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紅葉
中國石刻簡介(三十一)
□ 沈紅葉
唐《鐵彌勒像頌》(局部) 拓片
《鐵彌勒像頌》,全稱《大唐太原府交城縣石壁寺鐵彌勒像頌并序》,行書,林諤撰,房妻高氏書。唐開元二十九年(741年)立,23行,行58字。原石在山西交城石壁山永寧寺,于宋元五年(1090年)毀于火,宋政和年間(1111-1118年)重刻;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又毀于火,金泰和四年(1204年)又重刻之。清道光末,碑亭傾圮,碑斷為六石。碑石屢廢屢立,足見其重。此碑書法簡古,筆力驚絕,有虞世南書風(fēng),人稱珍品。
《告華岳文》,全稱《祭西岳神告文碑》,隸書,韓賞撰,韓擇木書。唐天寶元年(742年)刻,20行,行15字。額篆書“開元十三年六月十九日建”11字。石完好無缺,在陜西華陰市(原華陰縣)岳廟內(nèi)。韓擇木以隸書馳名盛唐,唐竇《述書賦》論唐代隸書,首推其書,曰:“韓常侍則八分中興,伯喈(蔡邕)如在,光和之美,古今迭代?!泵髭w《石墨鐫華》謂其書:“雖姿字不至峻茂,而嚴正可畏?!?/p>
《唐兗公頌碑》,正書,張之宏撰,包文該書。唐天寶元年(742年)立,高200厘米,寬84厘米,碑陽22行,行49字。額隸書“兗公之頌”4字。碑原藏于山東曲阜孔廟,今藏于山東曲阜漢魏碑刻陳列館。清包世臣《藝舟雙楫》有詩贊曰:“三唐試判俗書胚,習(xí)氣原從褚氏開。兗頌只今留片石,獨無塵染筆端來?!笨涤袨椤稄V藝舟雙楫》亦贊其曰:“唐碑中具有六朝法度者,莫如包文該《兗公頌》,體意質(zhì)厚?!?/p>
《嵩陽觀紀》,全稱《大唐嵩陽觀紀圣德感應(yīng)頌》,隸書,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額,徐浩書。唐天寶三年(744年)二月刻,高900厘米,寬204厘米, 25行,行53字。碑陰刻有宋熙寧辛亥張琬等名家題名。今在河南登封嵩陽書院。清王澍《虛舟題跋》說:“唐人隸書之盛無如季海,隸書之工,亦無如季海?!碧茣r多以楷法作隸書。然而,欣賞徐浩所書《 嵩陽觀紀》碑刻,隸法多以篆入,取法漢碑,勁健而不失飄逸,舒展而不失沉穩(wěn)。宋趙明誠《說嵩》評曰:“其文與事俱不足道,正宜鏟去之為名山洗垢,惟是碑為徐定公浩古隸,筆法遒雅,姿態(tài)橫生藝林中以自難廢耳。”
《石臺孝經(jīng)》,隸書,唐玄宗李隆基親自作序、注解并書,李亨篆額。唐天寶四年(745年)立,四面刻字,高620厘米,寬120厘米。現(xiàn)存陜西西安碑林博物館孝經(jīng)亭內(nèi)。碑文所書,追漢隸風(fēng)規(guī)又小變其法,書法工整,秀美多姿,頗有盛唐氣象。明王世貞評其曰:“豐妍勻適,與《泰山銘》同。行押亦雄俊可喜?!比朔Q西安碑林第一碑。
《多寶塔碑》,全稱《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佛塔感應(yīng)碑文》。正書,顏真卿書。唐天寶十一年(752年)刻,時年顏真卿44歲。書法直追二王、歐、虞、褚之余風(fēng),而又與唐人寫經(jīng)有明顯的相似之處。整篇結(jié)構(gòu)嚴密,點畫圓整,秀麗剛勁,雖尚未形成剛勁雄強、沉雄渾厚、大氣磅礴的顏楷風(fēng)格,但已奠定了顏真卿書風(fēng)的基本格調(diào)。此碑是留傳下來的顏書中最早的楷書代表作品,是后人初學(xué)書法的極佳范本。
唐《嵩陽觀紀》(局部) 拓片
唐《石臺孝經(jīng)》 (局部) 拓片
唐《多寶塔碑》(局部) 拓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