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勇(貴州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貴州 貴陽 550002)
麻溝水庫溢洪道設計與優(yōu)化
陳 勇
(貴州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貴州 貴陽 550002)
通過水工模型試驗研究,對原初步設計方案的效果和合理性進行評價,并針對進水引渠右導墻型式、溢流堰中部閘墩尾部形狀、溢流堰及溢洪道泄槽軸線布設、降低消力池底板高程和出口消力坎高程等進行多次調(diào)整比較,推薦優(yōu)選布置方案及體型參數(shù),為麻溝水庫溢洪道體型優(yōu)化提供了技術支撐。圖1幅。
水庫;溢洪道;水工模型試驗;優(yōu)化設計
麻溝水庫工程位于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qū)泗渡鎮(zhèn)麻溝村境內(nèi),是1座以灌溉為主,并兼顧解決灌區(qū)內(nèi)人畜飲水的中型水庫。壩址以上流域面積57.0 km2,總庫容1 160萬m3,工程樞紐主要建筑物由混凝土面板堆石壩 (主壩和副壩)、溢洪道、導流兼放空隧洞、灌溉取水隧洞等組成,主壩為混凝土面板堆石壩,最大壩高54.30 m。麻溝水庫洪水標準按50年一遇 (P=2%)洪水設計,1 000年一遇 (P=0.1%)洪水校核,泄水建筑物消能防沖設計洪水標準按30年一遇洪水設計,泄洪任務主要由溢洪道承擔。水庫校核洪水位為1 039.59 m,下泄流量為406 m3/s;設計洪水位為1 038.0 m,下泄流量為255 m3/s;30年一遇消能防沖溢洪道下泄流量為244 m3/s,相應水位為1 038.0 m。
溢洪道布置左岸,根據(jù)地形條件、軸線布置、消能方式等因素綜合考慮 ,施工圖設計時經(jīng)比較分析選擇溢洪道軸線為平直線布置,溢洪道由進水渠、控制堰段、泄槽段、消能段等組成,總長約240.98 m(含引渠和護坦),控制段為低實用堰,溢流凈寬12.0 m,泄槽寬度14.50 m,消力池長度45.0 m,寬度20.0 m,由于受地形地質(zhì)條件的限制,消能方式選擇下挖式消力池底流消能方式。
為驗證溢洪道原設計方案在不同工況下的泄洪水流流態(tài)及消能效果,確定合理的進水口體型和閘墩形狀,以及溢洪道軸線和末端消能方式,筆者所在單位與貴州黔水科研、試驗、檢測有限公司共同進行了溢洪道整體模型試驗研究,為優(yōu)選布置方案及體型優(yōu)化提供技術支撐。在原設計方案基礎上,結合地形地質(zhì)條件初步擬定3種方案進行水工模型試驗研究。
2.1原設計方案與水工模型試驗修改方案成果對照
2.1.1原方案試驗成果
受引渠右導墻的影響,進口引渠水流擾動明顯,且影響至溢流堰處,導致通過右邊孔下泄的水流有擺動的現(xiàn)象,從而影響了泄槽內(nèi)下泄水流的平順。受溢0+80.912 m~溢0+102.911 m泄槽轉彎段的影響,使得泄槽擴散段溢0+102.911 m~溢0 +113 m水流出現(xiàn)左高右低的現(xiàn)象 ,且設計工況下最大水面落差為4.5 m,轉彎段水流溢出泄槽邊墻。水流主體集中于左側邊墻,消力池內(nèi)未出現(xiàn)淹沒消能形式,池內(nèi)出現(xiàn)順時針回旋水流,消力池內(nèi)左右兩側流速差最大達11 m/s,水流流態(tài)混亂,消能效力低,消力池出坎水流攜帶較大的動能,消力池尾坎基礎最大沖刷深度為2.71 m。
2.1.2 修改方案1
