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鮑爾吉·原野
脾氣無用論(下)
◆鮑爾吉·原野
憤怒有如毒氣泄露
西醫(yī)和中醫(yī)學對病理的表述都提到一個名詞——毒,說人身上竟然有毒。
人身上怎么會有毒呢?常規(guī)的解釋為:藥品、食品農藥殘留物、不潔空氣在人身體里留下毒素,又叫外源性毒素。
更深入的研究表明,人身體里更多的毒來源于自己,是內源性毒素。動物中,只有人可以分泌出讓自己中毒的毒素,蛇與蝎子分泌的是致敵人死命的毒。人之不同凡響,在這里又顯露出來。
資訊披露,人所分泌的毒素超過幾十種,作用于神經系統(tǒng)和血液,讓腺體和血清發(fā)生強烈的變化。就是說,人毒化自己的力量很大,多虧人所具有的成熟的免疫系統(tǒng)不致讓放毒者遇難。
國際醫(yī)學界對人類分泌毒素的研究還沒取得明確結論。這種研究屬于基礎項目,不贏利。發(fā)達國家醫(yī)學科研的方向主要在藥業(yè)和醫(yī)療器械,特別是大型合成性醫(yī)療器械。市場對原理沒興趣。
人分泌的毒素的前體(原料)是什么?毒氣怎樣被降解?看不到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事實上,人分泌毒素,與情緒和心靈直接相關。
若講可憐,人最可憐之處是被情緒左右人生。所謂毒素,本質是自殺性應激反應。換句話說,人氣得要死、恨得要死、急得要死的時候,潛意識以為這個人真的要死了,看他太痛苦,分泌毒素,送他往極樂世界。否則,人怎么會分泌毒素呢?它違背人與動物本能中的護生原則,無論如何解釋不通??梢?,人情緒的力量非常大。每個人情緒的力量都大過他本身的能力,由此血脈賁張、青筋暴跳。詩文成語中有很多記錄人的情緒化的話,說出來相當可怕。如:力拔山兮氣蓋世、笑談渴飲匈奴血、片甲不留、殺聲震天、咬牙切齒、怒不可遏,等等。這些話記錄了人在進化過程中的丑,而跟英雄壯舉無關。佛法稱釋迦牟尼佛為大英雄,大雄寶殿即有此意。佛法認為忍辱、平靜、美才算得上大英雄,更近于人性的光明而不是陰暗一面。
人分泌毒素不僅是生物學現(xiàn)象,還是一個寓言、一個譬喻,喻示不對勁的人生。人暴跳如雷雖在嚇唬同類,實際是在內里毒化自己。人氣得臉蛋子哆嗦,是身體里開始分泌毒素。有人向我表達不滿,說完不滿說仇恨,恨不能吃了殺了誰誰誰。吃和殺這兩種古老的基因在他身上又被激活,而這個人說的時候,臉上肌肉扭曲變形,形同另一個人。我想,他身體里一個部位正滋滋分泌毒素,像化工類槽罐車泄露毒氣一樣。
黃帝內經記載:
問:“上古之人,春秋皆度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是時代變了嗎?是人不結實了?
答:“上古之人,法于陰陽,和于術數(shù),食飲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妄勞作,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p>
“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
“氣從以順”,說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恬淡安然,安然就無毒可泌。幾十年中,人從小就被培養(yǎng)仇恨精神,號稱斗爭精神,培養(yǎng)少年兒童仇恨封、資、修及各國反動派,這種教育是培育泌毒腺體壯大的政治基礎。當社會歸于和諧安穩(wěn)之后,人的泌毒腺體一下閑不下來,仍然尋釁斗毆,中國拍的電視劇幾乎都在爭斗死磕。毒是分泌不完的,但愿新一代的人抱持新的思維方式,不走極端、不搞黑白分明、不狹隘,泌毒能力減弱,爾后壽命更長,臉龐也柔潤好看。
吵架面面觀
從民族性格說,中國人不見得多么講求認真,好多事情都馬馬虎虎地過去了。譬如造一座電影院,竣工典禮時,紅綢剪彩、鼓樂哩啦哇啦自不用提,影院卻在這時轟然倒塌,在場人等無不狼奔豕突。再如,耗巨額外匯購進洋設備,到家一瞧竟然用不上。還如看直升機在鬧市撒傳單促銷,這鳥飛機名為直升機卻越旋越降觸樓而炸,將我百姓燒死若干。又如,值班醫(yī)生目視翻翻亂滾之急救患者,教導他“老實點!叫喚什么?”,然后去搓三圈麻將,患者純然老實了——氣絕。
這些事端至少由不認真造成,且不去談制度、法律與良心等。
但是,中國人對有些事還非要認真不可,第一是吃,第二恐怕叫作吵架。
這里說吵架的事。
我所看到的吵架,無一不認真到了極點,與哥白尼仰面觀天象或陳景潤埋首幾加幾到底得幾是一樣的。
舉個例子(生產隊長則讀為列子)說,你無意把另一人的自行車弄倒了,不管你道沒道歉,他都像撞見了日本鬼子似的叱咤:
“你憑啥把我車子整倒了?”(重點在“憑啥”)
“我不是故意的。”
“不故意你就往倒了整???不故意咋不整倒你自己的?嗯?”
