“排排”,商丘叫“拉呱兒”;對兒子的稱呼,焦作、信陽都叫“兒”,許昌、駐馬店叫“孩兒”,南陽叫“娃兒”,商丘叫“兒得”,洛陽叫“娃的”;“涎布”焦作、許昌、駐馬店都叫“圍嘴兒”,許昌還叫“兜兜”,駐馬店還叫“肚兜兒”,南陽叫“泔水帕兒”,洛陽叫“拍拍兒”、“涎水拍兒”,信陽叫“圍嘴子”等等。
二.同形異實
同形異實是指各個方言點詞形一樣的詞語其所指的實際對象不一樣。例如:“婆婆”在靈寶、焦作是指外祖母,而在許昌卻是兒媳對丈夫母親的稱呼?!澳铩痹隈v馬店、商丘是對母親的稱呼,而在許昌、焦作、洛陽是對自己伯母的稱呼。“小舅子”在河南多數(shù)地區(qū)都指的是男人對自己愛人弟弟的稱呼,而在駐馬店方言點的部分地方主要的是自己舅舅中最小的那一個?!肮痹诤幽洗蠖鄶?shù)方言點都和普通話一樣,但是在焦作卻是指外祖父。“孩兒”在許昌、駐馬店、洛陽指的是男孩,其他地方指小孩?!澳獭痹诼尻?、信陽、駐馬店指的是祖母,而在靈寶、焦作、許昌指的是乳房?!翱蛢骸痹谀详?、商丘指的是女婿,在許昌、駐馬店、洛陽、焦作都指的是客人。“電燈”在許昌、洛陽、駐馬店指的是手電筒,而在靈寶、焦作、駐馬店指的是照明燈?!皽痹诼尻?、焦作指的是粥,而在其他方言點只要是飯里能喝的水、汁、湯都叫“湯”,比如“菜湯”是指菜葉里面的汁?!伴L蟲”在許昌、駐馬店、商丘等地指的是蛇,而在信陽指的是體形長的蟲子?!坝箢^”在洛陽是指馬鈴薯,而在信陽等河南其他方言點指的都是香芋。
三.詞綴差異
詞綴差異應(yīng)該屬于同實異名中的一部分,但是在河南方言內(nèi)部個別詞綴表現(xiàn)非常突出,是許多方言點差異表現(xiàn)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單獨討論。
其他方言點是“子”尾或普通話是“子”尾的,商丘方言都是“得”尾,在所調(diào)查的詞語當中商丘方言只有“冷子”、“土包子”、“敗家子”、“石子兒”、“日子”、“裙子”、“騙子”等幾個詞語詞尾有“子”,其中“土包子”、“日子”、“裙子”、“騙子”中的“子”是嚴格意義上的詞綴,其他詞語中的“子”都有實在的意義。
在其他各個方言點中,“子”做詞綴非常常見,但是有的方言點“子”尾詞所占比例多一些,有的少一些,比如信陽的“子”尾詞就比較多,許昌的“子”尾詞就比較少。而且各個方言點表示同一事物的詞語有的帶“子”尾,有的不帶,有的兒化了。也就是說,各個方言點帶“子”尾的詞語不盡相同。比如“沙”在許昌、信陽稱為“沙子”,在洛陽、靈寶、焦作等都稱為“沙”;“孫子”在靈寶、洛陽、信陽稱為“孫子”,在河南其他方言點除商丘外都稱為“孫兒”;“脖子”在焦作稱為“脖”,在洛陽、信陽、駐馬店等方言點稱為“脖子”;“胡子”在焦作、靈寶稱為“胡”,在其他大多方言點稱為“胡子”;“雞毛撣子”在靈寶稱為“雞毛撣”,在焦作稱為“雞毛撣兒”,在許昌、南陽、駐馬店等多數(shù)方言點稱為“雞毛撣子”等等。
四.城鄉(xiāng)和年齡差異
有些詞語在城市和鄉(xiāng)村的說法不一樣,老年人和年輕人說法不一樣。比如“去衛(wèi)生間”農(nóng)村人常說“去茅廁”,城里人說的就比較文雅,叫“去洗手間”;農(nóng)村人叫女孩一般叫“妞”,而城里叫“姑娘”;老年人稱自己的父親叫“爹”或“大”,而年輕人叫“爸”。還有一些物品,比如“自行車”,年輕人就叫“自行車”,老年人就叫“洋車”。這種差異是普通話推廣的結(jié)果,也是經(jīng)濟發(fā)展影響的結(jié)果,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這種差異會越來越小,農(nóng)村人或老年人的叫法必將被普通話的洶涌大潮所淹沒。
五.總結(jié)
對河南方言內(nèi)部差異的研究,不僅可以了解各地的文化差異和風俗差異,也可以對方言內(nèi)部有一個更深刻的了解。而且更進一步可以發(fā)現(xiàn),原屬于晉語汾河片的焦作方言有趨同中原官話之勢,另外蔡魯片也有與鄭曹片趨同之勢。
參考文獻
1.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現(xiàn)代漢語》(增訂三版)[C].高等教育出版社
2.甘于恩《方言于文化趣談》[C].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年3月
3.易中天《大話方言》[C].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
4.錢曾怡著《漢語方言研究的方法與實踐》[J].方言.2003年01期
(作者介紹:騰夢如,中南民族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