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李松蔚
如何克服選擇恐懼癥
文_李松蔚
我現在對選擇恐懼癥的理解是這樣的:不完全是選擇恐懼癥給生活帶來了問題,更像是生活先有了問題,才有了選擇恐懼癥。
在我的經驗中,大部分有選擇恐懼癥的人在糾結痛苦一段時間之后,都會產生如下認識:
1.我明白,讓我糾結的每個選項,都是利弊參半的,都不完美;
2.這就意味著并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好選擇,也沒有所謂的壞選擇,選哪個都不會死;
3.我明白,現在我選不出哪個更好,再讓我糾結一個月,我照樣選不出哪個更好;
4.我明白,真的,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沉思、權衡和比較,我需要的是勇氣、決斷和自我擔當。
基本上,針對選擇恐懼癥,能講的道理超不出這個范圍了。但認識到這些又能怎么樣呢?我還是沒法做出選擇!
于是,我想起自己的經驗。我本身做選擇是比較干脆利落的,這從我小時候參加考試就能看出來。每次遇到兩個看上去都有可能正確的選項,我都會在心里快速盤算:“如果我多想一想,能想出來嗎?”一旦得到“想了也是白想”這個結論,我會當機立斷地隨意蒙一個選項,然后做下一道題。
我有一個朋友很羨慕我的效率,因為他每次都會在這種模糊不定的選項上耗費過多的時間。為了幫他提升做題速度,我苦口婆心地給他講道理,可是他用一句話就把我頂了回來:“廢話,你錯得起,我錯得起嗎?”
我竟無言以對。現在回頭去看,他那句話揭示了一個冰冷的真相:我之所以那么果決,并不是因為我在“決斷力”之類的屬性上分配到了更多的技能點(事實上也并沒有那種屬性),僅僅是因為我的成績好。
如果他在其他題目上沒有遇到問題,讓他放棄這一兩道題也會輕松很多。
說回到生活中的選擇恐懼。我們有一個幻想:這個選擇對我們的生活是至關重要的,重要到足以掩蔽其他一切不滿足?;仡^看我們曾經為某個選擇猶豫不決的關口,假如隔得足夠久遠,看得足夠清晰,我們總可以發(fā)現,在那個時間點上,生活中確實有一些具體且巨大的缺失存在。我們很難用直接的方式處理這些缺失,甚至不敢直面那種痛苦,于是只好止步不前,卡在路口。而更深層次的動力,在于我們可以借著這種迷惘,忘掉自己早就已經迷路的事實?!拔疫€好,我的未來也還好,只是在這個路口遇到一點兒問題?!背酥猓钪蟹路鹪贈]有其他大事。這種令人疲倦的徘徊,對我們來說反倒成了一次喘息的機會。
一個成績優(yōu)秀的大學生選不定畢業(yè)后的去向,他反復跟人討論,怎樣才能有更光明的前途。他意識不到自己內心深處對于畢業(yè)的恐懼:“我一直用來維持自信的東西將會一錢不值,我會被扔到一個高度競爭的環(huán)境中去,無法再保持高高在上的形象,我會面臨很多挫折,說不定我會一蹶不振……不行!”他不要接受這部分痛苦,所以他覺得一切問題都在于他不知道該出國還是該工作。
另一個大學生則在為該換iPhone 6還是iPhone 6 Plus糾結:“小屏有小屏的好,大屏有大屏的好……”而他本該用這幾天時間寫論文,本該品味寫不好論文時的挫敗感和焦慮感。
一個女人在購物時陷入糾結,不知道該買黃色的長裙還是藍色的短裙,她試試這件,摸摸那條,花了一個鐘頭也拿不定主意。她的幻想也許是,選對一條裙子,她的生活就會變得更好一些,自己也許會因此大受歡迎,男人贊美,女人嫉妒,她就不用再去面對自己缺愛的事實。
另一個女人在相親時猶疑不定:這個家世很好,但跟我沒有共同語言;那個很有趣,但沒有房子也沒有車;第三個什么都有,但婆婆好像很難相處……她知道經營一段感情很難,也許超出了她的能力范圍。她幻想做出正確的選擇,就可以一勞永逸地繞開所有難題。
現在,對于未來的工作方向,我也正深陷選擇恐懼之中,也開始產生各種幻想和憂懼,試圖以此來逃避真正的困難。我知道這種想法是危險的,但我終于開始理解當初那個朋友了。
“廢話,你錯得起,我錯得起嗎?”
“你為什么錯不起?”
“因為我成績不好啊!”
其實要解決這個問題,有一句對癥下藥的話,雖然說出來未免太殘忍,那就是:你以為光是那道題選對了,你就能好嗎?
圖_小黑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