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管理哲學是管理學與哲學交叉相融的年輕學科,而法家思想是古代中國政治制度和社會制度得以延續(xù)的重要原因,二者交叉的法家管理哲學兼具古、今管理之要義,于現(xiàn)代管理實踐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意義重大。法家管理哲學非常豐富,本文將從“法”“術”“勢”三個角度探究法家管理哲學的當代價值。
關鍵詞:管理哲學 法家思想 法 術 勢
一、管理哲學與法家思想
1.管理哲學發(fā)展歷史?!肮芾碚軐W是介于哲學與管理學之間的邊緣學科,是哲學和管理學的交叉學科?!雹俟芾砜茖W的發(fā)展歷史是由哲學向科學轉變,繼而科學細化管理學,管理學融合哲學的歷史,目的是管理的科學性與哲學的規(guī)律性影響并交融,進入管理和哲學的新階段。“管理哲學”概念的提出源自國外。20世紀初,被后人尊稱為"科學管理之父"的泰羅在《科學管理原理》一書中明確了“管理哲學”的含義,他說:“科學管理包括著某種主要的普遍原則,是一種能以各種方法運用的哲學觀。”②英國學者謝爾登于1923年出版的《管理哲學》一書則明確提出“管理哲學”的概念。而愛爾蘭大師,被譽為“現(xiàn)代管理哲學之父”的查爾斯·漢迪則實實在在的運用了管理哲學,他告訴你,面對組織時,個人應該怎么做。中國管理哲學若論起源,則能追溯到商周之際,自此以后各家學派關于管理社會的哲學思想,都有其可取部分。現(xiàn)代中國管理哲學起步較晚,1986年由崔緒治先生和徐厚德先生合作的《現(xiàn)代管理哲學概論》是較早的管理哲學專著。時至今日,管理哲學在中國的研究狀況已然蔚為壯觀。
2.法家思想發(fā)展歷史。法家思想產生于戰(zhàn)國時期是有一定社會原因的。在經濟方面,鐵器出現(xiàn)使生產工具大為改進,生產工具的進步使農業(yè)生產力得到極大增長,并且開墾出了私有土地;在政治方面,西周以來建立在宗法制、分封制基礎上的權力體系不穩(wěn)固,因土地私有而出現(xiàn)的新興地主階級挑戰(zhàn)著宗法等級森嚴的社會秩序,封建領主制向封建地主制過度,并存著的天子、各諸侯國之間征伐不斷,天子、諸侯與新興地主階級的關系錯綜復雜;在文化方面,人們固有的等級森嚴的思想體系也在這種社會動蕩之中被打破,“學在官府”逐步下移變成“學在民間”,出現(xiàn)一批社會有識之士針對當時的社會問題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而法家學派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夏商時期“禮官”是指掌管司法的官,這一職位可以被追溯為法家的源頭?!稘h書》有云“法家者流,蓋出自理官”。但關于法家的形成,國內學者比較一致的意見是:法家的先驅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的管仲、子產,其早期代表為戰(zhàn)國中期的李悝、商鞅、申不害和慎到,而戰(zhàn)國末期的韓非則是先秦法家理的集大成者③。在他之前,法家分為三派:商鞅為首一派認為治國之策“法”重要,即要有嚴苛的法律和規(guī)章制度,申不害為首一派強調“術”的作用,即重視帝王權“術”,御臣御民權“術”,慎到為首的一派主張在政治與治國之中用“勢”,即皇權至高。韓非子作為集大成者,認為“不可一無,皆帝王之具也”,對于“法”、“術”、“勢”這三者,帝王都要使用?!胺ā笔且环N標準,“術”則是一種手段,“勢”是一種威嚴,君主以“法”為評判標準,通過“術”這一手段來鞏固自己的“勢”。
二、法家管理哲學概述
