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張柏芳
人物?講述
“核醫(yī)學之父”王世真此“核”非彼“核”
本刊記者 張柏芳
2016年5月27日16時16分,“中國核醫(yī)學之父”王世真在北京逝世,享年100歲。消息傳出,震動學界。
核醫(yī)學的日常工作離不開放射性核素和核射線,可是出于對放射性的恐懼,有不少人談“核”色變。而科學家們,在利用原子核造福人類的同時,還要兼任“辟謠者”。在王世真的“核世界”里,放射性不是危及人類生命的代名詞,而是一把濟世救人的“金鑰匙”。
采訪王世真的記者,幾乎無一例外地問過他“什么是核醫(yī)學”。有次采訪,王世真一聽這話便委屈起來:“上次也有記者問這個問題,我解釋了很久,還帶他去我們的PET中心參觀,可他怎么也弄不明白??磥砦覀儾荒苤谎芯?,科普也得努力啊?!?/p>
王世真經常向人解釋,核醫(yī)學的“核”,和核武器的“核”,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概念,如果核武器是冰雹、颶風,那核醫(yī)學就是春天的細雨,由于輻射劑量不同,這兩者對人類的影響截然不同。
“同位素示蹤技術”是利用放射性核素作為示蹤劑對研究對象進行標記的微量分析方法,經常被應用于醫(yī)學診斷中。王世真是這么解釋這種方法的:“就像一個人拿一面鮮艷的紅旗,你站在很遠的地方就可看見拿旗子的他。他跑動了,就可以知道他從哪個門進去,哪個門出來。這就叫標記,就好像貼了一個標簽,可以追蹤它。所以我們叫它示蹤方法?!?/p>
他還舉了一個具體的例子:我們平時食用的鹽,從吃進去,到從尿液里排出,無跡可尋,因為身體里含有很多鈉元素。但如果改用帶放射性的鈉-24,吃進去10分鐘以后,尿液里就開始有放射性,用儀器一測就能知道何時開始排出、何時排完。也可以將放射性鈉注射到體內,觀察它在身體中的移動軌跡,“這樣就達到了核醫(yī)學監(jiān)測的目的”。
王世真帶過很多學生,有些女學生剛學這個專業(yè)時,對核醫(yī)學也不甚了解,他總是勸她們說:“不要怕輻射,這不會影響皮膚?!?/p>
為了給核醫(yī)學正名,王世真辦過兩件很“英雄”的事。
第一件事是給放射醫(yī)學研究所搬家。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放射醫(yī)學研究所于1959年6月在北京成立,1969年遷往四川簡陽。研究所設在四川偏遠的山溝里,科研和教學都很不便。為此,王世真專程趕往天津,用一整天的時間“舌戰(zhàn)群儒”。
“我跟他們講,此核非彼核,它的輻射對人體是安全的,跟他們講這種核對醫(yī)療診治多么重要,最后,我贏啦?!?984年,研究所搬進了天津南開區(qū)。
第二件事是花了近10年時間,成立了中國首個PET中心。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年過花甲的王世真有感于正電子發(fā)射斷層顯像技術(PET)的優(yōu)越性,立志要建成我國自己的PET中心。為此,他和同樣研究核醫(yī)學的妻子周前,專程前往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取經,并向國內有關部門反復呼吁。
與其他分子顯像方法相比,PET技術的優(yōu)點十分明顯。它的安全性好,檢查所用核素量很少,且在受檢者體內存留時間很短。一次PET全身檢查的放射線照射劑量,遠遠小于一個部位的常規(guī)CT檢查。在疾病早期,MRI、CT檢查還不能明確診斷時,PET檢查即可發(fā)現(xiàn)病灶所在,并可獲得三維影像,還能進行定量分析,這是直至目前其他影像檢查都無法比擬的。
在王世真的大力宣傳下,1996年,19位腫瘤、心腦疾病、核技術等有關領域的中科院院士,聯(lián)名簽字支持他“在我國籌建PET中心”的建議。1998年,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PET中心宣告成立,王世真欣喜地說:“建立PET中心是我人生最后一個夢。而今,這個夢終于圓了!”
