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戴望舒的《雨巷》,借用古人的文學意向手法來抒發(fā)自己內心的情感,但他更多的是對靈魂的宣泄,而非直接對現(xiàn)實進行摹寫。本文對《雨巷》的背景、詩中的意境與象征表達以及悲劇色彩進行了一番解讀。
關鍵詞:《雨巷》 感悟
中國古代的詩詞歷來喜歡借物表情達意,丁香,一貫被認為是憂愁的載體,丁香結,則是人們剪不斷理還亂的愁緒象征?!笆志碚嬷樯嫌胥^,依前春恨鎖重樓。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厥拙G波三楚暮,接天流。”南唐李璟的這首《浣溪沙》就描寫了丁香花在雨中的無限惆悵。
一、《雨巷》的寫作背景
作為戴望舒的前期成名作,《雨巷》這首詩也讓他成為我們心目中的“雨巷詩人”,但是《雨巷》卻交織著詩人內心的迷惘與痛苦。1927年夏,大革命失敗后,全國上下一片白色恐怖,戴望舒避居于朋友家中,對前路充滿了不確定,有著微渺的希望與幻想,但現(xiàn)實卻是失望與幻滅,《雨巷》一詩就是這種情緒下的產物。[1]事實上,在當時那個環(huán)境,《雨巷》代表的是所有進步青年內心的苦悶與迷茫。陰沉的雨巷,獨自徘徊的“我”,那結著丁香一樣愁怨的姑娘,都是對那個時代環(huán)境的暗示與象征,這不僅僅是一首現(xiàn)代人理解的愛情詩歌,更是一首對時代的宣泄。
二、《雨巷》的意境與象征感悟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這首《雨巷》在意境上汲取了古代詩詞的寫作手法,采用意向來描寫愁情,將丁香結作為貫穿全詩的引子,細細品味這首詩我們其實能自然地感受到這種吸收與借鑒,但是,在意境上,詩人也有著自己的創(chuàng)新獨到之處。古人只是以丁香本身作為愁緒的象征,而《雨巷》則是把物化為人,想象出一個結著丁香愁怨的女子,雖說她的指代意義不變,但是丁香形象的飄忽不定,不同于以往詩作意向的表達,它更多了一些新時代的文學氣息。此外,該詩更多地融合了詩人自己的生活體驗,在想象中加入自己的真實情感,而不是簡單地以物襯托情,源于生活但卻更高于生活。
《雨巷》一個最為突出的特點便是象征手法的運用,這種手法興起于19世紀末的法國,用暗示隱喻強調內心情感,以頹廢的姿態(tài)對抗當時的資產階級,五四時期傳入中國。[2]戴望舒的早期作品就明顯受到該流派的影響,運用象征的形象抒情?!队晗铩分械挠图垈?,幽深寂寥的小巷,像夢一樣的丁香姑娘,這些都是充滿著象征意義的形象,并非現(xiàn)實生活的寫照。在品讀這首詩的過程中,即使我們不能說出每個形象具體的指代意義,但是詩中那種朦朧的美感,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以及詩人心中徘徊不定的心緒,希望的不可得,我們都是能深深體會到的。象征的描寫,是清晰卻模糊,確定而又飄忽的,它源于想象,卻不限于想象,詩人的心境表現(xiàn)得更加含蓄,但讀者卻有更廣闊的想象空間,余味不絕。朱自清先生就曾提到戴望舒的詩,說道:“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他譯過這一派的詩。他也注重整齊的音節(jié),但不是鏗鏘而是輕倩的;也找一點朦朧的氣氛,但讓人可以看得懂?!薄队晗铩返碾鼥V在一定程度上是掌握了象征派的精髓。
三、《雨巷》的悲劇色彩
這首詩,有一種恍恍惚惚的悲劇色彩,“我”心中帶著重重心事,滿是愁苦,想說卻說不出,好像在追求期待著某個東西,但是卻遙不可及。就在那一刻,“她”出現(xiàn)了,一個結著丁香哀愁的姑娘,好似在夢中,抑或是不可得的幻覺,因為,“她”逝去的如此快,一瞬的擦肩而過,轉瞬即逝的美麗。這位姑娘,我們可以理解是詩人曾遇到的憂郁而蒼白的心上人,但在象征意義上,“她”卻是詩人不可及的理想追求,高潔卻滿是悲劇色彩。他期待的“姑娘”是有著哀愁豐富的情感世界,但又那般美麗與嫵媚,就像他自己也從來不輕易被人理解,他對自己的不確定不了解,對理想的困惑都融進了他的作品中,才造就了一種氣質上的悲劇感,這一點上,戴望舒深受魏爾倫的影響。
四、結語
其實,詩的主角往往是詩人自己,詩中描繪的形象是詩人自身的影射?!拔摇迸c“姑娘”或許一個是現(xiàn)實生活中真實的我,一個是自己理想中的不可看見的我,前者限于生活的苦悶與迷茫,后者則是自己美好的理想與選擇?!队晗铩愤@首詩的隱蔽與朦朧感,就像是一層現(xiàn)實生活的霧,遮蓋了部分現(xiàn)實,但保留了我們對某些事物的憧憬。詩的意義就在于此,不用點透,自會懂得,不用限于一個確定的層面范疇,讓讀者自己去品味咀嚼。
就像這首《雨巷》,“想象”中的“真實”,我們可以猜測是詩人的愛情邂逅,然后提煉成了這首美而朦朧的詩歌,也可以說僅僅是詩人理想的追求與幻滅,雨巷,籬墻,丁香姑娘,冷清的雨,這些可以看做是時代的象征與暗示,我們無從得知,但是詩的意義就在于此。
參考文獻:
[1]王蓓蓓.《雨巷》的文本解讀和教學價值建議[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4.
[2]程娟娟.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雨巷》解讀[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4.
(作者簡介:孫睿澤,湖南省長沙麓山國際實驗學校)(責任編輯 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