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茜 倪德江(華中農業(yè)大學茶學系,武漢 430070)
茶葉加工中光照萎凋技術研究進展
柯茜 倪德江*
(華中農業(yè)大學茶學系,武漢 430070)
萎凋是紅茶、烏龍茶、白茶等品質形成的關鍵工序之一。光是一種能源物質和信號因子,對萎凋葉的品質形成有重要作用。文章通過對不同光質萎凋對鮮葉的物理特性和生化成分的影響,以及目前光照萎凋技術進行系統(tǒng)綜述,為茶葉萎凋工藝的發(fā)展提供方向。
萎凋;不同光質;物理特性;生化成分
近年來很多學者對茶葉萎凋進行不同光源照射處理,發(fā)現光源照射萎凋比自然萎凋更有利于茶葉生理生化變化,具有顯著的優(yōu)越性[1];茶葉對不同光質反應不同,不同光質對茶葉內含成分變化起著不同的作用,例如:紅色光有利于形成碳水化合物,藍、紫色光促進了N代謝的進行,有利于含氮化合物含量的提高,還有利于芳香物質的合成,因而可以提高茶葉品質[2-7]。紅茶、烏龍茶、白茶制作過程中,以人工光源照射茶葉葉片時,投射到葉面的輻射能一部分被葉面反射,大部分進入葉內,進入葉內的輻射一部分反射出葉外,一部分折射出葉外,一部分為葉綠體及其他組成吸收,鮮葉對照射的輻射能有選擇性吸收[8]。
茶樹鮮葉采摘后仍是活體,在萎凋過程中具有呼吸作用、光合作用、蒸騰作用等一系列生命活動,光照產生的“光效應”和“熱效應”,調節(jié)氣孔開閉、葉片的物理特性及生化物質的變化。
1.1 對萎凋葉含水量的影響
光照使葉溫升高,水分蒸發(fā)。早有研究表明,烏龍茶萎凋程度以失水率7%-10%時能獲得較高的品質[2,8]。吳秋兒[9]在控制萎凋溫度、濕度等條件下,用藍紫光、紫外光、紅外光、混合光、日光進行萎凋,結果顯示紅外光和紫外光萎凋的失水率較高,這可能是由于光量子進入葉內組織,光能轉化為熱能,使葉子表里均勻受熱,從而加速了蒸發(fā)作用,這與張艷麗[10]的研究結果一致。
1.2 對萎凋葉葉溫的影響
為了篩選出合適的人工萎凋光源組合,張艷麗[10]將萎凋葉置于不同光波、不同功率的光源條件下,葉溫從高到低排序為:遠紅外光>中紅外光>混合光>藍光>紅光,可見光的葉溫差異不顯著,而不可見光的葉溫差異顯著;在相同光波和功率,不同輻照時間下,紅光的葉溫變化顯著,且在輻照距離大于0.1m時,輻照距離越小,輻射強度越大。
1.3 對萎凋葉容重、彈性、塑性的影響
不同光照強度萎凋對不同等級的茶鮮葉品質的影響不同。隨著鮮葉水分散失(約30%左右)葉表附著水和粗孔隙水(屬非結合水)減少,使葉質柔軟,彈性加大[11]?;鸾艿龋?2]研究了萎凋光照強度對萎凋葉容重、彈性、塑性等物理特性進行研究,結果表明當光強為6000lx時鮮葉容重、柔軟性最優(yōu),持綠性最好,CO2釋放量最大。
萎凋是茶葉品質形成的重要工序。在逐步失水的萎凋過程中,葉子因失水使葉細胞汁相對濃度提高,為促使葉子內部的生化反應創(chuàng)造條件。葉細胞內各種酶系的代謝旺盛,蛋白質、碳水化合物水解,小分子物質增加,為后續(xù)制茶工藝奠定了物質基礎。
2.1 對萎凋葉水浸出物含量的影響
制茶過程易受天氣影響,品質不穩(wěn)定,尤以萎凋工序為甚。不同光質萎凋處理茶鮮葉時,混合光處理水浸出物含量最高(41.07%),日光處理次之(40.13%),無光照吹風處理最低(39.13%);人工光照曬青葉的水浸出物與鮮葉比,呈下降趨勢,但減少量不大[13,14]。混合光處理下,多種光質共同作用提高了水解酶活性,加速細胞質流動,提高細胞內含物質與水解酶的碰撞幾率,加劇了三大物質的水解作用,因此大分子物質降解形成的可溶性物質得到了較多積累;日光散射為多種光質,但受天氣影響較大,成茶品質不穩(wěn)定;而紅光處理,僅以熱效應為主導,因此其作用效果不及混合光顯著[15,16]。
2.2 對萎凋葉氨基酸的影響