核醫(yī)學又名原子醫(yī)學,1896年起源于法國。中國的核醫(yī)學研究,是從1956年開始的,王世真推開了這扇大門。
當時,中國擬定《十二年科學技術遠景發(fā)展規(guī)劃》,第一次將“同位素在生物醫(yī)學中的應用”列入國家重點科研項目。王世真親手制定了這個項目的實施規(guī)劃。
萬事開頭難,創(chuàng)辦同位素訓練班就是王世真要開的這個頭。
“沒有方法、沒有技術、沒有儀器設備,一切都要從零開始,全部自己造。”王世真說。
1960年,原計劃派專家來華辦核素標記物學習班的前蘇聯(lián)突然“撤軍”,中國核醫(yī)學剛剛起步,就面臨著夭折的危險。
“我們想,一定要爭這口氣,不行就自己上。越是困難,越要拼命干?!蓖跏勒鎺е慌秩找箠^戰(zhàn),苦熬一個月,成功地做出了當時最有用的9種放射性藥物和標記化合物。
同位素技術是核醫(yī)學領域的核心內容,辦同位素訓練班,成為中國核醫(yī)學發(fā)展的第一步。正是在這個訓練班里,誕生了我國第一批放射性同位素測試儀,研制出了第一批放射性標記物,完成了第一批顯影實驗,培養(yǎng)了第一批從事核醫(yī)學研究的專業(yè)人員。
《中國醫(yī)學百科全書:核醫(yī)學》1986年/出版王世真/主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王世真在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同位素中心實驗室,并首次將同位素應用于人體試驗。而這第一個勇敢的被試者,就是他自己。
當時,全中國幾乎所有的同位素醫(yī)學應用技術和方法,都是在王世真的主持和倡導下創(chuàng)建,并向全國普及推廣的。由此,學界尊稱他為“中國核醫(yī)學之父”。
1987年,71歲的王世真在聯(lián)合國國際原子能機構會議上,作了中國核醫(yī)學的現(xiàn)狀和發(fā)展規(guī)劃的報告。翌年,國際核醫(yī)學大會在北京召開,成為中國核醫(yī)學研究走向世界的里程碑。
王世真對母校清華大學可謂“一往情深”。在2016年之前,他每年都堅持參加清華校慶活動。2011年,他以95歲高齡出席了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清華大學建校一百周年慶祝大會,是參加這一慶典年紀最大的校友。
17歲那年,王世真考入燕京大學。一年后,他沒有與任何人商量,便自作主張轉學到清華大學化學系。當時,清華大學新建成了一個化學館,而且清華化學系的教授都是極負盛名的大師,因此很多燕大的學生決定一起考試轉學,跟王世真一個班轉學過去的就有7人。
昔日的清華園見證了王世真最美好的青春。他受教于朱自清、薩本棟、梅貽琦……“值得景仰的清華名師是數(shù)不清的?!?/p>
一周7天,他5個下午都在做實驗,測定30余種未知物的樣品,誤差不許超過0.2%,有時要重復測十余次,餓著肚子開夜車是常事?!暗拇_很苦,但使我養(yǎng)成了認真、嚴謹?shù)目蒲辛晳T?!?/p>
1937年王世真完成本科學業(yè),但戰(zhàn)爭打碎了他繼續(xù)在清華園讀書的夢想。
“‘清華淪陷’是1937年7月28日?!蓖跏勒嬗浀煤芮宄K屯瑢W們被迫走上流亡之路。
輾轉了大半個中國,王世真從華北來到西南。在著名化學家袁翰青的推薦下,王世真進入貴陽醫(yī)學院任教。在抗日戰(zhàn)爭最為艱苦的時期,他加入了由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的一批愛國教授組成的戰(zhàn)時衛(wèi)生人員訓練所,并擔任化學組主任。
在這里,他第一次學以致用,作出了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
由于戰(zhàn)場衛(wèi)生條件很差,抗日軍隊隨時會受到斑疹、傷寒等疾病的威脅??刂莆孟壍姆敝骋灶A防傳染病爆發(fā),是當務之急。從留學德國的哥哥漂洋過海寄來的一封信中,王世真了解到德國軍隊所用新型殺蟲劑DDT的化學結構。
