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廣清
近年來,高考命題者紛紛“聚焦”傳統(tǒng)文化,巧妙地以傳統(tǒng)文化為載體與當下高考的相關考點智慧聯(lián)姻,從而增添了語文試題的廣度、厚度和深度。如何汲取傳統(tǒng)文化中的養(yǎng)分,智慧地迎接即將來臨的新一輪高考命題改革?且讓我們來看看今年高考命題人是如何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
一、考查對聯(lián)與場合的對應
對聯(lián)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瑰寶,在幾千年的歷史傳承中,它常盛常新。這種能綜合考查考生語文素養(yǎng)的好題型,對繼承和發(fā)展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高考鏈接】(江蘇卷第5題)文化宮為評書、古琴、昆曲、木偶戲四個文藝演出專場各準備了一副對聯(lián),對聯(lián)與演出專場對應恰當?shù)囊豁検牵?)
①假笑啼中真面目,新笙歌里古衣冠 ②疑雨疑云頗多關節(jié),繪聲繪影巧合連環(huán)
③白雪陽春傳雅曲,高山流水覓知音 ④開幕幾疑非傀儡,舞臺雖小有機關
A.①古琴②評書③昆曲④木偶戲 B.①昆曲②評書③古琴④木偶戲
C.①古琴②木偶戲③昆曲④評書 D.①昆曲②木偶戲③古琴④評書
【解析】①聯(lián)中的“真面目”“笙歌”“古衣冠”反映的是歷史故事,是表演之內容和配樂,比如唐代許渾曾寫“笙歌暗寫終年恨,臺榭潛消盡日憂”(《酬錢汝州》),還如唐代棲一寫的“笙歌罷吹幾多日,臺榭荒涼七百年”(《武昌懷古》)等,所以對應昆曲;②聯(lián)設疑、繪聲繪境、巧設連環(huán)等,是評書的慣用技法,目的是生動、吸引聽眾,對應評書;③聯(lián)對應古琴,因為古琴彈奏出的就是“陽春白雪”,本身就雅,另“高山流水覓知音”關乎的就是琴師俞伯牙與知音鐘子期;④聯(lián)形象地說出“木偶戲”的特點。故答案為B。
二、考查不同年齡的特殊稱謂
年齡文化為中國五千年精神文明所衍生,內容豐富,包羅萬象。不同年齡段有不同特殊的高雅的稱謂。
【高考鏈接】(天津卷第4題)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齡,由小到大排列正確的一項是( )
①余自束發(fā)讀書軒中 ②豆蔻梢頭二月初 ③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 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 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
A.③①②④⑤ B.③②①⑤④ C.②④③①⑤ D.②①③⑤④
【解析】古代男孩成童時束發(fā)為髻,因以“束發(fā)”為成童的代稱,通常十五歲始稱成童;唐代杜牧《贈別》有“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句,故用“豆蔻”比喻十三四歲的少女;漢劉向 《說苑·修文》:“冠者,所以別成人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禮,加冠以厲其心。”后因以“加冠”指滿二十歲;《論語·為政》有言“五十而知天命”,后來用“知命”指五十歲;《論語·為政》曰“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四十歲的代稱。故答案為D。
三、考查詩歌中的對仗常識
對仗一般有:①工對。對仗工整嚴謹。如李白《塞下曲》:“曉戰(zhàn)隨金鼓,宵眠抱玉鞍”;② 寬對。詞性相同,但不同類別的詞語相對,便是寬對。如王維《使至塞上》:“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以“天”對“塞”是天文對地理;③借對。一個詞有兩個意義,詩人在詩中用的是甲義,但是同時借用它的乙義來與另一詞相對,叫借對。如杜甫《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惫糯顺邽閷?,兩尋為常,所以借來對數(shù)量詞“幾度”。 有時候不是借意義,而是借聲音。借音多見于顏色對,例如借“籃”為“藍”,借“皇”為“黃”,借“滄”為“蒼”,借“珠”為“朱”,借“清”為“青”等。李商隱《錦瑟》:“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币浴皽妗睂Α八{”。④ 流水對,也叫串對。一句話分成兩句話說,兩句話是一個整體,從結構上是并列關系,從語法上卻是承接、轉折、因果、假設等關系,這叫流水對。如杜甫《九日崔氏藍田莊》:“羞將短發(fā)還吹帽,笑請旁人為正冠。”此為因果關系。白居易《古原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贝藶槌薪雨P系。陸游《書憤》:“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贝藶檗D折關系。目前高考考查的多是工對,但是在備考時要有所拓展,做到有備無患。
【高考鏈接】(上海卷第13題)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文題。
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里橋。
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
惟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
13.下列各組詞語不符合對仗要求的一項是( )
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與“清江”
B.第三、四句中的“諸弟”與“一身”
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與“答圣朝”
D.第七、八句中的“時極目”與“日蕭條”
【解析】“極目”即用盡目力(遠望),動賓結構,而“蕭條”意為寂寞冷落,是形容詞,顯然不對仗。故答案為D。
