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志亮(溫州大學音樂學院,浙江溫州 325035)
?
合唱課女多男少的困境分析與對策探討
喬志亮
(溫州大學音樂學院,浙江溫州 325035)
綜合大學音樂院系學生女多男少的狀況由來已久。因男女比例嚴重失衡,致使合唱課聲部分配糾結(jié),經(jīng)典作品難進課堂,置教學于尷尬境地。為解決男女比例失衡與課堂實踐之間的矛盾,執(zhí)教者應依據(jù)男生稀缺、稀少、較少等班情分別采用適宜的合唱組成形式。具體應對策略是:以男當女,成全班級女聲合唱;動手改編,充實混三(女二男一)混四(女三男一)曲庫;在同年級和鄰年級間打破界限對學生重新編班,為演示典型混四(女二男二)創(chuàng)造條件。
合唱課程;女多男少;混聲合唱;女聲合唱
一般講,班級學生性別結(jié)構(gòu)對一門課程如何施教不會產(chǎn)生影響,以綜合大學音樂類各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計劃中絕大多數(shù)課程而言,學生男女比例如何老師無需多慮卻并不防礙組織教學。然而,某些術(shù)類①指技術(shù)或技能類,相對于學術(shù)或理論類而言.集體課卻有所不同,當男女有別的身體技能(歌聲、舞姿等)構(gòu)成教學實施的對象依賴,其陰陽互補的視聽感受又是教學內(nèi)容的必然載體時,男女比例一事不僅成為課程設計的出發(fā)點和內(nèi)容設定的制約因素,而且其相關(guān)問題處理是否得當還直接關(guān)系到課程目標能否實現(xiàn)或在何種程度上實現(xiàn)。合唱音樂的物質(zhì)基礎是豐富多彩的人聲(男女高低)與其各種編織,課堂中男女比例大致相當應是多聲部合唱實踐的基本條件,也是課程功能得以正常發(fā)揮的起點和依托。然而由于種種原因,歷史與現(xiàn)實卻從未盡如人意,班級學生組成向來是女特別多而男特別少,如此陰陽失衡致使歌曲選擇困難,聲部分配糾結(jié),這已經(jīng)成為長期困擾合唱教學的一個老大難問題。本文從教學實際出發(fā)對此給出分析與思考,并從施教角度提出建議,試圖予以應對。
(一)陰盛陽衰的現(xiàn)狀
綜合大學音樂院系學生女多男少的狀況由來已久。以溫州大學音樂學院為例,它從始創(chuàng)至今17年,共招54個班,學生總數(shù)為1 468人,女生占85%,男生僅占15%,參見表1。
根據(jù)歷年班級男生在全班總?cè)藬?shù)中的占比,可將班級劃分為男生稀缺、男生稀少、男生較少三種類型;2001年、2006年甚至出現(xiàn)了無男生的2個班,男生最多的3個班也分別才有8、9、10名男生,參見表2。
大學音樂院系學生女多男少的情況并非只存在于溫大,幾十年來,全國各地高校音樂院系其實幾乎都是如此。對此現(xiàn)象,錢大維的《混聲三部合唱應在師范音樂教育中大力推廣》,陳國符老師的《論高師〈合唱與指揮〉課程的教學改革》等文章[1-3]都已經(jīng)指出,2009在浙江嘉興南湖舉行的高等院校合唱教育高峰論壇上,來自江西師范大學的吳一帆、杭州師范大學的閻寶林、湖南師范大學的周躍峰、河南大學的陳家海、西南大學的文思隆等老師也都提到這一狀況,執(zhí)教者無不感同身受。陰盛陽衰置合唱教學于尷尬境地,觀其走向似亦毫無減緩之跡象。
表1 溫州大學音樂學院1998-2013學生性別統(tǒng)計
(二)合唱實踐的局限
聲音塑造與作品演示是合唱課堂的重頭戲,然而其實施卻是以音質(zhì)懸殊的聲部搭配和音區(qū)互補的人聲集合為基礎的。學生女多男少與此基本規(guī)律相背離,著實造成聲部失衡乃至音質(zhì)單調(diào),高低難應致使音區(qū)狹窄,顯然這是合唱實踐的嚴重缺失,也為受教者技能與素養(yǎng)的形成設置了不小障礙。