他馬上動手合成,不久便向抗日部隊提供了這種強效殺蟲劑,投用后大大減輕了瘧疾、傷寒等蚊蠅傳播疾病的危害。由此,他成為在中國首次合成DDT的科學家。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科研基礎薄弱,沒有進行核醫(yī)學研究的基本實驗條件。王世真卻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完成了一項重要的工作——首次在中國合成抗肺結核的特效藥“雷米特”。
此前,肺結核在民間被稱為“癆病”,幾乎是不治之癥,中國每年有幾百萬人因此面臨著死亡的威脅。“雷米特”的出現(xiàn),使得中國肺結核病的治療發(fā)生了根本性的改變,肺結核不再意味著死亡。
1950年,美國愛荷華大學放射性研究所,王世真用核素示蹤方法,成功標記了碳-14天門冬氨酸和碳-14甲狀腺素
對于這些意義重大的貢獻,王世真本人卻很少提及。因為在他看來,這并非自己創(chuàng)造性的成果,他只是按照別人的方法,“非常簡單地合成了藥物”。
1945年,王世真報名參加了教育部負責招生的公費留學考試,并取得了制藥化學專業(yè)第一名的成績。第二年,他前往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學習藥理學,半年后轉入美國愛荷華大學化學系。
但他在美國的生活充滿艱辛,獎學金無法支撐一家人的生活。他一邊求學一邊替教授做實驗,從中賺一點外快。最困難的時候,他不得不向學校貸款。
在愛荷華大學念完碩士,王世真又繼續(xù)攻讀博士。3年后,他順利通過了博士論文答辯。但是畢業(yè)時,他只拿到了一張博士證書封面,里面夾著一張字條,上面寫道:“請你還清欠款以后再來領取證書?!惫ぷ骱?,他拿到了極高的薪酬,不到兩個月時間,就還清欠款換回了證書。
王世真本想成為一名制藥專家。這時,正好有一家著名的制藥公司以豐厚的待遇招攬他,這家公司的先進設備,也對研制新藥大有裨益。但要進入那里工作,必須先加入美國籍。
王世真果斷放棄了這個機會,改去剛剛成立的愛荷華大學放射性研究所工作。這個選擇,改變了他的科研之路,讓他與核醫(yī)學相遇了。
在研究所里,王世真用核素示蹤方法,成功標記了碳-14天門冬氨酸和碳-14甲狀腺素,其合成方法至今還收藏在美國的國家檔案局。兩年間,他與同事合成了世界上最早的一批放射性標記化合物,這也為他此后致力于中國核醫(yī)學事業(yè)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身在國外,會非常容易解決自己的立場問題?!北M管在美國過上了優(yōu)越的生活,愛荷華實驗室的百葉窗依然無法隔斷他對祖國的思念。
1949年10月1日,這一天終于來了,王世真立即決定拋下在美國的一切回國。
當時他已在放射性核素研究領域小有名氣。由于該領域的保密性,美國方面為了留住他,一邊以升職、加薪為誘惑,一邊又威脅要以“非法就業(yè)”的罪名逮捕其妻子黃景泉。(1978年黃景泉亡故,兩年之后,王世真與周前結婚。)
這些都沒有讓王世真產生絲毫動搖。1951年,他變賣全部家產,攜妻兒回國。跟著他一起回來的,還有他用所有積蓄購置的數(shù)百件醫(yī)療用品以及當時中國無法進口的國外新藥。回國后,他被聘為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生化系副教授。
“文革”期間,“出身于封建家族”的王世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風暴之中。1968年,他被下放到江西干校勞動,其間他的母親辭世了。
多年后,他在一篇題為《無悔歸途艱辛,唯愿祖國富強》的文章中寫道:“由于干校的‘雙搶’,我沒能見上母親最后一面,還丟失了多年積累的科研資料,但我一直沒有后悔當年回國的選擇。”
年逾90,王世真依然堅持搞研究、帶博士生(左三為王世真,右一為王世真夫人周前)
鮐背之年,王世真的思維依舊敏捷,心態(tài)比同齡人豁達,心理年齡遠比生理年齡年輕許多。
一輛紅色的26寸輕便式自行車是王世真的寶貝,陪伴了他十幾年。他每天堅持騎這輛自行車上下班,已經養(yǎng)成了習慣。周前怕他出意外,一直叫他不要騎了,每次問起,他都說“沒騎、沒騎”。可是每天在醫(yī)院進進出出,經常被同事看到,他們還到周前面前“夸”他:“你老頭真硬朗,還騎自行車呢?!边@時他只能承認錯誤,之后又偷著騎。