1.法家管理哲學基礎。關于人是“性善”還是“性惡”,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它牽涉到很多問題,但這在現(xiàn)代管理哲學中又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法家能夠衍生較為系統(tǒng)的管理哲學思想的重要原因在于,法家學派的思想家普遍認同荀子人性本惡,他們繼承并發(fā)展了荀子的“性惡觀”。方向性一致,但是追其原因卻各不相同。荀子是出于道德層面對人做出“性本惡”的判斷,但法家學派更多是為了統(tǒng)治者對國家進行嚴格把控而逆向判斷的,是因需求而給自己找了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法家學派認為人生來為惡。自私自利是人的本性,追逐名利是人的目的,自我權利和物質的實現(xiàn)是人的追求?;谶@些觀點,法家學派認為要實現(xiàn)全國的大一統(tǒng),就要消滅人的欲望,壓制人的惡本性。只有通過建立嚴密的中央集權,國家才能穩(wěn)定,君主才能實現(xiàn)對國家的控制,而只有建立一套嚴格又全面的法律,才能限制和規(guī)范人的行為,君主對臣民才能完全控制。
2.法家管理哲學內容。
2.1法:外在形式?!胺ā保瑥拇罅x來看是以法治國,從小義來看單指嚴明的律法。但不管是大義或是小義,“法莫如顯”是法家學派最明顯的特征。從小義來看,嚴明的律法的主要內容是“賞、罰”,刑是主要手段, 賞是輔助手段。不管你是王侯將相或者底層民眾,在法律范圍內,做對事情就要有所褒獎,但凡做錯事情就要受到懲罰,而對與錯的判斷,則在于立法者,即國家最高話語權者,君主。韓非將“賞”與“罰”稱之為“二柄”,意即國君的兩個權柄,而國君則是操縱這個權柄的人。從大義來看,以法治國,則是個系統(tǒng)的工作。首先立法方面,要凡事有法可依。雖然君主掌握國家立法大權, 即所謂“生法者, 君也”,但是君主立法也需要考察制定法律所涉及的各種客觀情況,然后才能立法,當然對于客觀情況判斷的尺度還是由君主來定的。再就是司法方面,要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上至君主下至平頭百姓,都要嚴格遵守法律,凡事不符合法律的,都不能說、不能做。而官員們要學習并了解法律,熟悉運用法律,不管是誰觸犯了法律,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都要受到處罰。法律在封建君主制的國家中是非常重要的,是國家穩(wěn)定的有力保障。法律作為統(tǒng)治階級進行接機統(tǒng)治的工具,它主要通過約束人們行為來實現(xiàn),并且這種約束通過國家強制力保證實現(xiàn)的,也就是法律要保障國家穩(wěn)定要通過國家強制力實現(xiàn)。這樣一來,法律必然要與刑罰和國家機器聯(lián)系起來,龐大的軍隊和種類繁多的刑罰就是對此最好的例證。這也衍生出一些問題,高壓政策、嚴苛手段、統(tǒng)一思想,雖然適應了完成統(tǒng)一的需要,但這些行為摧殘了教育本身,更窒息思想和文化的發(fā)展,更使得一些文化瑰寶毀于一旦,于長遠來看并不利于國家的長治久安。
2.2“術”:內在途徑?!靶g”是指君主駕馭臣民的權“術”。用一句話來形容“術”最合適不過:隱秘而偉大?!?“術”不同于“法”,“法”是公開的,“術”是隱秘的,而且越穩(wěn)秘越有效。韓非子說:““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執(zhí)也?!薄靶g”的作用在于兩點:一是御臣?!傲⒎ㄒ讯ǎF在執(zhí)法,執(zhí)法有道,治世始成;而執(zhí)法之道,貴在用人,治國者用人,即所謂御臣之術”,辨別群臣的忠奸、考察他們的能力,檢查他們的功過是御臣的重要手段;二是選能?!斑x優(yōu)任能,精兵簡政;高薪養(yǎng)廉,爭賢競士”,而且要進行優(yōu)勝劣汰,裁撤冗雜人員,并提高官員的薪資水平,增加官員抗腐能力?!靶g”就是君主駕馭和支配官吏臣民的一套方法和手段,這對于中央集權的居主專制尤為需要?!胺ā焙汀靶g”是統(tǒng)治者的兩大法寶,一明一暗,相互配合,保障帝王權勢,缺一不可。但是將“術”過分引申,至使用陰謀詭計,未達成目的不擇手段,是不合理也不可取的。
