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美]亞歷克斯·普雷斯 編譯_董小源
分享的生活有多滋潤
文_[美]亞歷克斯·普雷斯 編譯_董小源
分享經濟幫助我們支付賬單,讓我們擁有彈性工作時間,結識新朋友,與家人共度更多時光。分享經濟不僅帶給社會正面的影響,而且順應了21世紀經濟運行的規(guī)律。
如今“分享經濟”一詞火得一塌糊涂,它究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影響呢?
分享經濟的重要載體是智能手機客戶端,其核心原則是搭建聯(lián)通服務提供者和消費者的橋梁。通過分享經濟,消費者節(jié)約了時間和金錢成本,而服務提供者則通過提供自家的住宅、汽車等,減輕財務負擔,并賦予商業(yè)關系更加親密的內涵。
對于消費者來說,分享經濟最具吸引力的因素是便捷。需要搭車?你只要輕輕一點手機應用,比如Uber(中文譯作“優(yōu)步”,是一款可以預約出租車、私家車或與他人拼車的手機軟件),在提出的乘車申請被接受后,就可以看到司機的照片、名字,以及其他顧客對他的評價,司機也能看到你的信息,這是一種雙向保障。在等車時,你在電子地圖上可以看到汽車行駛的路線。由于透明的評論體系和競爭的存在,司機的態(tài)度友好,車內衛(wèi)生條件良好,而信用卡支付讓消費更靈活。整個過程無縫對接,消費者用它出行,比搭乘出租車更便利、省錢。
在Uber和它的勁敵Lyft(中文譯作“來福車”,是一款打車軟件)改寫運輸業(yè)的格局時,Airbnb(中文譯作“空中食宿”,是一個聯(lián)系旅游人士和家有空房出租的房主的服務型網站)已經橫跨190個國家,在超過3.4萬個城市為游客提供住宿服務。
這些公司作為分享經濟的先頭部隊,都有著常見的資本特征:有大筆風險投資涌入,競爭激烈,擴張迅速,與此同時,還少不了跟監(jiān)管機構斗爭。而消費者的困惑是:這些公司的服務是否安全可靠?對服務提供者來說,分享也是一把雙刃劍:想干活的時候才干,犧牲的是各種福利和穩(wěn)定的收入;而如果你需要盯著手機的時間越來越長,最終也許會在“等待呼叫”上投入過多精力和時間,事實上你擁有的可自由支配的時間更少了。
對于已經退休的前美軍獸醫(yī)勤務保障人員戴維·法比亞尼來說,分享經濟給他帶來的是可以靈活安排的工作時間、額外的收入和個人成就感。2012年夏天,他在網上尋找兼職的機會,Rover.com進入了他的視野,這是一個專為寵物狗寄宿服務牽線的網站。戴維照看一只狗一天收取25美元至30美元(約合人民幣164元至197元),每個月大概能掙700美元(約合人民幣4585元)。他表示,這還是因為他不想被工作所累,否則一個月能掙1500美元至2000美元(約合人民幣9825元至13100元)。Rover.com需要收取服務提供者15%的傭金,但法比亞尼認為,如果沒有Rover. com搭建的平臺,人們很難相信他的身份和能力。
法比亞尼這樣做“不僅跟錢有關”,他說自己是“狗狗的大號情人,知道如何照顧它們”。他很珍惜能夠在家工作的機會,尤其是他自己也養(yǎng)了兩只金毛巡回犬,這份兼職能讓他兼顧自己的愛好。依靠Rover.com能否解決自己的生計問題?法比亞尼的答案是:“你不會因為這個致富,但是養(yǎng)活自己沒問題?!?/p>
