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興文,楊和榮,萬 焰,鄧 勇,蔣亞輝,周建瓊,游 江
(四川省遂寧市中心醫(yī)院皮膚性病科 629000)
?
·臨床研究·
嬰幼兒濕疹特異性IgG抗體檢測的臨床意義
胥興文,楊和榮,萬焰,鄧勇,蔣亞輝,周建瓊,游江
(四川省遂寧市中心醫(yī)院皮膚性病科629000)
目的了解特異性IgG抗體在嬰幼兒血清內(nèi)的情況,減少嬰幼兒濕疹的發(fā)生。方法選取從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皮膚科門診嬰幼兒濕疹患兒,患兒年齡在2個月至3歲,共80例,作為觀察組。同時選擇同期的門診體檢健康嬰幼兒作為對照組,共80例。采用食物過敏原IgG抗體檢測試劑盒對兩組患兒的血清IgG抗體進行檢測,觀察兩組嬰幼兒的血清IgG抗體含量以及根據(jù)檢測結果實施食物調整后對于濕疹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中食物特異性IgG抗體檢出率最高的是雞蛋/蛋清,占80.0%,其次是牛奶,占60.0%,蝦和蟹分別為47.5%和43.75%。觀察組患兒食物特異性IgG抗體檢測陽性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1個月恢復的,飲食調整組為79.4%,未調整組為36.1%;復發(fā)概率飲食調整組為14.7%,未調整組為33.6%,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通過檢測嬰幼兒血清中對食物的特異性IgG抗體,可指導食物調整以減少嬰幼兒濕疹的發(fā)生,對治療和預防嬰幼兒濕疹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并減少了藥物對嬰幼兒的傷害。
濕疹;特異性IgG抗體;嬰幼兒
濕疹屬于一種遲發(fā)型變態(tài)反應,由于引起濕疹的原因眾多,臨床上很難能夠明確導致濕疹的病因。由于不能了解病因或者病因不能被去除,導致濕疹治療往往不能徹底。嬰幼兒出現(xiàn)濕疹的原因有相當一部分是由于食物引發(fā)的免疫反應[1]。根據(jù)臨床基礎研究發(fā)現(xiàn),食物特異性IgG抗體會介導遲發(fā)型變態(tài)反應,在眾多過敏體質患兒中均能檢測到較高水平的食物不耐受的IgG抗體,提示患兒血清中的食物變應原特異性IgG抗體的存在并且參與過敏性疾病的發(fā)生[2-3]。因此為了減少嬰幼兒濕疹的發(fā)生,了解特異性IgG抗體在嬰幼兒血清內(nèi)的抗體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
1.1一般資料選取從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皮膚科門診嬰幼兒濕疹患兒,患兒年齡在2個月至3歲,共80例,作為觀察組。觀察組患兒均符合臨床皮膚病學關于濕疹的診斷標準。同時選擇同期的門診體檢健康嬰幼兒作為對照組,共80例。兩組患兒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
1.2方法
1.2.1取樣入選患兒均在接受標本采集日的2周前或更長時間未系統(tǒng)使用糖皮質激素,3 d前或更長時間未使用抗組胺藥。抽取靜脈血2 mL,離心析出血清待用。
1.2.2檢測采用食物過敏原IgG抗體檢測試劑盒(上海紀寧實業(yè)有限公司提供)。包含有13種食物過敏特異性IgG抗體,分別是牛肉、豬肉、鱈魚、雞肉、蝦、蟹、蛋清/蛋黃、牛奶、玉米、蘑菇、大米、西紅柿和小麥。試劑盒的檢測系統(tǒng)組成:包被有14種食物過敏原的微孔板、血清稀釋液、清洗液、食物過敏原IgG抗體標準血清、食物過敏原IgG抗體陽性質控、抗人IgG抗體辣根過氧化物酶結合液、底物液A、底物液B、終止液及酶標儀。所有的檢測均根據(jù)試劑盒的說明書進行執(zhí)行操作。試驗使用的酶標儀是由上海科華實驗系統(tǒng)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KHB ST-360自動多功能酶標儀進行檢測。結果判斷是根據(jù)在酶標儀上讀取每孔在450 nm處的吸光度值并且根據(jù)說明書的結果判斷標準進行判斷。