不同光質萎凋對葉片的各個氨基酸組分的影響是不同的。早有研究表明,紅光照射萎凋與不照光處理的萎凋葉相比,鮮葉體內的蛋白質降解水平較高,氨基酸積累量也高;這是由于紅光的熱效應使得萎凋葉內外均勻受熱,促使葉溫提高,從而導致蛋白質變性,變性蛋白質分子各肽鍵之間的橫向聯(lián)系結合鍵被拆開,使得部分肽鍵展開,蛋白質分子松散,生化作用的接觸面增大,增加了與酶的接觸機會,加速蛋白質降解形成氨基酸[15,17]。隨后,黃藩等[17, 18]采用藍光、紅光和無光對工夫紅茶萎凋過程中的氨基酸含量及組分進行分析,發(fā)現紅光處理的天冬氨酸和茶氨酸含量降低程度最大,異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賴氨酸、組氨酸含量增加明顯,而絲氨酸、纈氨酸、苯丙氨酸在無光處理組增加明顯,其余氨基酸在藍光處理組增加明顯。
張靈枝等[19]采用不同光照強度進行單叢茶鮮葉曬青,發(fā)現毛茶品質與光照強度呈極顯著相關,以日光中波長大于520nm、光照強度為13725~16774lx的光波進行單叢茶鮮葉曬青30min,制得的毛茶品質較佳;光強越大,氨基酸含量越高(變化范圍為31.35~29.41mg/g)。張貝貝的研究表明,經三種不同光照強度(500lx、1000lx、1500lx)萎凋處理的茶葉鮮葉品質均有提高,但1000lx和1500lx處理的茶多酚、氨基酸差異較小,說明一定的光照強度有利于提高茶葉茶多酚、氨基酸的含量,但超過一定強度后增加量較??;延長光照時間同樣影響茶多酚、氨基酸的含量,光照萎凋時間達到6h以上即可提高茶葉品質[20]。
2.3 對萎凋葉兒茶素、茶多酚含量的影響
鮮葉經過一段時間的光照,葉溫升高水分散失,細胞液濃度增大,促使各兒茶素組分的相互轉化,增加其與酶類的碰撞機會。
黃國資等[13]將鮮葉置于不同光照及日光照射下,對茶多酚和兒茶素總量進行分析,結果呈下降趨勢;紅外光、藍光、紅光、混合光(碘鎢光)及日光照射曬青,紅光作用最強,茶多酚下降達14%。光照曬青后,鮮葉茶多酚含量下降,有利于減低茶湯的苦澀味,改善茶湯醇度。這與早前的研究結果一致[15,21]。在白茶萎凋過程中,采用日光連續(xù)萎凋的茶多酚保留量相比非日光萎凋顯著減少[1]。張艷麗[10]采用不同功率的中紅外光源和遠紅外光源進行鮮葉萎凋,中紅外光光源萎凋葉茶多酚含量隨功率的增加而降低,遠紅外光光源萎凋葉卻為先下降后上升,推斷可能與萎凋后期葉片失水嚴重、細胞液濃度增加有關。羅麗的研究表明,隨著萎凋時間的延長,黃光光照6h時,各兒茶素組分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且與暗萎凋相比變化速度更快[22]。
2.4 對萎凋葉香氣的影響
茶葉揮發(fā)性香氣組分又稱芳香物質,是茶葉中易揮發(fā)性物質的總稱,是決定茶葉品質的重要因子之一。萎凋是奠定茶葉香氣形成的基礎,芳樟醇、香葉醇及順-3-己烯醇等以葡萄糖苷形式蓄積于細胞中,萎凋過程中由內源葡萄糖苷酶水解而釋放形成游離態(tài)香氣[21、23-24]。
范仕勝等采用250w碘鎢燈進行光照萎凋處理,人工光照萎凋葉香氣得分均明顯高于室內自然萎凋葉[26]。不同光質條件下,混合光和紅光處理的茶葉香氣較日光處理好,混合光最優(yōu)[27]。因為在混合光、紅光作用下水分快速失去,促進了順-青葉醇等揮發(fā)性物質散發(fā),提高成茶香氣。隨著光強增加,不同等級茶鮮葉的氨基酸總量基本隨光強增大而上升,尤以中高檔茶最明顯,但超過一定光強,高檔茶氨基酸總量下降;在中高檔茶中,萜烯醇類、脂肪族醇等隨光強增強而增加,而脂肪族醛酸、吡嗪類等有下降趨勢,在高檔茶中有11種香氣成分只有經光照后才能檢出[15]。張貝貝[28]等采用黃光照射萎凋葉,發(fā)現一些主要香氣成分如2-甲基環(huán)戊醇、己醛、α-甲基-α[4-甲基-3戊烯]縮水甘油酯、2,2,6-三甲基-6-乙烯基四氫-2H-呋喃-3-醇、水楊酸甲酯、香葉醇、橙花醇、(E)-4-(2,6,6-三甲基-醇、順式-3-己烯醇苯甲酸酯、橙化叔醇相對含量都有明顯升高,而增加的主要是一些具有花(果)香的成分,尤其是含量最高的香葉醇,黃光照射后增加69%,這些花香成分的增加極大地提高了紅茶的香氣;另一方面,經過黃光處理后,一些微量的具有青氣或不良氣味的成分相對含量下降,甚至消失。
