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文
那些“不尊重”行為的背后
○楊子文
曾看到過一句玩笑話:這世界上最危險的群體莫過于初中的學生,他們可以肆意妄為,不顧后果,最重要的是他們還有“未成年人保護法”這把“保護傘”。雖是玩笑之言,但卻真實地反映了這個年齡段學生的特點。在他們這個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取向正在構建的年齡段,要讓他們處處尊重這個還未探索完的世界,是一件太難的事。我想,作為班主任,更多的應該是讓自己有一顆包容、平和的心。
我?guī)У牡谝粚脤W生給我取了個外號,叫做老楊。那時我年輕氣盛,覺得班主任該有班主任的威嚴,于是明里暗里抓典型。但“老楊”卻更“熱銷”了。
這以后一屆屆學生給我起的外號五花八門,“羊羊羊”“喜洋洋”“楊仔”“腹黑楊”……數(shù)不勝數(shù)。對于這些,我已然沒有了當初的憤憤不平,只是偶爾有些好奇。記憶最深刻的是“軟萌老班”那個外號,有天抓住一個率性的學生問起緣由。這位女學生悻悻地說:“是說你有點可愛,胖胖的,萌萌的?!蔽也唤麊∪皇?。
言歸正傳。就今天“尊重”的主題,我想談談自己的粗淺認識:
每一行為的背后都有其心理根源。不尊重行為的背后可能有學生對你的愛意,可能是惡作劇式的玩笑,可能是曾經的矛盾埋下的種子在“發(fā)芽”,也可能是家教之“毒”的發(fā)作……所以當每次“不尊重”行為發(fā)生的時候,班主任必須先冷靜下來,以包容的心態(tài)看待,找到根源所在,再對癥下藥。
尊重的本質是平等、接納、信任、助人,是自尊與愛人的雙重結果。
惡作劇式的不尊重行為其實是學生追求游戲與快樂的過程,只不過方向偏了,這需要我們引導,告訴他真正的快樂是建立在助人的基礎上的;對他人缺點或弱項嘲諷式的不尊重行為其實是自己內心缺乏安全感與愛的表現(xiàn),這需要我們尋找其根源,解開他內心的那個結,引導他,讓他感受到愛與被愛給予他的自信和快樂。
1.抓住契機,創(chuàng)造有愛的班級氛圍。
帶領第一屆學生時,教師節(jié)學生送給了我一份禮物——一個大蛋糕。我臨時決定將教師節(jié)這天變成我們班的“生日”,這個蛋糕便是班級生日禮。以后每年教師節(jié),我們這個“家”也過生日,這樣“家”就真正意義上“活”了起來?!凹摇钡那袑嵈嬖?,讓那些不尊重行為背上了破壞家庭和諧的“罪名”。我們還利用班會模擬不尊重行為,換位思考談感受。學生在此過程中便學會了如何愛與被愛。
2.關注重點學生,走進學生內心。
時常有不尊重行為的學生很可能內心都有一些小故事。愛嘲笑人的孩子很可能曾經總受人嘲笑,心里落了傷疤,為了保護自己而主動攻擊他人;一個總與老師頂撞的孩子背后也許有一個不孝順的榜樣。我們要走進他們的內心,幫其釋懷。這些孩子的轉變會產生示范效應。一個平時從不把老師放在眼里的“班霸”變得彬彬有禮了,其他孩子的表現(xiàn)還用說嗎。
學生身上有家長和教師的影子。家長臟話連篇,教師出言不遜,怎么能指望學生彬彬有禮呢?
曾有一段時間,我發(fā)現(xiàn)學生對某些科任老師出言不遜,抱怨連連。經過排查和思考,終于找到了根源所在:那段時間高壓狀態(tài)下的我對工作和學校抱怨良多,我的負情緒產生的負能量傳遞給了學生。
出了問題,千萬不能指望幾次嚴厲的說教就可以徹底解決?!芭诨稹边B天會導致問題更嚴重。我們總愛嘲笑唐僧沒完沒了的啰嗦,替孫悟空煩惱。其實,細細品味起來,為了消去孫悟空身上的魔性,唐僧的耐心令人折服。翻閱這一路西天取經的經過,也像是看到唐僧耐心施教的一部教育經。
教育,要反復說,要忍耐,要等待。對待那些“冥頑不化”的不尊重行為,不妨多些寬容,多些耐心,用心引導,靜候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