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 楠 姜有榮
“過往”VS“未來”材料作文佳作展評
季楠姜有榮
【寫作文題】
根據(jù)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詩人普希金說,那過去的一切都會成為親切的懷戀。
畫家黃永玉說,世上常有人放著前頭的好景不看,轉(zhuǎn)過身朝向過去,只認為過去的都好。
【寫作指導(dǎo)】
材料中普希金的話著眼于“過往”,而黃永玉的話側(cè)重于“未來”?!斑^往”指向事物的起點,“未來”指向事物的終點,而這兩者的聯(lián)結(jié)點是“當(dāng)下”。如果孤立地看待二者,就會陷入割裂的誤區(qū),對此,坊間的一個段子頗耐人尋味:“同樣是穿越劇,美國都是往前穿,中國都是往后穿。一個想不出歷史,一個想不出未來?!比绻寐?lián)系、發(fā)展的眼光看待二者,就能勾畫出一條從“過往”通向“未來”的邏輯推進線:“過往”可以為“未來”積累經(jīng)驗,積蓄力量等;而“未來”則可以將“過往”的愿景化為現(xiàn)實,未知化為已知等。只有厘清了二者邏輯上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才能連綴出彰顯事趣、情趣、理趣之文。
本文可以這樣參考立意。(1)從普希金的話切入:①珍惜過往。②過去是現(xiàn)實的土壤。③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2)從黃永玉的話切入:①心系前方,方可欣賞更多風(fēng)景。②把握當(dāng)下,走向未來。③盡管前方路遠坑深,我只顧風(fēng)雨兼程。(3)從普希金、黃永玉兩個人的話切入:①不畏將來,不念過往。②心懷過去,志存遠方。③往者不可諫,來著猶可追。
【佳作展評】
[記敘文]
我心似船,只屬于前方
徐子航
“我心似船,只屬于前方?!泵慨?dāng)聽到《水手》這首歌,我總能想起這句話,因為這句話就是一位老水手對我說的。
老水手已經(jīng)50多歲了,但他依舊喜歡駕著漁船出海。
聽爺爺說,這位老水手以前是一名海軍戰(zhàn)士,可在一次演習(xí)中受了傷,然后退役了。本來政府給他安排了一個安穩(wěn)清閑的工作,可是他卻跑到一艘漁船上當(dāng)上了一名水手。別人問:“你這是為了什么?”他說:“在船上,習(xí)慣了?!彼龊5臅r間一次比一次長。
我知道老水手的回答一定是騙人的。從那以后,每當(dāng)老水手出?;丶遥铱倳医杩谧尃敔攷е胰ニ掖T,看能不能找到點線索。
第一次去他家,我以我想吃海魚為借口讓爺爺帶我去他家買一些。一到他家,便感到一股海風(fēng)向我襲來,這不是因為海魚的腥味,而是因為他家墻上掛滿了各式各樣有關(guān)海洋的紀(jì)念品,有大海螺、珊瑚、水手服,還有當(dāng)年海軍的軍帽。
我盯著墻上的物品,因為太多,又想看得仔細,便沒有發(fā)現(xiàn)有個人站在我身后,直到他一拍我的肩頭,我才猛地回頭。
這個人很高,皮膚黝黑,一看就是經(jīng)常在陽光下工作的人,所以我想他應(yīng)該就是老水手吧!但他一點也不老,爺爺只比他大幾歲,但已滿頭白發(fā)了,而他滿頭看不到一根白發(fā)。他真的是老水手嗎?
他看我盯著他那么久,便大笑起來:“哈哈,不會被我嚇到了吧!”說著轉(zhuǎn)身從后面桌子上拿過一個我從沒見過的水果:“吃吧!這可是我從海上小島帶回來的?!爆F(xiàn)在,我確定了,他就是老水手。
從那以后,只要老水手回家,我就會很快地跑到他家,吃他帶回來的奇特水果,看他帶回來的奇異紀(jì)念品,聽他講述出海時發(fā)生的各種奇聞趣事。有時我們可以坐在一起說說笑笑一個下午,根本不覺得他像一個50多歲的人。我每次都叫他水手,而他也玩笑著叫我船長。
有一次,我問他:“水手,你真的有50多歲嗎?”他說:“肯定有?。∥铱墒呛湍銧敔斠粋€輩分的?!薄澳悄阍趺催€出海而不在家里享受生活呢?”我又問。他沉默了一會,緩緩地說道:“‘我心似船,只屬于前方?!?dāng)年參加海軍時,一位教官是這樣對我說的?!?/p>
聽了這句話,我終于明白了他為什么出海的時間一次比一次長,原來他去了更遠的前方,欣賞到了更多的美景。
而現(xiàn)在,我心也似船,只屬于前方。為了欣賞更多的美景,我正勇往直前!