表2 男生少的三種班級類型
1.聲部分配的無奈
聲音塑造的先決條件是合唱主體須有“和而不同”的美學理念且具備基本合理的聲部組合。然而面對男生少的各種班級(表2),在練聲伊始授課人便遇到聲部分配的難題,勉強為之則很難達到應有的教學目的。無男生班級可以女聲合唱分配聲部并塑造應有聲音即可。而僅有一二名男生的班級其聲部分配則存在較大的缺憾:這一兩名男生無法承擔一個聲部,卻又不能使其游離課堂練習之外,授課人將就行事便往往重女輕男而以女聲合唱來安排,將為主的女生聲部分妥后或一男編入某聲部,或二男分別編入不同聲部,以低八度附隨形式與同聲部女生形成齊唱,但音質(zhì)屬性方面,無論單個聲部還是所有聲部,聲音顯得不倫不類,個性突出的男生聲音(非藝術(shù)需要)明顯地干擾了合唱聲音的共性。男生稀少型班級問題也很多,三至五名男生(約占全班一二成)在女二男一混聲三部合唱(后簡稱混三)或女三男一混聲四部合唱(后簡稱混四)中勉強可承擔一個聲部,但是,此時女生聲部,無論是女高音聲部(或分為女高音聲部Ⅰ和女高音聲部Ⅱ)還是女低音聲部,其中女生人數(shù)均將二倍甚或三倍、四倍于男生,聲部之間難以平衡,聲音整體無法達到合唱應有的協(xié)調(diào)程度。男生較少型班級聲部之間不平衡的狀況有所緩解,六至十名男生可以滿足混三或混四對男生數(shù)的要求。不過,雖然混三混四能夠勉強或基本符合男生稀少、較少型班級的實際,可遺憾的是出版物中混三歌曲屈指可數(shù),混四歌曲則幾乎看不到,練習作品難以尋覓,勢必會影響到課堂合唱實踐的順利進行。
聲音塑造的主旨在于通過訓練使各聲部相互之間音準取得諧和、音量獲得均衡、音色同中有異,進而使聲音整體達到豐富而協(xié)調(diào)的理想狀態(tài)①合唱聲音“諧和”“均衡”“協(xié)調(diào)”概念的出處:“協(xié)調(diào)……要求各聲部在音量和音色上相互平衡,在音準上除了某些有傾向性的音外,其余各音大都要求平穩(wěn)進行……在協(xié)調(diào)中,我們將各聲部相互在音量和音色上的關(guān)系叫做均衡,而將各聲部相互間在音準上的關(guān)系叫做諧和.” 參見:馬革順. 合唱學[M]. 上海:上海出版公司,1963:14.,然而因女多男少而導致的聲部分配的失衡使得豐富協(xié)調(diào)的合唱美聲追求一開始便遭遇先天不足。
2.精品演示的無緣
作品演示是聲音塑造的最后歸宿,也是合唱藝術(shù)美的直接呈現(xiàn)和最終完成。被演示作品的選擇無可置疑應以中外音樂史上膾炙人口的、或者當今樂壇中廣受贊譽的合唱精品為主。眾所周知,女二男二混聲四部是合唱作品最典型的組成形式(后稱典型混四),合唱藝術(shù)的形態(tài)特征與精妙絕倫在當中得到最充分的體現(xiàn),所謂精品則絕大多數(shù)是以此形式寫就并傳揚于世的。要演唱這些精品就須要具備男女大致相當?shù)娜藛T組成之條件,而這卻恰恰是溫州大學及眾多同類院校合唱課堂上從未有過的事情,換句話說,此類精品在女多男少且比例嚴重失調(diào)的情況下是無法進行練習和演示的。教學實踐中曾有以女代男來演示典型混四的事例[4],此時女聲承擔原譜男聲聲部,其音高將移高八度,如此一來,原本合理的和弦排列因聲區(qū)翻高而造成聲部交錯或聲部超越,縱向結(jié)構(gòu)則是音層倒置致使多聲織體錯亂,最終結(jié)果便是藝術(shù)表現(xiàn)遭受嚴重扭曲,名家名作頓時面目全非。
傳揚合唱精品是課程的重要任務,營造合唱文化是教學的應有功能,合唱課程與合唱精品本應相伴而行,此為天經(jīng)地義,而如今卻因男女失衡,彼此居然漸行漸遠,這怎么不是合唱教學的被迫失職和莫大遺憾!
