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雪山草地,是中國紅軍在長征時一段艱苦的經(jīng)歷。我們一部分紅軍曾經(jīng)過了兩次雪山和草地。為了便于敘述起見,現(xiàn)在只寫點第二次過雪山草地的片斷回憶。
我們怎樣過的雪山呢?我們所謂的雪山,是指的四川西北由寶興到懋功之間的夾金山——這是1935年6月間紅軍一、四方面軍第一次會合的地方。在夾金山頂,就是在一年中炎陽最熱的6月間,還是積雪不化或者是飄飛著雪花。因為山頂?shù)目諝庀”。瑲夂蛱?,凍死人是常事。我們第二次過雪山,是在1936年3月初,那時在川西的天全蘆山一帶,雖然覺得已經(jīng)很暖和,但是一走到寶興,就感到氣候大不相同了。由寶興到夾金山的南麓,足足有一天的路程。我們接受了過去紅軍兩次過雪山的經(jīng)驗,在走到南面山腳底下時,就在自己用樹枝搭起的棚子里實行宿營。在這時,大家也都開始了自己緊張的過雪山的準備工作。
“把準備工作做好!”
根據(jù)我們在當?shù)鼐用裰械恼{(diào)查,過夾金山最好是在夜里兩三點鐘開始,到正午越過山頂,因為上午12時以后,山上常起大風,風吹來時特別冷?!鞍褱蕚涔ぷ髯龊?!”這是過雪山前一個生動有力的動員口號。大家根據(jù)自己親身的體驗,就都認真地去進行和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準備工作。
很順利的翻過了雪山
在夜12點鐘后,我們就起床吃早飯了。接著,大家都很緊張的作了過山準備,用棕樹皮把腳包起,再穿上草鞋,這樣雪不會融化,不至于凍壞腳;為了增高體溫,有的還喝了事前準備的辣椒、胡椒、生姜湯;公家還發(fā)給每人一小塊生姜。在開始上山時,因為天很黑,大家就很有計劃有組織的點起事先準備好的千百只火把。當時隊伍很多,過山時擺得極長,前頭的已經(jīng)上到很高的山腰,甚至于看不見了,后面的還有一些在山腳下。天亮后,邊走邊講故事,說笑話的同志更多了,休息時大家還唱歌子。過山時大家發(fā)揚革命友愛,替身體弱的、個別病的以及年齡小的同志背槍、背干糧的很多。到山頂時,空氣有點稀薄,感覺呼吸困難,頭發(fā)暈,可是大家都能不停留的慢慢地走過去,這時不過是上午10點鐘左右的光景。
從南面山腳到山北面有幾十戶人家的達維,約有六七十里,我們就那樣集體的、說說笑笑地很順利的翻過了雪山。
草地又是怎樣過的?
我這里所說的草地,是指位置在川、康、青、甘四省交界之間的一大塊地區(qū)。這個地區(qū)不僅是中國少見的落后地區(qū),而且荒涼得幾百里內(nèi)沒有人煙,有些地方除了繁茂的青草而外,甚至連樹木和蓬蒿一類的東西都沒有。草地里有一小段路程很不好走,如不跟著熟悉道路的向?qū)ё呗?,就很容易陷入泥坑里,愈陷愈深,有的牲口陷進去,就無法再弄出來。甚至有的地方,后面人的腳步要跟著前面人的腳步,踏在好象下面安置著彈簧似的小草堆上。居民又是少數(shù)民族的番民,語言不通,而中國統(tǒng)治階級多少年來的大漢族主義,使他們對漢族的民族成見與隔閡極深。幾萬大軍的紅軍,要由西康東北的甘孜、爐霍等地出發(fā),橫貫川西北角的草地而達甘南的岷(州)洮(州)西(固),是有著很大困難需要克服的?,F(xiàn)在只從我個人所看到的如何克服困難的事實,略舉幾點來說明當時紅軍的艱苦奮斗。
一、吃野菜穿羊毛衣服。
我們由川西越過大雪山脈的黨嶺山后,即到達西康東北的道孚、爐霍與甘孜一帶。這個區(qū)域的居民,通用的是藏文番話,經(jīng)濟以牧畜為主,只在沿河兩岸,種植些“青稞”。在這里說不上糧食豐富,也根本不生產(chǎn)棉花、布匹。而部隊的給養(yǎng),主要的又是吃穿問題。我們的部隊在這里住了三四個月,除了增加生產(chǎn)以外,曾發(fā)現(xiàn)了20多種可吃的野菜;在生產(chǎn)方面,每天一個伙食單位都要派幾十個人出去找野菜回來吃。這里有的是用之不盡的羊毛,我們動員了全體同志用羊毛扯線子,打“木子”衣服(用羊毛制成的)穿。在過草地時,除帶有一部分叫“糌粑”(青稞粉)外,一路上還是盡量找野菜吃,以補充糧食的不夠。我們拿在西康省下來的一部分“糌粑”和自己用羊毛打成的衣服,基本上解決了過草地時的吃穿問題。
