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寧
摘要:《白鹿原》是一部關于渭河平原50年變遷的巨作,展現(xiàn)了白鹿原上人們生活的方式和民族的發(fā)展進程,這些對民族的生存與發(fā)展走向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叭寮椅幕y(tǒng)治了中國達數(shù)千年之久,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意思形態(tài)也是傳統(tǒng)文化的正宗主干”。儒家倫理的“仁義思想”,重實際,重人倫,自強不息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生存的精神之源。
關鍵詞:民族歷程;傳統(tǒng)文化;審視;反思
《白鹿原》現(xiàn)于90年代的文化和語境之中,在現(xiàn)代文明和后現(xiàn)代結構主義的沖擊下,以新穎的創(chuàng)作意識重新審視了歷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小說的成功之處在于,陳忠實在展現(xiàn)了當時風起云涌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下,充分發(fā)掘了鄉(xiāng)村傳統(tǒng)儒家文化。他讓讀者審視這種歷史悠長又具有獨特魅力的中國文化主脈,打破了固有的思維定勢,將一種真實生動的文化呈現(xiàn)出來,用一種全新的眼光看待文化的傳承,給人以全新的感悟。
一、對生活的審視
(一)儒家思想的社會百態(tài)
1.白嘉軒的“正”
小說中的主人公——白嘉軒,擁有權利和地位,是被尊重的,也是被崇敬的。他似乎是封建宗法制度的奴役者,但是他也在無時不刻地宣揚傳統(tǒng)的儒家文化,更是以自己的正直來實踐儒家道德中的“仁”和“義”。
從全文看,面對官府的高額稅收,白嘉軒開始散發(fā)雞毛信,組織百姓進行抵抗。在抵抗的同時,又體現(xiàn)出“安分守己”儒家思想,在“鄉(xiāng)約”中,制定原則,規(guī)范白鹿村的生活,謹遵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原則。在安分中又充斥著一股“闖勁”,面對無情的旱災,作為族長的白嘉軒,為了族人和民眾的利益,他不惜自殘,貢獻自己的所有充當“馬角”來為民請雨。白嘉軒把自己的生命充分融入到白鹿原這片神奇的土地上,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贏得族人發(fā)自內(nèi)心的擁戴。
這份“仁義”不知體現(xiàn)在對廣大的族人身上,更是細致的體現(xiàn)在對待白家長工鹿三的身上。在對待族人所做的一切,是有目共睹確是在每逢大事時的登高一呼,但是在對待自己家的長工上,卻是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親切與手足之情。小說中多次描寫道,他們之間的和諧場面,一起耕種操持農(nóng)活,那是一種超越了階級,與奴仆的真正平等的關系。白嘉軒對鹿三的好不只是因為鹿三能為白家謀取土地的利益,能有為地主謀取利益的價值,而是在內(nèi)心深處真正的把鹿三當做與自己平等的一個“人”來對待,比如,在田小娥時間中,鹿三開始變得癡癡傻傻,不能再為主人白家做什么有意的工作,但白嘉軒依然保持對鹿三的尊重,沒有因為鹿三的變化而她發(fā)生感情上轉變。白嘉軒不止是自己對待鹿三親如兄弟,也不忘教導下一代要堅持對鹿三的尊重,時常教導自己的兒子要時刻保持對鹿三如自己長輩一樣的禮遇。在幾十年如一日的交往中,白嘉軒的仁義與真誠,徹底模糊了主仆的對立和階級的矛盾,彰顯了儒家文化的道德的威力。
2.鹿子霖的“邪”
與白嘉軒相反,鹿子霖對待儒家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歷了一個由鄉(xiāng)紳到劣紳的過程,由假仁假義向不仁不義轉變的過程。鹿子霖意圖與白嘉軒爭奪白鹿村的領頭人地位,必須要在信奉儒家文化,遵從宗法制度上成為榜樣。
為了爭奪李寡婦的良田,鹿子霖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與白嘉軒明爭暗斗,最后鹿子霖成功遏制了白嘉軒買地的目的,還為自己爭得了仁義的美名。主張興建學堂卻是更進一步的為自己謀取利益,為自己的兒子謀求方便。憑借著這件義舉,鹿子霖在白鹿村的聲望達到巔峰,成為與白嘉軒平起平坐的人物。