[點評]本文的亮色凝結(jié)于“三個結(jié)合”:一是正面描寫與側(cè)面描寫相結(jié)合。對老水手的傳奇人生,作者以爺爺?shù)闹v述(側(cè)面描寫)吊起讀者的胃口,以“我”的觀察(正面描寫)探尋人物的行跡,這就極大地激發(fā)起了讀者刨根究底的閱讀沖動。二是實寫與虛寫相結(jié)合。對老水手的出海經(jīng)歷,作者實寫了他帶回來的奇特水果和奇異紀(jì)念品,虛寫了他的出海歷程及其奇聞趣事,這就為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三是事與情、理相結(jié)合。作者將對老水手的驚羨之情寓于對老水手立身行事的敘述之中,而老水手“我心似船,只屬于前方”的人生經(jīng)歷更給了作者深刻的人生啟迪:站在高三這一人生的站臺,“為了欣賞更多的美景,我正勇往直前!”這就是“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感性共鳴,這就是“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理性求索,這就使本文的情、理臻于“不著一字,情深理邃”的至境。
[散文]
詩酒趁年華
周涵
蘇軾有首《望江南》,其中寫道:“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p>
詩酒趁年華,一語道出了生活的真諦。人是活在當(dāng)下的,若只肉體僵立于現(xiàn)實之中,神思卻仍停留于時間之外,被困在過往的煙云里無法脫身,怎可品得人生之大美?
南懷瑾曾撰文書寫得意忘形與失意忘形之人的相同境況:前者被困于得意之時的樂景中不能自拔,于是終日揚揚自得、不可一世;后者仍沉浸于往日順?biāo)熘畷r的回憶中麻木痛苦,因此整天唉聲嘆氣、愁眉苦臉。然而,從本質(zhì)上說兩者是相同的,皆是被過往的事物困住了,即心有所羈,這樣的人永遠無法正視當(dāng)下,因此渾渾噩噩,終無所成。我們要做的,應(yīng)如南懷瑾所言“物來則應(yīng),過去不留”。
歲月無情,不會為任何人駐足。因此,我們不能成為回憶的奴隸,更不能在往事中沉淪。不若新火試新茶,于大好春光中,詩酒趁年華。
不禁想起美國自然文學(xué)作家克魯奇,他曾是紐約城中最著名的戲劇評論家,受到無數(shù)人的追捧與推崇。然而,這個事業(yè)即將攀上頂峰的著名學(xué)者,卻于人到中年之際毅然拋棄了所有過往的榮譽,毫不留戀地從繁華的大都市和學(xué)者的象牙塔中走出來,舉家遷至美國西部一個沙漠小鎮(zhèn),在那兒書寫起超越綠意的風(fēng)景。他的離去是那樣利落而干凈,不讓往昔的任何榮耀牽累他的心。我想,他在沙漠中大步前行的背影,定然是飄然灑脫的,因為他已真正認識到,過往的一切不應(yīng)是前行的絆腳石,而應(yīng)是前行的助推器,借助它,人們可以更給力地前行。
是的,正如梁漱溟先生提出的三種人生態(tài)度:一為逐求,二為厭離,三為鄭重?!班嵵亍奔粗溉藗冝D(zhuǎn)頭反省過去之后,從中領(lǐng)悟了什么,厭棄了什么,既而全心全意地埋首當(dāng)下,一絲不茍地清點生活。由此可見,我們絕不應(yīng)為過往所束縛,但也不意味著要拋開過往的一切,僅放眼于前方。只知向前奔走而不知總結(jié)過往,常常也會迷失前行的方向。那么,何不燃燒過往,點亮未來?
