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圣
學習的根本不是識記,而是思考,正如葉圣陶先生講“教材無非是個例子”。這就要求語文教學應該引領學生走進文本,探究疑難,提高思維能力。語文閱讀教學教學的關鍵是引導學生理解文本。文本理解的方法與渠道有很多:教師講授、查閱資料、討論推敲等等,其中推敲是文本理解非常重要的一種方式。這一方式不僅幫助學生理解文本,而且促進學生良好閱讀方法與習慣的養(yǎng)成。這里以《陋室銘》為例,淺述運用推敲方法引導學生學會理解、學會思考、學會閱讀。
一、推敲字詞,探索方法
選入中學語文教材的文言文一般都是文質(zhì)兼美的經(jīng)典之作。《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初中生應該能夠閱讀較淺的文言文。要想能夠閱讀文言文,必須具備一定的文言字詞積累。傳統(tǒng)文言字詞的學習一般就是簡單識記,很少有方法的引導,因此學生在文言文學習過程中感到枯燥無味,對文言文學習不感興趣。
在文言字詞教學中,引導學生探索理解文言字詞的規(guī)律,既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情趣,又能提高學生學習文言字詞的效率。在學習《陋室銘》文言字詞時,筆者組織學生理解文言字詞,不是簡單告知字詞意思,而是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與方法推敲新的文言字詞,或者在理解文言字詞時推敲文言規(guī)律,從而為以后的文言文閱讀奠定基礎。例如:學生不理解“惟吾德馨”中的“惟”,便讓學生回憶曾經(jīng)學過的帶有“惟”的成語。學生很快想到“惟我獨尊”“惟利是圖”等,這樣學生很容易推斷“惟”是“只”的意思。通過這樣的推敲,學生不僅識記了“惟吾德馨”中“惟”的意思,而且還掌握了“聯(lián)系成語”理解文言字詞的方法。學生不理解“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中的“上”。根據(jù)銘文上下句對偶的特點,學生意識到“上”與“入”詞性相同,詞義相連,“入”是動詞,“映入”的意思。根據(jù)對偶規(guī)律,“上”應該作動詞,所以解釋成“爬上”。推敲字詞意思的過程,也是應用語文知識的過程,既理解了字詞,又強化了文本特點。這樣的推敲過程,一方面引導學生掌握了學習文言的方法,授之以漁;另一方面,又增添了學生學習文言的情趣,激發(fā)興趣。
二、巧設問題,激發(fā)思考
課堂的活力源自高質(zhì)量的思考,而非學生表面的熱鬧。一堂成功的語文課必須設計能夠激發(fā)學生思考的有效問題,高質(zhì)量的課堂提問才能激發(fā)學生敏感的思考神經(jīng)。
解讀《陋室銘》這篇經(jīng)典銘文,需要引導學生去感受、理解劉禹錫的安貧樂道、豁達樂觀的情懷,而非簡單地告之“陋室不陋”的中心。依據(jù)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由淺入深,我設計了三個個問題。第一個問題:走進這處居所,你看/聽到了什么,你覺得這是一處怎樣的居所?這一問題的設計目的:其一是引領學生合理想象,還原陋室環(huán)境,初步感受這里環(huán)境優(yōu)美、交往不俗、情趣高雅;其二是為激發(fā)學生深入思考文章寫作背景、作者生活處境作鋪墊。在學生想象著環(huán)境優(yōu)美、情趣高雅的畫面時,順勢提出第二個問題:“環(huán)境好,情趣高,活動豐富,生活悠閑,我想該有很多人去做客吧?”這一問題設計看似與文本沒有多大關聯(lián),其實是引導學生深入解讀文本“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等句子的切入點。通過“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推測訪客很少。通過探尋“訪客少的原因”引導學生推斷寫作背景,理解劉禹錫當時的處境。最后,繼續(xù)順勢提出了第三個問題:朝廷棄置,被貶至此,生活落魄,訪客很少。劉禹錫心理郁悶不郁悶,悲苦不悲苦?這一問題設計目的是引導學生閱讀首尾兩處直接表達作者豁達樂觀情懷的語言。這樣在學生了解、體味了作者當時生活落魄、處境艱難的基礎上,再來引導學生理解劉禹錫安貧樂道、豁達樂觀,學生便深感劉禹錫難能可貴。通過這三個問題的討論,學生在推敲探究過程中,深入理解文本,細細體味情感。
三、咀嚼文本,推敲細節(jié)
咀嚼文本應該說是語文的一大魅力,其過程正展現(xiàn)了語文學科的學科特點。像《陋室銘》這樣流傳至今的經(jīng)典銘文其中包含了豐富的人文性,這正是當代人尤其是當代學生需要攫取的精神營養(yǎng)。因此,解決設計問題的過程中需要咀嚼文本,深讀文本。如:“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學生初讀時僅僅讀到碧綠的苔蘚爬上了臺階,青蔥的草色映入眼簾。按照今天的理解,這真實一處環(huán)境優(yōu)美的居所,是城市人向往的去處。而在咀嚼文本時,學生讀到了這里訪客很少?!安萆牒熐唷币彩侨绱?。作為老師還與學生分享了對“草色入簾青”另一種理解:草色入簾青,而非百花盛開。有同學很快從“無案牘之勞行”一句中讀到了作者被貶的處境。引領學生咀嚼文本,推敲細節(jié),也是帶領深入解讀文本,更是一種推理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