性別失調(diào)一時難以扭轉(zhuǎn),應對策略還須努力探討。從實際情況出發(fā)并以增強課程功能與提高育才效益為目的,筆者不揣淺陋試提具體方法如下。
(一)授課策略的改進
以自然班為單位且女多男少依舊之時,老師自當在力所能及范圍內(nèi)主動采取合適措施。上文針對男女懸殊曾提到宜采用的合唱組成形式,那雖屬應景無奈之舉,卻也是分析實情后的初步應對。典型混四無法進課堂,此非人力可左右,但依據(jù)班級男女實數(shù),分別采用女聲、混三、混四等合唱形式的做法還須盡力應用好。現(xiàn)根據(jù)本人的教學實踐提出如下兩點改進意見:
1.以男當女,成全班級女聲合唱
僅有一二名男的男生稀缺型班級演示女聲合唱時,同聲部內(nèi)男生與女生構(gòu)成八度重疊,但因男聲個性突出,致使聲部共性嚴重受損。既要男生參與練習,又要抹去其“鶴立雞群”之聲,那么權(quán)宜之計便是:要求男生去真存假,全部用假聲演唱。假聲音高恰是真聲的高八度,于是男女間變八度重疊為一度平行,男聲力度也隨之減弱,如此便可獲得班級女聲合唱的相對聲音純度并營造相應的合唱藝術(shù)風韻。有男生覺得自己多余并感到些許壓抑甚至委屈,但一切為了藝術(shù),有共同追求就應克己奉公。況且假聲技巧也是演唱能力的體現(xiàn),無論美聲、民族、通俗三種唱法中的哪一種,假聲的精彩運用均不乏其人①梅蘭芳、李玉剛、Vitas等人假聲光彩照人.,男生會唱假聲、唱好假聲本是聲樂學練的題中應有之義,而且它在聲樂實踐中也有著較廣闊的應用前景。男生甘心配合并經(jīng)過有目的性的練習,大都能掌握假聲技巧。以男當女并非萬全之策,卻使課堂曲線似地堅守了一份藝術(shù)的純真,并使學生獲得了駕馭一類合唱形式的親身體驗與演示實踐。
2.動手改編,充實混三混四曲庫。
在綜合大學音樂院系合唱課中提倡混三已是同仁的共識[1,2],筆者贊同此說,且已在授課中落實于行動,進而還認為應依男女實數(shù)采取更有針對性的做法,即:男生較少型班級用混三,男生稀少型班級則用混四,兩種組成形式與各自所對應班級的合唱實踐之間具有較高的契合度。然而問題在于,刊行物中混三混四作品少之又少,實在無法滿足課堂之需。所謂提倡還只是愿望,要把它變?yōu)楝F(xiàn)實還需各方通力合作并不懈努力,而何時能變?yōu)楝F(xiàn)實卻誰也給不出時間表。面對“等米下鍋”的合唱實踐,與其大聲呼喊,毋寧動手“添柴”。照理說,合唱曲編創(chuàng)工作專業(yè)性極強,通常由作曲家來完成,而并非合唱老師必為,然若其能為,那何嘗不是應需之才及合唱教學之幸事。其實,選取現(xiàn)有常用組合形式的中小型合唱歌曲對其進行改編并非太復雜之事,其所需主要路徑與技術(shù)是:在吃透原作、掌握班情并對合唱藝術(shù)了然于心的前提下,利用現(xiàn)成和聲織體作音層增減,將某聲部作八度等音高移動,或改變和弦排列等等。改編屬于述而不作,一般地說,比真正意義的創(chuàng)作容易很多,況只限內(nèi)部使用(尊重原作)而不以傳世作品去苛求。心中追求高遠,卻要卸下包袱,筆者以為授課人在此領(lǐng)域完全可以小試身手。筆者曾應需而作嘗試,剖析原作,謹慎落筆,音作增減,譜作調(diào)整,欲在女多男少班級與現(xiàn)有合唱作品之間架起一座橋梁。筆者豈敢奢望精彩,權(quán)當為授課增添所需材料,卻也為課堂實踐乃至課外合唱活動提供了一定保證。參見表3:
表3: 喬志亮改編民歌合唱歌曲三例
(二)多班男女的混編
以自然班授課,老師作為畢竟有限,學生依舊無法與典型混四結(jié)緣。在現(xiàn)有條件下,若要更多地緩解女多男少帶來的教學困境,那么還須在課程對應的多個班級中作學生的分化與整合,最大限度地創(chuàng)造演示典型混四的條件,盡可能發(fā)揮課程應有的育才功能。然而,這便牽涉到院系層面的教學管理乃至校方教務部門的統(tǒng)籌協(xié)調(diào),當然合唱老師有義務去說服相關(guān)責任人,通過協(xié)商取得共識,使方案得以實施。