1.2.3結果判斷試驗結果的判斷均根據(jù)說明書進行判斷,其中吸光度值<50 U/mL為0級,50~100 U/mL為1級,>100~200 U/mL為2級,>200 U/mL為3級。
1.2.4濕疹患兒飲食干預濕疹患兒根據(jù)檢測結果,征求家長意見調整嬰幼兒的飲食習慣,停止IgG水平較高的食物,避免接觸過敏原。根據(jù)是否愿意進行飲食調整,分為飲食調整組和飲食未調整組。入選患兒均采用相同的濕疹治療藥物進行濕疹的治療,根據(jù)皮損狀況進行藥物治療1~2周,然后觀察1個月、3個月后皮膚損害改善情況及3個月后復發(fā)情況。
2.1食物IgG的檢測結果觀察組中食物特異性IgG抗體檢出率最高的是雞蛋/蛋清,占80.0%,其次是牛奶,占60.0%,蝦和蟹分別為47.5%和43.75%。觀察組患兒食物特異性IgG抗體檢測陽性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觀察組和對照組食物IgG抗體的檢測結果[n(%)]
2.2飲食調整的療效觀察觀察組80例濕疹患兒中,有34例參加飲食調整,有36例患兒不愿意參加飲食調整,有10例患兒失訪。其中1個月恢復的,飲食調整組為79.4%,未調整組為36.1%,復發(fā)概率飲食調整組為14.7%,未調整組為33.6%,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濕疹患者飲食調整的療效觀察[n(%)]
食物特異性IgG抗體介導的遲發(fā)性食物過敏反應與經(jīng)典的IgE介導的速發(fā)性過敏反應不同,其發(fā)病相對較為緩慢,一般發(fā)病時間會在食物被攝入后的24 h后,其主要表現(xiàn)為一系列的慢性癥狀,大多數(shù)不是急性發(fā)病[4],但由食物特異性IgG抗體所引起的過敏反應會影響全身各系統(tǒng)。對于針對食物特異性IgG抗體介導的不耐受機制,目前仍未有較為確實的理論能夠進行支持分析。根據(jù)統(tǒng)計分析結果顯示,普通人群中高達45%的人會對某種食物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不耐受情況,而該不耐受情況在嬰幼兒中的發(fā)生率更高[5-6]。
食物不耐受是一種復雜的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發(fā)病機制尚存爭議,目前臨床上被廣泛認可的說法是,食物進入消化道后會被分解消化為各種簡單化學結果,如氨基酸、甘油單糖等。只有消化為以上物質才能夠被人體吸收和消化,并且轉化為能量[7-8]。但某些人體內(nèi)缺乏某種酶,而導致食物進入消化道后不能夠被有效消化成容易被人體吸收的化學單體[9]。其只能是以多肽等分子形式進入腸道,由于多肽屬于大分子,因此在體內(nèi)容易被當作外來物識別,從而導致出現(xiàn)各種變態(tài)免疫反應,從而產(chǎn)生了食物特異性IgG抗體,抗體與食物顆粒形成免疫復合物[10]。
通過食物特異性IgG抗體的檢測,能夠了解患兒其體內(nèi)對于各種食物的過敏情況,及時調整患兒的飲食結果,避免患兒不能耐受的食物持續(xù)攝入而形成免疫復合物,從而導致免疫系統(tǒng)的超負荷運行,從而誘發(fā)一系列的組織炎癥。根據(jù)統(tǒng)計,在嬰幼兒中食物不耐受的全身表現(xiàn)主要集中在胃腸道反應和皮膚過敏性反應[11]。
導致機體產(chǎn)生食物過敏的抗原分子稱為食物過敏原,多為蛋白質分子。雞蛋、牛奶、魚類、甲殼類動物、花生、大豆、核果類食物與小麥經(jīng)常引起過敏反應,占食物過敏的90%以上。動物性食物過敏原以雞蛋、牛奶和海產(chǎn)品最為常見。根據(jù)本文的研究結果顯示,濕疹嬰幼兒中IgG抗體的檢測率最高的是雞蛋/蛋清,占80.0%,其次是牛奶,占60.0%,蝦和蟹分別為47.5%和43.75%。雞蛋中的過敏蛋白分子主要在蛋清中,包括卵黏蛋白、卵清蛋白、卵黏蛋白因子及溶菌酶。牛奶中的過敏蛋白分子主要為α-酪蛋白及P-乳球蛋白[12]。海產(chǎn)品中的過敏蛋白分子主要為熱穩(wěn)定性糖蛋白,且各種甲殼類動物中的過敏蛋白分子具有高度的交叉反應性,因此常常導致嬰幼兒出現(xiàn)濕疹的食物過敏源包括雞蛋、蝦蟹等高蛋白質的食物。另外, 有研究也表明,在7歲以下的患兒其食物特異性IgG的陽性率要高于7~14歲組別的患兒,這可能與患兒的消化系統(tǒng)發(fā)育有關系[13]。年齡較少的患兒其消化系統(tǒng)仍未完全發(fā)育,并且其咀嚼功能也處于發(fā)育狀態(tài),因此常常會導致消化能力的下降出現(xiàn)消化不良,因此進一步加深食物未能被機體消化而形成多肽的過敏原進入體內(nèi),引起一系列的過敏反應。