(1)調(diào)整內(nèi)容。針對原方案水流跡線不能與引渠右導墻吻合的問題,水流擺動明顯,影響了泄槽內(nèi)水流的平順,故修改原方案導墻,原方案右導墻在溢0-024.5 m~溢0-009.5 m范圍內(nèi)導墻高度由3.0 m漸變到13.0 m,調(diào)整導墻高度均為13.0 m,且在導墻前沿設置橢圓型進口曲線。
(2)試驗成果。右導墻高度的修改和前沿橢圓連接曲線的設置,使得各級流量下,經(jīng)過引水渠的水流均能平順流入溢流堰 ,引渠右導墻流態(tài)有較大的改善,溢流堰的泄流能力也略有增加 ,泄流量增加約4.38 m3/s。
2.1.3修改方案2
(1)調(diào)整內(nèi)容。引水渠部分和溢流堰采用修改方案1的設置,將原方案溢0+80.912 m~溢0+ 102.911 m轉彎段,向上游移至溢0+30.889 m~溢0+53.927 m。
(2)試驗成果。下泄水流進入溢0+30.889 m彎道段后 ,水流開始折沖,水流從溢0+42.408 m樁號處折沖至溢0+98.601 m處,再繼續(xù)折沖進消力池。同時在彎道段之后的斷面上,下泄水流也出現(xiàn)和原方案一樣的左高右低的現(xiàn)象,設計工況下在溢0+53.927 m處出現(xiàn)最大水面落差,其落差值為5.75 m。折沖水流進入消力池后沒有出現(xiàn)明顯的回旋水流,水流極不均勻,未形成顯著的淹沒消能。消力池內(nèi)水浪翻滾,出坎水流依然攜帶較大的能量,對尾坎基礎有較大的沖刷。在校核工況下,尾坎基礎處最大沖刷深度為3.25 m。
2.1.4修改方案3
(1)調(diào)整內(nèi)容。引渠右導墻采用修改方案1的設置,以原設計方案溢0-002.0 m處右邊墻角點為圓心將溢流堰及溢洪道泄槽軸線順時針旋轉13.5°,使溢流堰及溢洪道泄槽軸線直線布置 ,同時將中部閘墩尾部形狀修改成橢圓型曲線。泄槽邊墻高度降低至3.80 m,同時降低消力池底板高程和出口消力坎高程。
(2)試驗成果。各級流量下,引水渠的水流均能平順流入溢流堰 ,溢洪道泄槽內(nèi)水流均勻平穩(wěn),溢流堰和泄槽未出現(xiàn)互壓 ,泄槽段未出現(xiàn)水流溢出的現(xiàn)象,末端消力池內(nèi)形成完全的淹沒水流 ,消能充分。消能后的水流平順由尾坎泄出,在校核工況下尾坎基礎處最大沖刷深度為1.50 m,沖坑深度大大改善。試驗成果顯示,修改方案3最為合理。
2.2原設計方案與優(yōu)化設計成果比較
2.2.1進口引渠
(1)水工模型試驗研究成果。引渠右導墻進口曲線需作修改,邊墻高度也需作調(diào)整。
(2)原設計方案。導墻進口形狀為直角形;右導墻在溢0-024.5 m~溢0-009.5 m范圍內(nèi)導墻高度由3.0 m漸變到13.0 m。
(3)優(yōu)化設計方案。導墻進口形狀為橢圓型形;右導墻在溢0-024.5 m~溢0-009.5 m范圍內(nèi)導墻高度均為13.0 m。
2.2.2控制堰閘墩形狀
(1)水工模型試驗研究成果。溢洪道控制堰段閘墩進出口形狀對泄槽水流流態(tài)有一定影響。
(2)原設計方案。原方案控制堰段閘墩進出口形狀均為圓形。
(3)優(yōu)化設計方案。原方案控制堰段閘墩進出口形狀均改為橢圓型曲線,閘墩尾部半圓曲線改為長半軸2.5 m,短半軸1.25 m的橢圓曲線。
2.2.3溢洪道泄槽軸線
(1)水工模型試驗研究成果。為改善泄槽內(nèi)水流流態(tài)及流速,溢洪道泄槽軸線盡量不要設置轉彎段。通過實測各工況下泄槽水面線,可以降低泄槽邊墻高度。
(2)原設計方案。原方案溢0+010.282~溢0 +141.738 m為泄槽段,在溢0+80.912 m~溢0+ 102.911 m設置轉彎段;其中溢0+010.282~溢0+ 76.00 m,縱坡 i=0.143;溢0+102.911~溢0+ 141.738 m,縱坡 i=0.277,兩段間采用拋物線連接。泄槽斷面為矩形 ,底板寬14.5 m,邊墻高4.0 m。