首先,同年級打破班界,組成典型混四與女聲合唱,分別組織授課。受兄弟院校相關(guān)課程實踐的啟示[4],這里就具體實施稍作陳述。通常一個年級會設二至四個班,盡管專業(yè)不同(參見表1),但合唱課(即合唱與指揮課,為必修課)開設時段一般是相同的,這就為同期課程打破班界,重新編班提供了必要條件。一個年級兩個班級的情況,由于男生數(shù)一般來說不足以承擔典型混四中男高音和男低音聲部,故暫不討論。我們先設定同年級有三個班,再設定每個班的學生數(shù)為平均數(shù)①平均數(shù)計算參見表1,公辦與民辦平均數(shù)相加,再除以2. 如此,其數(shù)據(jù)則為:總數(shù)27人,女生23人,男生4 人.,則共有81名學生,其中女生69人,男生12人。先將女生均分為三組,每組為23名;12名男生以課程總長1/3學時為時間單位輪流與每組女生組成典型混四班;女生按組輪流參加典型混四班1/3學時,其余2/3學時則屬女聲合唱班。原以三個自然班授課,現(xiàn)以三個重編合唱班授課,原課時與現(xiàn)課時正好相等,課程所需課時既未增也未減。就典型混四的聲部人數(shù)而言,女23(S12,A11)比男12(T6,B6),男生人數(shù)依混四常規(guī)要求偏少些,但也只能如此。若設定同年級有四個班,且學生數(shù)仍為平均數(shù),則學生總數(shù)為108人,其中女生92人,男生16人。這時要將女生均分為四組,每組為23人;16名男生以課程總長1/4學時為時間單位輪流與每組女生組成典型混四班;女生按組輪流參加典型混四班1/4學時,其余3/4學時則屬女聲合唱班。就聲部人數(shù)而言,女23(S12,A11)比男16(T8,B8),此男女比例更為符合典型混四對聲部人數(shù)的一般要求。而且,原以四個自然班授課,現(xiàn)以四個重編合唱班授課,二者課時仍然相等。
其次,相鄰上下年級間打破班界與級限,以嗓音與樂感等不同歌唱條件分別組成甲乙典型混四與甲乙丙丁等女聲合唱,按程度分層組織授課。本課程一般開設三個[5]或四個學期[6]①教育部規(guī)定“合唱與指揮”為6學分. 按文件中必修課學時(1000-1200)與學分(55-60)的對應關(guān)系來推斷,6學分應為120學時. 不過多校為取學期之整數(shù),定該課為108學時(2學時×18周×3學期)或144學時(2學時×18周×4學期). 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本科專業(yè)(教師教育)課程指導方案:教體藝〔2004〕12號[S].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05,(3):33-34.,這時,上下年級之間將有一個或二個學期的課程時段重合,在此期間便可推行此設想,隨著時間推移與年級更替,這種重合時段也會不斷延續(xù)(課程開設三個學期則為隔學期延續(xù))。通常上下二個年級共有四至八個班,學生基數(shù)大,混合編班后產(chǎn)生較高水準合唱班的可能性便增大。分層授課能夠根據(jù)學生程度選擇難度適宜的教學歌曲,其中較高水準合唱班(典型混四、女聲合唱)在聲音和表現(xiàn)上可起到示范與引領(lǐng)的作用。那么,年級不同,內(nèi)容進度會不會彼此沖突?乍看,沖突似乎在所難免,然而細究,可知新做法更有利于因材施教。就學生歌唱能力來說,自然班中個體之間本來參差不齊,經(jīng)驗告訴我們,此個體優(yōu)劣差遠比上下年級間學程前后差要大。按程度編班并分層次授課,對學生素養(yǎng)和能力早有估計,在編制教學計劃時已盡可能顧及于此并作適當處理,所謂沖突自可消解。加之,技能性(相對于理論性)教學內(nèi)容的一個顯著特點便是它有著較大的難易伸縮余地,若選材(歌曲)得當并訓練有方,其教學進度與學生個體差及類型差之間的吻合度會更高。顯然,出臺此舉更能起到提高教學效益的良好作用,也能使各層次學生真正求其所需、各得其所。具體編班則與上一方法類似,不再贅述。
破班越級混編或為管理增添煩擾,但它卻使所有學生具有參與典型混四的寶貴機會,進而使學生獲得聲音技能與藝術(shù)表現(xiàn)的相應體驗與應有鍛煉,這對于培養(yǎng)合唱人才來說,其意義是不容低估的。
應對合唱課女多男少問題涉及到課程本體,也與教學管理相關(guān),須是老師與管理者充分商討,課程內(nèi)外一齊用力方可奏效。然而,超越論域,登高望遠:問題的根源卻還在招生,若取音樂社會學角度審視,男女失衡為合唱教學平添不利是小,而背離藝術(shù)自然生態(tài)并給國民音樂教育和基層音樂隊伍建設以長久性負面影響才是大,本文希望引起有關(guān)決策者的重視,同時強烈建議:為增加男生進校概率給予適當?shù)恼邇A斜。
[1] 錢大維. 混聲三部合唱應在師范音樂教育中大力推廣[J]. 中國音樂教育,1998,(6):24-26.
[2] 陳國符. 論高師《合唱與指揮》課程的教學改革[J]. 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02,(2):100-103.
[3] 趙鴻光. 高等師范院校合唱課程教學研究淺論[J]. 南京藝術(shù)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04,(2):80-84.