本文的研究結果也顯示,對于出現(xiàn)濕疹的嬰幼兒進行飲食的調整有利于濕疹的治療效果提高。這提示,通過監(jiān)測食物特異性IgG抗體,可以判斷人體是否對于某種食物出現(xiàn)不耐受情況,從而能夠減少嬰幼兒的全身性過敏反應。進行特異性IgG抗體檢測操作相對簡單,靈敏度相對較高,特異性強,可以為濕疹等各種過敏性疾病的臨床診斷、預防以及治療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jù)。目前該方法已經(jīng)被廣泛用于臨床,并且根據(jù)檢測結果進行飲食架構的調整,對于很多臨床上各種不明原因的慢性疾病的治療能夠提高治療效果以及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1]董曉燕.食物不耐受IgG抗體檢測在兒科臨床中的應用研究[J].求醫(yī)問藥(下半月),2012,10(3):41-42.
[2]劉偉強,徐靄賢.嬰幼兒濕疹食物不耐受檢測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5,36(3):492-493.
[3]辛晨晨.食物特異性IgE及特異性IgG檢測在濕疹患兒中的應用研究[D].大連:大連醫(yī)科大學,2014.
[4]張志紅,錢秋芳.嬰幼兒濕疹過敏原檢測及分析[J].臨床皮膚科雜志,2012,41(4):215-217.
[5]李欽峰,苑士萍,段志華,等.嬰幼兒及兒童濕疹166例變應原檢測分析[J].臨床皮膚科雜志,2011,40(5):276-277.
[6]李業(yè)瑜.腸道益生菌治療嬰幼兒濕疹療效觀察[J].山西醫(yī)藥雜志,2012,41(11):1135-1137.
[7]趙金勝,楊璐,王鳳玲,等.末梢血食物不耐受過敏原IgG檢測在治療嬰幼兒濕疹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醫(yī)療美容,2014(1):77-78.
[8]劉冰,劉曉雁,宋欣.嬰幼兒濕疹和特應性皮炎的血清食物特異性IgE檢測[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9,25(7):518-520.
[9]程穎,陳戟.嬰幼兒濕疹及兒童特應性皮炎血清特異性 IgE 檢測及其臨床意義[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4,11(增刊1):240-242.
[10]任天思.嬰幼兒濕疹患兒食物sIgG及飲食調節(jié)的臨床研究[D].大連:大連醫(yī)科大學,2012.
[11]陳韻,黃惠敏,鄭佩燕,等.廣州地區(qū)14種食物不耐受特異性IgG抗體分析[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3,29(8):1283-1285.
[12]王燕,周靜,劉薇,等.健康體檢人群食物過敏原特異性IgG抗體的多因素分析[J].山東醫(yī)藥,2013,53(45):66-68.
[13]王惠嫵,鄒紅云,余伍忠,等.兒童過敏性紫癜患兒食物特異性IgG抗體檢測分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1,15(9):1497-1500.
2015-11-21修回日期:2016-05-26)
10.3969/j.issn.1673-4130.2016.15.051
A
1673-4130(2016)15-217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