鹿子霖主張興建學堂的目的是為自己謀取利益。憑借著這件義舉,鹿子霖在白鹿村的聲望達到巔峰,成為與白嘉軒平起平坐的人物。辛亥革命剛剛勝利,鹿子霖就擔任新政府的官吏,成為白鹿原的鄉(xiāng)約。為了能讓自己出人頭地他不惜與白嘉軒為仇,與白鹿村為敵,借助官府的威力走上了一條違反仁義的道路。他要的是村民們畏懼自己這個有權有勢的新政府官員——鹿鄉(xiāng)約。為了更進一步的實現(xiàn)自己的邪欲,鹿子霖繼續(xù)拿“仁義”為行騙的招數(shù),“禮義廉恥”更是常常掛在嘴邊,依然出席族里的各種儀式。為了維護自己的面子,不尊重兒子鹿兆鵬的意見,用三個耳光打出了“父為子綱”的氣勢。在“風攪雪”的運動中,黑娃讓鹿子霖丟盡了臉面,這也促使他完全放棄了儒家傳統(tǒng)道德。國民黨叛變革命后,他已經(jīng)完全放棄了虛偽的面紗,淪落成為國民黨政府的鷹犬。他在白鹿原上欺男霸女,霸占同族侄子黑娃的媳婦田小娥,瘋狂滿足自己的性欲,他的人性已經(jīng)完全泯滅。為了打擊白嘉軒的威望,鹿子霖又指使田小娥與白孝文通奸,徹底毀了白孝文的人生和白嘉軒對兒子的夢想。無形之中,他與白嘉軒的斗爭方式由原來的仁義演化為不擇手段的整倒對方。這時的鹿子霖在權力還有財富上已經(jīng)超越了白嘉軒,但在與白嘉軒的斗爭中仍然處于下風。因為在儒家傳統(tǒng)文化的衡量下,鹿子霖在人格上已經(jīng)于白嘉軒的差距越來越大。最后,鹿子霖被國民黨逮捕入獄,出獄后的鹿子霖再次官復原職,他對權力與欲望的貪婪達到了無所顧忌的地步。直至共產(chǎn)黨建立新政權后,鹿子霖嚇瘋,最后凍死街頭,結束了罪惡的一生。
(二)審視后的反思
在《白鹿原》這部小說中,寄托了作者美好理想的非朱先生莫屬。朱先生在陳忠實的筆下成為了“半神半人”的關中大儒,他的一生是儒家“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澤兼濟天下”精神的具體實踐者。但朱先生的悲劇同樣也在此,他所作的一切與白嘉軒的“仁義”不謀而合,僅僅是停留在弘揚日趨沒落的儒家傳統(tǒng)文化的方式和手段,但無形之中局限在儒家傳統(tǒng)文化知識體系的封閉之中而無法自拔,以至于由最初的達澤兼濟天下的雄心壯志,到后期窮則獨善其身的無可奈何的悲劇,正是體現(xiàn)了他所崇奉的儒家傳統(tǒng)文化沒落的悲劇性之所在。
朱先生的一生充滿傳奇,他繼承了關中學派的精髓,成為一代關中巨儒。他自小聰明過人,少年時更是如魚得水,年紀輕輕就中了舉人。在戰(zhàn)火中保全了古城的周全,保住了革命的成果,卻分文不取,獨自回到白鹿書院,潛心教書。朱先生心中沒有計較個人的功名利祿,而是“兼濟天下”的豁達與遠大。
白鹿消失了,朱先生也便消失了,朱先生消失了,白鹿原也就消失了。這是人們對他的一種贊譽和留戀,同時也是一個面對現(xiàn)實的歷史預言。盡管人們崇敬他,但現(xiàn)實是殘酷的,他熱衷的“世外桃源”的生活,奉行的儒家傳統(tǒng)思想終究抵不過現(xiàn)實的磨練與拷打。作者希望在朱先生的身上論述儒家的一些倫理思想,與現(xiàn)實生活的一些悖逆,以此來論證儒家思想在歷史長河中的不可避免走向了頹敗。
二、對歷史的審視與反思
(一)對歷史的審視
《白鹿原》是記錄中華民族秘史的一部小說??匆徊课膶W作品反應的深層次內(nèi)容,離不開對文學創(chuàng)作時期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的解讀?!栋茁乖氛Q生于上世紀九十年代,但作者的創(chuàng)作思路要追尋到七十年代。七十年代末“文革”剛剛結束,這場持續(xù)十年的社會浩劫將一股反思的潮流推到了前臺。其反思的對象,由最初的政治,逐步擴張到經(jīng)濟、文化、藝術、宗教、道德等幾乎所有社會生活的領域,其反思始終是以知識界為主體。到了九十年代,反思的主體逐步擴大,反思的領域也向更深的方向擴展?!栋茁乖肪褪沁@一反思潮流的最主要代表作之一。
作為更深入層次“反思文學”的代表,它雖然仍有政治的視角,但卻擺脫了過去牽涉到國共斗爭的千篇一律的模式,以更為開闊的大文化的視野,將許多過去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的東西,充實到文學的畫卷中來。許多過去根本不可能看到的那些埋藏在文字后面的東西,甚至多少顯得神秘的層面、因素和意義,終于被開掘出來了。
(二)對歷史審視后的反思
《白鹿原》敘述了一百年的歷史,小說所寫的前五十年實際是以后來五十年的繼續(xù)和社會文化觀念的演進為參照背景的,也就是說作者把整個二十世紀的文化作為寫作的背景。在這段時間內(nèi),中華民族內(nèi)部充滿了各種思想上的沖突,在這種沖突中來論證一種古老文明的得與失。這種古老的文明,雖然隨著時代的變換有了很明顯的弊端,但他并不會因為這一些的不和諧而抹殺其在中國歷史上的突出作用。
從現(xiàn)實的角度來看,我們這個時代正經(jīng)歷著二十世紀下半葉以來最為深刻的社會歷史變革。這場變革已經(jīng)并將繼續(xù)改變?nèi)藗兊奈镔|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
讀完《白鹿原》這部小說,細細的品味其中的道理,品味到作者站在一定的歷史高度,以及一定的時間深度上描繪的這幅中華五十年的長幅畫卷,感觸良多。讓我感受到了在歷史的變遷中,在現(xiàn)代文明與傳統(tǒng)文化的相互磨合中,一個民族的發(fā)展是越來越積極,越來越先進。在發(fā)展與進步中,卻又少不了斗爭中的流血與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