[4] 吳一凡. 對高師合唱教學基礎教育的思考[C]//閻寶林. 中國合唱教育研討與分析:中國·南湖09高等院校合唱教育高峰論壇實錄.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36-38.
[5] 閻寶林. 合唱與指揮的學科構(gòu)建和理念更新[C]//閻寶林. 中國合唱教育研討與分析:中國·南湖09高等院校合唱教育高峰論壇實錄.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40-46.
[6] 陳家海. 強化實踐環(huán)節(jié)·突出師范特色:河南大學合唱與指揮課程教學情況介紹[C]//閻寶林. 中國合唱教育研討與分析:中國·南湖09高等院校合唱教育高峰論壇實錄.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81-86.
(編輯:朱青海)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Disproportion of Boys and Girls in Chorus Class
QIAO Zhili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Wenzhou University,Wenzhou,China 325035)
It has been a long-existing problem that there are more girls than boys in music colleges of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This serious disproportion makes it difficult to arrange voice parts,and besides it’s getting hard to introduce classic works into classes,leaving the instruction into an embarrassing situation. In order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is disproportion and practice activities in class,instructors have to adopt appropriate chorus patterns according to the fact that there are few boys in class. Specific strategies are as follows:let boys take the role of girls,and form a total female chorus in class; get the composition adapted,and enrich musical collections that can be played by two girls and one boy or three girls and one boy;break the boundaries between same grades or adjacent grades and reorganize classes,creating a favorable condition for songs that are played by two girls and two boys.
Chorus Course; More Girls and Less Boys; Mixed Chorus; Female Chorus
J6
A
1674-3555(2016)01-0110-07
10.3875/j.issn.1674-3555.2016.01.016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從xuebao.wzu.edu.cn獲得
2015-06-01
浙江省教育廳科研項目(20051295);溫州大學教學改革研究項目(200713224);溫州大學音樂學院專題研究項目(ZTYJZ201303)
喬志亮(1956- ),男,山西平遙人,教授,研究方向:合唱與指揮,民族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