四、判斷文化(史)常識正誤
廣義的文學常識涵蓋文化和文史常識,包括古代職官、教育科舉、古代刑律、天文歷法、地理山水、禮儀習俗、名號稱謂、飲食起居、歌舞藝術、古代服飾等,考生要廣泛涉獵。今年全國新課標3套試卷都結合文言文進行考查。
【高考連線】(全國Ⅲ卷第5題)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禮部為六部之一,掌管禮儀、祭祀、土地、戶籍等職事,部長官稱為禮部尚書。
B.教坊司是管理宮廷音樂的官署,專管雅樂以外的音樂、歌舞的教習等演出事務。
C.致仕本義是將享受的祿位交還給君王,表示官員辭去官職或到規(guī)定年齡而離職。
D.歷史上的“兩京”有多種所指,文中則指明代永樂年間遷都以后的南北兩處京城。
【解析】六部為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又稱天官,掌管全國文職官吏的任免、考課、升降、調動、封勛等事務;戶部,又稱地官,掌管全國土地、戶籍、賦稅、貨幣、官員俸祿、財政收支等事務;禮部又稱春官,掌管國家的典章制度、祭禮、學校、科舉和外事活動等;兵部,又稱夏官,掌管全國武官選用和兵籍、軍械、軍令、驛站等事務;刑部,又稱秋官,掌管國家的法律、刑獄等事務;工部,又稱冬官,掌管各項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各部的長官稱“尚書”,副長官稱“侍郎”,顯然A項表述有誤,故答案為A。
五、考查應用文體用語是否得體
近年來,語言得體試題頻頻登陸高考試卷,并越來越緊貼現(xiàn)實生活,突出語言的實際運用。
【高考鏈接】(山東卷第18題)下面是某中學學生會向各班級班長所發(fā)通知的正文,請閱讀并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題目。
為了進一步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高同學們的國學素養(yǎng),校學生會定于10月18日下午4點,在報告廳舉辦“走近孔子”讀書交流會。屆時在孔子研究領域享有極高盛譽的孫榮教授將光臨指導,并向各班奉送其最新研究著作。請撥冗組織班委推薦兩名發(fā)言的同學,并告知他們一定務必按時到會。
文中使用不得體的兩個詞語,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奉”為敬辭,多指對上級或長輩;“撥冗”是客套話,推開繁忙的事務,抽出時間。此處對象使用有誤。故答案為“奉送”“ 撥冗”。
六、挖掘諸子散文的政治智慧
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豐富的政治智慧、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用現(xiàn)代眼光對其進行省察,可以為人們認識自我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的啟迪,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fā),可以作為自己處理人際關系的指南。
【高考鏈接】(浙江卷第24題)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文題。
《墨子·節(jié)用》:“圣人為政一國,一國可倍也;大之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國家,去其無用之費,足以倍之。圣王為政,其發(fā)令興事,使民用財也,無不加用①而為者。是故用財不費,民德②不勞,其興利多矣?!?/p>
【注】①加用:更有用,更有價值。②德:通“得”。
根據(jù)選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為政”思想。
【解析】解讀諸子文本,首先要掃清字詞障礙,理清層次,抓關鍵詞。此段要抓住“其倍之非外取地也” “去其無用之費” “用財不費,民德不勞”等句子來探究。參考答案:①不贊成通過對外掠奪來增強國力。②合理地節(jié)約用度。③珍惜人力物力,減輕百姓負擔。
七、考查援引詩詞與是否合乎語境
中國古典詩詞是中國文化的寶藏。傷情離別,吊古懷今,社會生活,政治風云,無不在詩詞中體現(xiàn)。任憑時光流逝,歲月更替,古老的詩詞仍以它無限的魅力超越時空。能否根據(jù)語境準確援引古典詩詞相關名句是一個人良好綜合素養(yǎng)的外映,是一個人魅力四射的文化名片。
【高考鏈接】(江蘇卷第3題)下列各句中,所引詩詞不符合語境的一項是( )
A.“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往事歷歷,所有的記憶都在時光里發(fā)酵,散發(fā)出別樣的味道。
B.“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正是這種難言的孤獨,使他洗去人生的喧鬧,去尋找無言的山水、遠逝的古人。
C.“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青蔥少年總是信心滿滿,躍躍欲試,渴望在未來的歲月中大顯身手。
D.“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初春的細雨漸漸瀝瀝,撩撥了無數(shù)文人墨客心中關于江南的綿綿情思。
【解析】命題的最高境界是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此題名句多取自蘇教版教材《唐詩宋詞選讀》。A項詩歌表達的是時光流逝、人事變遷;B項詩歌表達的是孤寂處境和高潔自許、不愿隨波逐流的心境;C項詩歌表達的是對人生前途的樂觀豪邁氣概,充滿積極浪漫主義的情調;D項詩歌是殘春,暮春,并不是“初春”,這是李煜的詩詞,表達的是對江南故土的思念,此項后面所表達的意思是正確的,可以作為引用者表達對江南情思的引句。答案為D。
當然,傳統(tǒng)文化與當下高考智慧聯(lián)姻的武器遠不止這七種,高考就是一場公益性、益智性的文字游戲,要想在這個游戲中立于不敗之地,唯有廣泛積累,深度閱讀,舍此別無它途。
(編輯: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