像法比亞尼一樣,很多人都覺得,分享經濟的魅力不全在于獲取金錢,Airbnb房東蘇珊·瓊斯說:“人們加入,是因為他們想要建立人與人面對面的真正聯(lián)系。”曾有一個日本家庭在找到合適的租住房之前,在瓊斯家住了一個月。那家的妻子只會不多的英文單詞,“雖然交流起來并不容易,但我們越來越像真正的朋友”。后來這家人租住在瓊斯家附近,那位妻子做了日本料理后,總是騎著自行車給瓊斯送來?,F(xiàn)在那家人已經離開了美國,可兩家人仍然保持著聯(lián)系。對于Airbnb網站上的服務提供方來說,他們可以利用這個平臺拓展交際圈。瓊斯說:“我是個外向的人,能夠給別人提供住處令我很享受。我的客人都是最棒的人?!?/p>
前航天工程師坎貝爾說,人的因素才是分享經濟最吸引他的特色。在他還沒離開工程師的崗位之前,他就發(fā)現(xiàn)利用Uber和Lyft為別人提供搭車服務是自己在業(yè)余時間最享受的事情。自從妻子進入醫(yī)學院學習后,坎貝爾的空閑時間就多了起來,熱愛交際的他通過這兩款應用找到了生活的新樂趣:“我喜歡跟人聊天兒,我也熱愛開車時的感覺。在我享受自己愛好的同時,還有人給我付錢?!?/p>
坎貝爾也喜歡工作的靈活性,“沒有朝九晚五的時間表,我可以隨時開始,可以隨時喊停,可以幾個月不工作,也能隨時回來,工作永遠在那里等我”。
宣傳分享經濟理念的T he Peers Foundation網站的首頁上寫著:“分享經濟幫助我們支付賬單,讓我們擁有彈性工作時間,結識新朋友,與家人共度更多時光。分享經濟不僅帶給社會正面的影響,而且順應了21世紀經濟運行的規(guī)律?!?/p>
各家公司也大顯身手,都圍繞這一概念宣揚用戶體驗:Lyft對你來說不只是企業(yè),而是“根據(jù)你的需要出現(xiàn)的有車的朋友”;在Airbnb的廣告里,有個年輕人稱Airbnb讓他“對人性有了新認識”;以服務為導向的Uber也把自己塑造為引導革命的力量,代表乘客利益與出租車行業(yè)抗衡。
美國各州政府一直以來對這些分享經濟公司持觀望態(tài)度,近兩年開始采取行動——喊?;蛞?guī)范治理。2014年秋天,紐約州總檢察長稱,Airbnb在紐約市的房源中近3/4是非法房源,且有超過1/3的房源是由商業(yè)經營者控制經營,而不是居民個人。2014年12月,舊金山和洛杉磯的地方檢察官聯(lián)合提出一項訴訟,指控Uber向消費者發(fā)布了錯誤或誤導性聲明,并指出它的一系列商業(yè)行為已經違反了州法律。
盡管會不時遭遇法律糾紛,偶爾還會冒出來幾個恐怖故事,但是雙向評價系統(tǒng)也許是將不安定因素排除在外的利器。在政府推動與公眾關注的合力作用下,分享經濟的代表企業(yè)已經在安全性方面進行了大筆投資——Airbnb和Lyft為了給服務提供者提供擔保,已經投入了總計1000萬美元。Lyft還設置門檻,要求司機提供來自美國機動車駕駛管理處的記錄,同時對每輛車的安全性能進行測試,并對司機進行毒品和酒精測試,乘客如果發(fā)現(xiàn)司機有異常也可以向Lyft舉報。
另外,Uber和Lyft的價格戰(zhàn)讓司機們怨聲載道,他們必須工作更長的時間才能維持穩(wěn)定收入。2014年10月,舊金山、洛杉磯和美國其他幾個城市都出現(xiàn)了針對Uber的抗議活動。有數(shù)據(jù)顯示,提供共享乘車服務的司機對這份工作的滿意度只有61%,價格戰(zhàn)持續(xù)下去的話,這一數(shù)字也許會持續(xù)下降。
不管是分享經濟的擁躉還是反對者,人們普遍認為在傳統(tǒng)經濟環(huán)境下,雇員的工資不見漲,工作時長也有所縮短,這促使人們尋求更多的賺錢機會。作為一種補充工具,分享經濟讓服務提供者們充分開發(fā)已有資源,提高了生活質量,而消費者能享受到更為便捷的服務。希望分享經濟能像那些公司喊出的口號一樣,能為人們創(chuàng)造更多機會,而不會導致貧富差距繼續(xù)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