這都是無法回答的問題,但又必須咬緊牙關去回答。假如你解釋“我搬左邊的車子,它沒車梯,一刮,碰倒了你的車子……”云云,其結果更糟。
“那你就有理了?”
“我沒說有理,我說我……”
“沒理你還說啥?”
“不是我說,是你非得……”
“你把我車弄倒了,還不讓我說?你到底講理不講理?”
在這種爭吵中,受害人(雖然并沒受什么害)將肇事人死死置于被動之地,令其狼狽不堪,欲逃無路。這是吵架嗎?簡直是一場哲學辯論。你盡管無意闖禍,也要把“無意之意”交代出來。如果你無心與他爭吵,也要說明你“無心”到底安的是什么“心”。于是爭吵就像濃墨浸在雪白的宣紙上,愈洇愈黑。
另有一類無端的爭吵,屬遭遇戰(zhàn),像遼沈戰(zhàn)役中我軍一彪人馬在黑山境內殺入國軍指揮所里一樣。舉例子說,我平時喜啖大棗,在沈陽某一商店覓得一種山西棗,肉綿色黃拉貼絲且無蟲——吃了還想吃,又去買。柜臺前鶴立美艷女服務員一名,哼歌自娛。
“這棗是哪兒產的?”
“陜西?!保ㄋ鸪颖P子撮棗)
“那不買了,我想買山西的?!?/p>
“山西不就是陜西嗎?”(該女杏眼圓睜,銀牙一咬)“干啥?你想干啥?”
她先把山西陜西合并一省,進而證明我乃滋擾。我不想跟她研討地理問題,作撤退狀。
“我不買行不?”
“不買你還來問啥?你不是存心整事兒嗎?不買你說山西陜西干啥?顯擺你知道得多?不就是口音問題嗎?哼!知識分子?。ㄝp蔑地)嚼性!”
對這種女人,按沈陽地賴的一般做法,只要露出流氓相,她就蔫巴了。但我還不至于這樣。
所謂“知識分子”,大約由我戴一副眼鏡而致。欺負知識分子是國人的通病,但我不是知識分子,戴眼鏡是因為害了結膜炎。至于“嚼性”即“矯情”,在方言中含無理取鬧之意。
我為她“山西就是陜西”的妙論所折服,一言不出,默默而退。路上思忖,棗雖沒吃到,但長了學問,可推知河南便是河北、廣西必是廣東、湖南乃湖北的別名,錦州、滄州與福州肯定是貴州的另一種叫法。
好人為什么在爭吵中一敗涂地呢?因為他們總想講理,而失敗的原因正在于此。如上所述,在爭吵中占上風的人,講的是“不講理之理”,而且能在你的話中尋出紕漏,窮追猛打。你愈加困窘,想再度掙扎,像魚在網里一樣,就越發(fā)陷于羞慚之地。
他與你的爭吵,并沒有共同的前提。你想講理,他想吵架。換言之,你用的是科學方法(事實與求證),他操的是藝術手段(語言與詭辯)。如此,你只好如伊拉克一般任人制裁。
明眼人已看得出,這類爭吵中的所謂勝者,靠的只是無賴手法。誰能說得清“不是故意的,你咋不弄倒自己的車子?”這樣能難倒天神的反問呢?無賴之風在爭吵中的盛行和成功,是當今的事實,也是中國人的悲哀。
在大都市或小縣城,外來的游客轉一圈,很難避免(而不是很難遇見)吵架的事。作家林希曾說天津人吵架曾因為甲先生回首一瞥,后面的乙先生就怒詰:“干嘛?”甲先生來氣了“干嘛干嘛”。兩人一直吵到眾人圍觀。有勸架的人問什么事由,甲乙雙方都反指對方鼻子“你問他”!