二、“活的干糧”——犛牛(稱牦牛)
我們是1936年7月2日由甘孜出發(fā),8月10日左右才翻過甘南的拉子嶺到達大草灘一帶,差不多在草地走了三四十天,雖然在草地里的阿壩、包座、救濟寺等處休息了一兩天,補充干糧,但是有時就要一氣走一二十天不停,什么東西也沒法補充。所以,帶夠干糧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一般同志因為有第一次過草地的經(jīng)驗,在由甘孜出發(fā)以及路上補充糧食時,大家都在盡量的背。但是一個人的體力終究是有限制的,絕不能一下子就背一個多月的糧食,何況自己還有其他需要的行李呢?這個問題的解決,是找了大批的犛牛。(大半是喇嘛王公的)聽說從甘孜、爐霍一帶出發(fā)時,事前就集中了兩萬頭,在草地里的路上,還補充了一些。我看到當時的直屬縱隊,差不多每一個單位,都分配有幾頭到十多頭犛牛。各單位都用犛牛馱糧食和帳篷。在草地里開始行軍的時候,大家多吃自己身上帶的干糧,以后就吃到犛牛身上帶的糧食了,到最后沒有了糧食,就殺犛牛吃。因此,大家就把犛牛叫做“活的干糧”。
三、“搬家的房子”——帳篷
在草地里時常走幾天碰不到一家人家,而且常下雨。為了克服這種困難,在出發(fā)前各單位都準備了帳篷。一到?jīng)]有房子的地方宿營,大家一起動手來搭帳篷,很快地把它搭起來,按照慣例的次序,把自己的鋪蓋鋪好。到第二天一清早,又是大家合作的拆帳篷,把它摺好,送到犛牛身上去馱。在草地里大家都在帳篷里睡覺,帳篷好像自己的房子一樣,但一行起軍來,就得把它拆掉帶走,所以有的人叫它“搬家的房子”。
四、牛糞當柴火燒
在草地里有些地方,不僅沒有人家,甚至連樹木蓬蒿都沒有,這時最感困難的是燒的柴火問題。但是草地里到處都有繁茂的綠草,澄清的流水,所以這些地方,常常有逐水草而居的“牛場”。我們就在這些地方,撿起牛糞當柴火燒。我們在甘孜未出發(fā)以前,即調(diào)查了過草地要遇到這種情形。所以,對炊事員以至勤務員同志,都曾有過訓練。我們在草地行軍大休息時,有許多勤務員同志,他們快的時候,只需要幾分鐘,即可用牛糞燒好開水。
五、用處真多的洗臉盆
在草地里的洋瓷洗臉盆,它的用處真大:我們不只用它洗臉,而且還要用它洗腳、燒茶、做菜(作野菜、牛、羊、馬肉)、煮飯,假使行軍中下大雨或者是下雹子的話,勤務員同志還可以把它向頭上一戴,當作雨帽用。因此,臉盆底雖然被煙火熏得烏黑,但是大家都很愛護它,行起軍來總是把臉盆用繩子背起,沒有一個人扔掉它的。
六、最活躍的一群
在草地表現(xiàn)最活躍的,還是那些年輕活潑的劇團與宣傳隊的青年同志們,他們在隊伍休息的時候,有時奏樂或唱歌子給大家聽,有時跳舞給大家看。在草地里行軍喝冷水,肚子就會疼。為了使部隊保持健康,不生疾病,宣傳隊的青年同志們時常站在流水的地方喊一些口號,反對和勸阻個別同志喝冷水。
這些青年同志們,不顧自己的疲勞,處處為戰(zhàn)士服務,給戰(zhàn)士唱歌子、跳舞、演戲,因而也就處處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與愛護。
我們勝利地通過了雪山草地
雪山草地本身,是中國紅軍長征道路上的一種天然阻礙,加上國民黨多年來的大漢族主義在少數(shù)民族中形成的對漢人的仇視與民族隔閡,以及當時敵人用大兵在后面的追擊與在前面的堵截,這些都加重了我們軍隊當時的困難。在敵人滿以為把紅軍趕到了荒無人煙的草地去,就可以把它消滅。但是,由于我們是中國工農(nóng)紅軍——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它是從革命斗爭中生長壯大起來的,所以它能在自己的艱苦奮斗中,克服一般軍隊不能克服的困難,形成一種不可戰(zhàn)勝的偉力,像一支鐵流似的,勝利地越過了雪山草地,創(chuàng)造了人類歷史上的奇跡。
(寫于1940年,刊發(fā)于晉察冀邊區(qū)的《抗敵三日刊》。轉(zhuǎn)自《潘自力》,陜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