(3)優(yōu)化設計方案。為避免泄槽水流出現(xiàn)左高右低的現(xiàn)象,防止泄槽水流折沖,以原設計方案溢0-002.0 m處右邊墻角點為圓心將溢流堰及溢洪道泄槽軸線順時針旋轉13.5°,溢洪道溢流堰及泄槽軸線直線布置,溢0+12.0 m~溢0+147.995 m為泄槽段,縱坡 i=0.143,泄槽斷面為矩形,底板寬14.5 m,邊墻高3.80 m。
2.2.4 消力池和消力坎
(1)水工模型試驗研究成果。降低消力池底板高程和出口消力坎高程,末端消力池內(nèi)形成完全的淹沒水流,消能充分,出池水流較為平順的進入下游河床內(nèi),流態(tài)較好,改善消力坎坎腳沖坑深度。
(2)原設計方案。泄槽末端接消力池 ,消力池長45.0 m,底板高程為1 001.0 m,消力池末端設消力坎,坎頂高程為1 005.50 m,消力池邊墻頂部高程1 010.00 m,池深9.0 m。
(3)優(yōu)化設計方案。溢洪道溢流堰及泄槽軸線直線布置,從溢0-002.0 m~溢0+98.601 m為直線段,從溢0+98.601 m~溢0+147.995 m為直線擴散段段,從溢0+147.995 m~溢0+196.245m為消力池段,消力池長45.0 m,消力池底板高程999.0 m,尾坎高程1 003.5 m,均相對于原方案降低2.0 m,消力池邊墻頂部高程1 008.50 m,池深9.50 m。
最終推薦方案通過對進水引渠右導墻型式、溢流堰中部閘墩尾部曲線、溢流堰及溢洪道泄槽軸線、降低消力池底板高程和出口消力坎高程等進行多方案優(yōu)化和調(diào)整,使引水渠的水流進水條件較好,溢洪道泄槽內(nèi)水流均勻平穩(wěn),溢流堰及泄槽上均未出現(xiàn)負壓,泄槽段邊墻高度降低至3.80 m后未出現(xiàn)水流溢出的現(xiàn)象,消能效果明顯,沖坑深度大大改善。另外,溢洪道在泄校核水位時,沿程水深均低于設計邊墻,但原方案在下泄校核洪水時 ,消力池內(nèi)水深比設計邊墻高出2.5 m,下泄設計洪水時,消力池內(nèi)水深比設計邊墻高出0.5 m;因此,在降低消力池底板高程和消力池出口消力坎坎頂高程的同時,將消力池邊墻高度加高0.5 m。
根據(jù)溢洪道整體水工模型試驗研究成果 ,我們對原初步設計方案進行了優(yōu)化,經(jīng)多次優(yōu)化調(diào)整推薦修改方案3(見圖1)。
圖1 溢洪道原方案與優(yōu)化設計方案平面布置示意
通過水工模型試驗研究 ,對原初步設計方案的合理性進行論證,并針對進水引渠右導墻型式、溢流堰中部閘墩尾部形狀、溢流堰及溢洪道泄槽軸線、降低消力池底板高程和出口消力坎高程等進行多次調(diào)整比較,推薦優(yōu)選布置方案及體型參數(shù),為溢洪道體型優(yōu)化提供了技術支撐。經(jīng)優(yōu)化設計后溢洪道布置合理,體型滿足各工況下泄水流要求,在各典型工況時,溢洪道泄槽內(nèi)水流均勻平穩(wěn) ,溢流堰及泄槽上均未出現(xiàn)負壓,泄槽段未出現(xiàn)水流溢出的現(xiàn)象,末端消力池消能效果明顯,沖坑深度大大改善。
[1] SL 228—2013,混凝土面板堆石壩設計規(guī)范[S].
[2] SL 253—2000,溢洪道設計規(guī)范[S].
[3] SL 155—2012,水工(常規(guī))模型試驗規(guī)程[S].
責任編輯 吳 昊
2016-04-12
陳 勇 (1975-),男,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水工結構設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