王世真年輕時愛打乒乓球,上大學時還是校隊的主力,“我們清華隊當時‘華北無敵’,很厲害的”?;貒?,他到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就職,院里讓他加入了教工隊?!按虮本┦械谋荣悺:髞砦覜]打,兒子卻成了北京市比賽的冠軍。”王世真笑道。
93歲的時候,他不僅走路穩(wěn)健快速、不需要人扶,學術方面也絲毫不落于人后,依然在帶博士生、做研究。
吳戰(zhàn)宏是王世真帶過的博士生之一,在她眼中,王世真是個“拼命三郎”?!跋壬晳T把每天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他有一個小本,每天要做什么列得一清二楚,做完一件,劃掉一件,似乎總也劃不完?!笨赏跏勒孢€總是抱怨自己效率太低,常把工作“拖拉”到晚上。
對學生,王世真都當做孫子孫女般疼愛??磳W生們工作辛苦,他就拿出老照片給他們講故事調節(jié)氣氛。學生們心疼他年紀大了,不忍再讓他進實驗室,“可先生總想‘擠’進來”。
王世真曾在一門課的開場白里對全班學生說:“青出于藍,質重于量。這是我們這些超齡服役老兵的唯一愿望。”
2012年的春節(jié),王世真是在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的病房里度過的。與他相交了半世紀的好友、輻射防護專家鄭鈞正去醫(yī)院看望他,卻瞧見他正在病床上架起筆記本電腦,床頭柜上堆滿了資料。“他說一輩子習慣了閑不住,只要身體稍好就要繼續(xù)工作。”鄭鈞正回憶道。
“他幽默地同我講起‘文革’中在江西‘五七干校’的往事以及放射醫(yī)學研究所搬遷到四川省簡陽縣的一些趣事,還打趣借此生與放射性核素結緣,也祈愿能像長半衰期核素那樣永不停頓釋放能量?!编嶁x正說。
2016年5月31日,莊嚴肅穆的告別儀式之后,家屬遵照王世真的遺愿,把其遺體捐贈給了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供醫(yī)學研究之用。
(感謝鄭鈞正教授提供相關圖文資料)
1916年3月,王世真在日本千葉出生,兩歲時隨留學歸國的母親林劍言回到家鄉(xiāng)福州
王世真出生于福州一個有名的望族“西清王氏”。他的母親林劍言是林則徐的曾孫女,那句“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他還沒上學就會背了。父親王孝緗年輕時留學日本,后回國投身辛亥革命,曾作為中國的唯一代表參加遠東醫(yī)學大會。辛亥革命后,王孝緗和林劍言一起到日本繼續(xù)學醫(yī)。
他的高祖王慶云是清朝兩廣總督,如今成都、昆明、太原等地的“慶云街”,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祖父王仁堪,在光緒三年中了狀元,是晚清清流黨中的一員,曾上書慈禧反對中俄簽訂不平等條約,并勸阻慈禧挪用軍費修建頤和園。此外,舅舅凌青是著名外交大使,曾是中國常駐聯(lián)合國代表。族兄王世襄,則是文博大家。從王世真的父輩算起,王家在燕京、清華兩校讀過書的有40多人。
“這么大一家子人,我是‘代理’族長,”90歲時,王世真提起這件事,還有著孩子般的小驕傲,“我們建了一個老中青三代聯(lián)絡組,有什么重要的事,我就發(fā)一號通知、二號通知、三號通知,一家一家地告訴他們?!?/p>
生在這樣一個書香世家,“唯有讀書高”的思想一直包圍著王世真,考不了狀元,他就一路念到博士。
而這樣一個從小到大成績優(yōu)異的孩子,也做過出人意料的事。8歲那年,王世真竟自己拿了5塊大洋,打算獨自一人前往南京尋找行醫(yī)的父親。
他是因為在學校里受了冤枉,心里憋屈才想離開的?!拔蚁胱龅氖虑榉歉傻降住N矣X得人間沒有辦不到的事,看你堅持不堅持?!钡弥恼鎸嵪敕ǎ赣H不再阻攔,把他送上了開往上海的輪船。
此后,王世真輾轉福州、南京讀完了小學、中學,并于1933年考入燕京大學化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