2.5 對萎凋葉其他生化成分的影響
不同光質處理對鮮葉內含成分的消長有一定影響。有研究表明,烏龍茶萎凋工序采用日光萎凋、混合光處理的TR/TF值低,說明日光、混合光對提高烏龍茶品質有利[15]。經人工光照萎凋,葉綠素有不同程度的降解,混合光萎凋的葉綠素降解較多,紅外光、紫外光萎凋的葉綠素含量較少,這是由于紅外線和紫外線引起的光能氧化作用,加速了葉綠素的破壞,經日光曬青的葉色較其它光照萎凋的葉色淺亮,正是這個原因[9];茶葉可溶性糖含量持續(xù)下降[26]。相同光源功率條件下紅光和藍光萎凋,有利于降低萎凋葉中黃酮類物質的含量,從而降低茶湯中的苦澀味;可見光范圍內藍光光源萎凋葉中咖啡堿含量較高,而紅光光源萎凋葉較低,且光照萎凋葉咖啡堿含量均比鮮葉有所增加[10]。
有研究表明,運用響應面設計對萎凋工藝參數進行優(yōu)化,以萎凋末期高相關性的品質生化組分和成茶感官總分為考察指標,獲得的最優(yōu)工藝參數中顯示,光照度為5700~6400lx制成的成茶品質較優(yōu)[29]。
光照可以促進萎凋,明顯提高茶葉品質。光照可能誘導了鮮葉中某些酶的活性得到增強,促進了糖苷類、脂類等香氣前體物質發(fā)生酶促氧化降解,從而形成香氣;同時影響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咖啡堿含量的變化,為茶葉品質的提高奠定了物質基礎[30-32]。
研究認為,經人工光照處理的萎凋葉的β-葡萄糖苷酶活性在3h最高,蛋白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均呈現增加后降低的趨勢;蛋白酶在人工光照萎凋處理1h時最大,達4.93U/g(FW),此時室內自然萎凋葉為4.33U/g(FW);多酚氧化酶活性在4h時達最大值7.94U/g(FW),此時室內自然萎凋葉為5.05 U/g(FW)[26]。隨后,項麗慧等[33]采用LED黃光萎凋茶葉鮮葉,β-葡萄糖苷酶基因表達量明顯提高,且在6h時達到最高,顯著高于室內萎凋的鮮葉,β-櫻草糖苷酶基因在全過程呈上調表達。這說明黃光萎凋促使萎凋葉香氣相關酶基因上調表達,在萎凋后期調控β-葡萄糖苷酶活性提高,最終使得茶葉花香顯,品質提升。光質萎凋不僅影響香氣代謝相關酶的活性,也會引起兒茶素相關轉化酶基因差異表達。羅麗采用熒光定量PCR測定兒茶素轉化酶基因表達量的變化,發(fā)現F3’H、DFR、F3’5’H等基因表達量變化與兒茶素HPLC測定結果吻合,說明光質可以促進兒茶素轉化酶的表達[22]。
光照可誘導提高鮮葉中水解酶的活性,促進糖類、蛋白質類及糖苷類等大分子物質發(fā)生酶促氧化降解,從而形成良好的滋味和向其品質[34]。人們對光照萎凋技術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從之前的日光萎凋發(fā)展到人工光照萎凋,包括可見光光照萎凋、紅外線萎凋、紫外線萎凋等,并對萎凋機械進行改進,以制出品質優(yōu)異的干茶。
4.1 日光萎凋
日光萎凋是使茶鮮葉直接接受日光熱能,帶動“光效應”與“熱效應”,鮮葉內含物質發(fā)生轉變。由于日光照射,周圍氣溫較高,濕度低,空氣流通,鮮葉水分容易散失,萎凋速度快;同時設備簡單,不耗煤、電,費用省,成本低。但由于受天氣條件制約,雨天沒法使用,盛夏季節(jié)的晴天,氣候條件不易控制,往往會使萎凋不勻,質量難以保證[35-37]。
4.2 單色光源萎凋