公理都在自己手里,過失全在別人身上。
蘇格拉底說:“爭吵是兩個人的事,一個人是吵不起來的?!边@不算名言,我不是哲學家也能講出這樣的話。令人尷尬的事實在于:在爭吵中你不爭吵是不可以的,他將你的沉默視作輕蔑以至頑抗,非引蛇出洞不可。俗諺稱“一個巴掌拍不響”,但一個巴掌拍在自己臉上也照樣響。沖這聲響,也要和你干到底。
那么到底因為什么理由而吵架呢?答曰:理由無所謂,有理由要吵,沒有理由創(chuàng)造理由也要吵;“目的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過程”。人們注意到,爭吵者往往不在乎事端后果的解決,而執(zhí)著于問題的原因。譬如,自行車被撞了之后,不是馬上去修車,而要目眥盡裂地怒責:“你憑什么撞我?”不該顛倒的顛倒了,正如不該不認真的認真了一樣。
憑,指的是依據(jù)。一個國家,最大的依據(jù)莫大于法律。但在撞車、踩腳這類小事上,誰也沒“憑”什么,干什么不放別人一馬?
認真吵架的人,不見得認真工作,這樣說并非武斷。一個人腦子里滿是未竟事業(yè),沒精力也沒時間去和不相識的人認真爭吵。
有人說,世人為區(qū)區(qū)小事而大動肝火,是不如意事太多,這話有理。什么事不如意呢?售貨小姐會因為波黑局勢而痛斥顧客嗎?收款人會由于聯(lián)合國救援物資運不進索馬里而大罵消費者“不要臉”嗎?估計不會。中國人太多了,蟻民到處涌動,強大的心理疲勞無處發(fā)泄,找個什么人指他鼻子吵上一通便是最好的發(fā)泄。
因而,吵架的理由在于焦慮、煩躁與憤怒。
但是,不論你出于什么理由,譬如環(huán)境污染、住房緊張、官場失意或兩口子琴瑟失諧,都別跟別人吵。說到底,你憤怒的理由無非要別人尊重,但吵架本身就是不尊重別人同時失去了自尊。
你憤怒什么?別人有的是理由跟你憤怒瞪眼,但沒憤怒的原因在于他比你有身份。
以下是有關憤怒的一些妙語:
柯蒂斯:憤怒是一種昂貴的奢侈品,普通人無法享用。
培根:憤怒能使傻瓜變得機智,也能使聰明人變成一個傻瓜。
賀拉斯:憤怒是一種陣發(fā)性的精神病。
富勒:憤怒就是自己懲罰自己。
亞里士多德:憤怒……像狗一樣,聽到門響不等看一看是什么人就狂吠。
蒙田:憤怒是一種武器,我們的手無法支配它,它卻可以支配我們的手。
面對哲人的洞見,我們對憤怒以至于爭吵的興趣頓覺索然。算了吧,用東北話叫拉倒吧,何必跟自己過不去?即便在爭吵中居于上風,也由于憤怒過而居下風。
倘若不幸落入爭吵之局,也有兩法可以一解:
其一是我發(fā)明的,叫“呆若木雞法”。任你舌吐蓮花,就是一聲不吭,眼睛不妨盯著什么地方發(fā)呆,宛然置身局外。這就使圍觀的人以為跟你吵架的娘兒們爺兒們是瘋子或弱智人。若有興趣,你也可用憐憫的目光注視著他(或她)。不一會兒,對方就像氣球被煙頭燙了一下,頹然氣泄。而“呆若木雞”正是莊子的話,形容眾雞相斗時的最佳臨戰(zhàn)狀態(tài)。艾略特也說過:“在爭吵中,遲鈍的人會因其遲鈍而獲勝?!?/p>
其二為相聲大師馬三立先生所言,把在大街上吵架的人在小黑屋里關上一宿,讓他們隨便吵去。
在小黑屋里的這對冤家,到了早晨,會眼里噙著晶瑩的淚花說:同志,我們再也別吵了,太沒意思了。
認真地吵架,原本就是粗率地生活。而懶于爭吵,甚至不屑爭吵,又是認真生活的開始。命運的法輪就這樣將真諦里里外外地轉給你看。鄧小平說“不爭論是我的一大發(fā)明”,意思是不須空談誤事徒耗時間。一則意大利諺語也透出如此妙義:應該關上的,是自己的錢包和嘴。
發(fā)稿編輯/姬鴻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