不要讓回憶成為你的羈絆,而要讓它為你前行的雙腳注入能量,然后新火一簇,煎茶半盞,歌之,樂之,詩酒趁年華。
[點評]本文的特色在于“形散而神聚”。“神”即“不羈過往,抓住當(dāng)下,放眼前方”的主旨,它似一根紅線,將佛家的頓悟、作家的踐行、學(xué)者的思辨等三則材料綰系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更為難能可貴的是,“頓悟——踐行——思辨”的行文構(gòu)架契合了人們認知事物的事理邏輯:“頓悟”讓讀者認清了“應(yīng)該做什么”,“踐行”讓讀者看清了“怎樣去做”,“思辨”讓讀者想清了“為什么這么做”。這就使全文不僅在“形”上一線串珠,而且在“神”上一脈貫通。而標(biāo)題“詩酒趁年華”既外顯語言之美,更內(nèi)蘊意旨之味,可謂形神兼具,堪稱絕妙。
[議論文]
偶爾回望
沈君如
蔣勛先生講他已出版了一些書,有了些讀者,但他想自己最終的作品會是一本回憶錄。他一直在想,總會著手去寫。這可能既是一本回憶錄,但更多的會是一本懺悔錄。我想,每個人都需要這樣一本回憶錄。那過去的一切無論歡欣苦楚,都是我們所經(jīng)歷過的,曾給我們以歷練和經(jīng)驗,成為彌足珍貴的回憶。
《徐霞客游記》中有一則游記很有意思,講徐霞客游歷數(shù)日,一日上山,下起小雪,他竟在山旁石上呆坐一日。我想徐霞客那日在石頭上坐了一整天,一定是在細聽簌簌落雪,靜觀玉樹瓊枝。但徐霞客在游記中對往日所見美景的回味,更多的是要從中汲取積極的成分,使自我的心境澄澈透明,來欣賞明日更好的美景。所以他后來憶起那日的美景來,只是“偶爾回望”,通篇僅一句“兀坐聽雪溜竟日”。也只有這樣的徐霞客,才能寫出這樣流芳千古的《徐霞客游記》。我們回想起記憶中的美好,只需偶爾想起,驀然回望,靜靜思之。過往的美好終成前方好景的引路者。那過去的一切,不僅僅是親切的懷戀,更是催人前行的動力。我已經(jīng)擁有了那么多美好的東西,我已經(jīng)經(jīng)歷過那么痛苦的磨難,那么在前行的路上,我還有什么可以畏懼的呢?
金圣嘆在臨刑前回首一生,想到的不是自己滿腹經(jīng)綸的學(xué)問,亦不是被陷入獄的冤屈,他只讓人帶兩句話出去:“鹽菜與黃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傳,吾無遺恨矣?!甭勚唤屓藙尤?。一代文學(xué)批評大師回望過去,竟不帶絲許利己成分,雖只是些舌尖上的美味,但先生留給世人的美味早已不只在舌尖之上了。原來,蔣勛先生所要寫的回憶錄,竟也不只是回首往事而已。人們回憶過去,不是為了沉浸于過去的歡欣苦楚當(dāng)中,而是這回憶之中有很飽滿的精神在,我們應(yīng)當(dāng)把它傳承下去。
遲子建曾言:“年輕人回首往事是由于沒有經(jīng)歷太多的人世滄桑,這種回首帶有某種浪漫和虛榮的成分。真正嘗遍人世間的酸甜苦辣后,大約是不屑回頭遙望的?!边t子建所講的“不屑回頭遙望”,其實恰恰是飽經(jīng)滄桑的人對回首遙望所汲取的精神的態(tài)度,我想,她這一生定是有所遙望的,她只是在告訴我們不要一味遙望,尤其不要在自己空疏淺陋之時沉溺于這種無謂的遙望。
作為一個常人,我們沒有辦法作飽經(jīng)滄桑之態(tài)回首遙望一生。那么,偶爾回望吧,不再沉溺過去,驀然想起過去的歡欣苦楚,只將之化作前行的動力。
偶爾回望,過去的一切才能真正成為彌足珍貴的回憶。
[點評]本文的寫作功力顯現(xiàn)于三個方面:一是立意新穎。對“回望”,推崇者有之,抵制者有之,但作者著一副詞“偶爾”,頓“言人之所未言”,使立意煥發(fā)出新意。二是結(jié)構(gòu)嚴(yán)謹。本文在行文上是規(guī)范的“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構(gòu)架?!芭紶柣赝笔鞘裁??是“偶爾想起,驀然回望”。為什么要“偶爾回望”?因為它的根本出發(fā)點不是沉溺過去,逃避現(xiàn)實,而是吸取動力,傳承精神。怎樣才能“偶爾回望”?人生歷練,生活砥礪。論證上層層推進,步步為營。三是以議帶敘。本文選例新鮮,更為難得的是以議帶敘。作者以“偶爾回望”為剪打理事例。直擊觀點者,留之;旁逸斜出者,去之。剪輯后的四則例子,都只剩下非?!肮歉小钡囊痪湓?,這就使得例子皆緣旨而敘,簡潔洗練,不蔓不枝。
[作者單位:江蘇省阜寧縣第一高級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