相對于日光萎凋,人工可見光光源萎凋的光照強度和光照波長范圍較為穩(wěn)定,萎凋前后的鮮葉質量較均一,且成茶品質較好。光輻射只有在其發(fā)射的波長與鮮葉的吸收波長相匹配時,才能被鮮葉最大的吸收。
有研究表明,在陰天或雨天可采用混合光替代自然日光進行萎凋,有利于氨基酸的積累,降低茶多酚和兒茶素含量,提高茶湯鮮爽度,降低苦澀味[13]。隨后有研究者采用不同光質萎凋,綜合萎凋葉生化成分測定結果,發(fā)現藍光與紅光萎凋有利于提高成茶鮮爽度,降低茶湯苦澀味;紅光光源功率為300w,輻照時間為30min,輻照距離為0.3m時,茶葉品質較佳[10]。經紅光和藍光處理的萎凋葉感官審評得分高于無光處理,且紅光組香氣因子得分高,綜合品質較優(yōu)[17]。
4.3 可控光源萎凋
紅外線具有熱效應,引起葉內分子共振,轉化為熱能,使葉溫升高,酶活性提高,促使多酚類化合物氧化和芳香物質形成,三大物質降解。紫外線具有光化學效應,使水浸出物、氨基酸含量提高,萎凋葉中豐富的水溶性物質和氨基酸為后續(xù)工序中進一步轉化降解,形成滋味和香氣物質[12]。
吳秋兒等[9]采用紫外燈萎凋、紅外燈萎凋、傳統(tǒng)日光萎凋,對采摘后的鮮葉進行光照處理,結果表明紫外光、紅外光萎凋處理的樣品優(yōu)于日光萎凋。金心怡等[38]以傳統(tǒng)日光萎凋為對照,對遠紅外萎凋工藝進行對比試驗,遠紅外萎凋葉溫升高和水分蒸發(fā)較快,促進酶活性、水浸出物含量、茶多酚轉化量、氨基酸含量均有增加,品質較優(yōu)。
4.4 萎凋機械的發(fā)展
萎凋是形成白茶特有品質的關鍵工序,白茶特有的干茶色澤、葉態(tài)及香氣,主要是在萎凋過程中形成的。黃禮灼等發(fā)明了一種白茶加溫萎凋機械,用篩子將萎凋溫室分層,這種萎凋機械的優(yōu)點在于可以控制萎凋室的溫度和濕度[39]。目前,遠紅外線碳纖維板(茶葉專用板)正處于推廣應用階段,利用遠紅外線碳纖維板為萎凋室提供熱源,這種方式最大的優(yōu)點就是能使萎凋室溫濕度保持均勻一致[40]。
萎凋是一種茶葉失水過程,因此,萎凋室的濕度控制就變得十分重要。江錦其[41]發(fā)明了一種茶葉萎凋機,包括透氣的輸送帶、攤料裝置、抽濕裝置和換氣裝置,對輸送帶上的茶葉依次進行處理,快速蒸發(fā)茶葉水分,加熱均勻。為了能夠實時監(jiān)測萎凋葉情況,趙章風等[42]在萎凋腔室頂部設置光譜探測器,研制了一種能夠在線監(jiān)測和反饋調節(jié)的茶葉萎凋機械。
紅茶在萎凋過程中會產生高溫高濕氣體,徐國華等[43]為了循環(huán)利用這種高溫高濕氣體,發(fā)明了一種自動連續(xù)紅茶萎凋機,這種萎凋機提高了機械處理高溫高濕氣體的效率,使得紅茶萎凋工序可以在萎凋箱里連續(xù)自動進行,有利于保持紅茶的品質均勻穩(wěn)定。余志、倪德江等[44]在此基礎上,將光質萎凋法與萎凋機械結合,研制出了一種紅茶光照萎凋機,采用黃光、橙光或紅光單色光照射萎凋至少6h,萎凋溫度控制在25-35℃,使其葉片含水量在58-62%,得到的萎凋葉經揉捻、發(fā)酵、干燥后,香氣高濃持久,滋味甜醇鮮爽。
從目前國內外的文獻來看,目前針對不同光質萎凋技術的研究多集中在不同波長、不同光照強度對萎凋葉生化成分的影響,對實際生產具有指導作用,但在萎凋葉的物理特性(如含水率、彈性、塑性等)與萎凋技術相關性的研究方面較淺顯。在實際生產中,光照強度的控制比較容易,但在控制萎凋程度方面,因機械性能弱、設備功能差、缺乏連續(xù)化生產線,仍需依靠制茶人員的經驗。隨著人們對制茶工藝的了解逐漸加深,將萎凋葉的物理特性、化學特性、呼吸特性等融入萎凋工序中,并以此作為萎凋程度的判定依據是以后萎凋工藝優(yōu)化方面的必經之路,對控制萎凋工序的機械發(fā)明創(chuàng)造方面還有待深入。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