2.3“勢”:本質。“勢”是指權勢。之所以“勢”作為法家管理哲學的本質,是因為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產生于天生權勢又通過后期武裝力量的權勢維護其統(tǒng)治的合理性及穩(wěn)定性?!皠荨睆谋砻嫔峡词且环N權勢、權威,而本質是一種影響力,是影響、制約以至改變下屬行為的力量,是一種內在影響力。韓非子說:““勢”者,勝眾之資也”。也就是把“勢”看成統(tǒng)治者相對于被統(tǒng)治者所擁有的優(yōu)勢或特權。韓非把“勢”為“自然之勢”和“人設之勢”,前者來自于其所擁有的職位及權力,后者是運用各種手段造就的新威望。
不僅如此,法家學派思想家堅定認為,“勢”要由君主獨攬和控制,不能與他人共享。君主要通過內在影響力和外在強制力保證國家權力的集中和國家利益的實現(xiàn),沒有內在影響力或者外在強制力,法治不能維護,中央集權難以實現(xiàn)?!胺ā焙汀靶g”都必須以權“勢”為基礎,并且是為政權服務的,“勢”才是根本,政權穩(wěn)定才是核心。
三、法家管理哲學的現(xiàn)實意義
隨著國家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社會文明的程度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發(fā)現(xiàn)雖然道德能夠指導人們的行為,但是法律對人們的行為更能產生外在強大的約束作用。不管大到一個國家小至一個公司,要進行高效管理,不僅需要現(xiàn)代管理辦法,還需要吸取古代優(yōu)秀的管理文化,而法家的法治思想也被重視起來,彰顯出時代價值。
1.“法”:制度化。法治強調依法治國,法律至上,法律具有最高的地位,沒有任何人或機構可以凌駕于法律之上。對于國家來說,“法”就是律法,對于一個企業(yè)或者組織來說,“法”就是規(guī)章制度。沒有一個組織能夠在混亂規(guī)章制度下開展經營和管理活動,更不用說是發(fā)展壯大、長存社會了。法家思想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這都是管理的有效經驗。實行制度化管理,能夠充分發(fā)揮制度的穩(wěn)定性和權威性,讓企業(yè)在管理過程中每個環(huán)節(jié)有據可循,嚴格按照制度辦事,任何人違反都會收到平等的處罰,使企業(yè)面對外部有規(guī)范性,面對內部有統(tǒng)一性,是個獨立、公平、合理的個體。
2.“術”:功用與人事。管理是一門科學,同時管理又是一種藝術,“術”指向的便是這種藝術,目的在于“法”的落實。在古代中國,律法制定者是以君主為核心的統(tǒng)治階級,在現(xiàn)代企業(yè)中,規(guī)定制定者是管理階層。同樣的規(guī)章制度,為何在企業(yè)中作用不一樣?制度的落實是一重要原因,再好的制度也需要人來制定,人來落實?!靶g”的作用體現(xiàn)在管理者對自己與對被管理者兩方面。管理者自我不能盲目、武斷?!坝肌笔枪芾碚邔ψ约旱囊蟆mn非說:“聽其言而責其用,觀其行而求其功”,以其功用作為檢驗言論及行為的對錯、價值的標準,并需要驗證其合理性,這在古代中國是難能可貴的,在管理哲學中也是一創(chuàng)造性見解。對于被管理者,韓非的“選能”更是與現(xiàn)代人事管理管理制度不謀而合。通過選拔獲得人才,給予人才合適的位置,不定期進行考核,以及適當?shù)莫剟睿@些措施不一而舉。
3.“勢”:靈魂。古代國家君主之“勢”分內外,天生權勢與外部強制權勢,管理者亦是如此。管理者創(chuàng)建了企業(yè),作為領導有天然之勢,外部強制之勢就是規(guī)章制度和人事權利。這些都是不能改變的因素,但要做一個好的管理者并不易,不僅要維護自己的地位和權力,還要在業(yè)務能力方面及個人品行方面做表率,增加自己的個人影響力,讓被管理者心悅誠服。
4.改革精神。法家思想家認為歷史是向前發(fā)展的,時代也在不斷進步,不應該盲目崇拜前人,“圣人不期循古,不法???,論世之事,因為之備”,法律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不要墨守成規(guī)。這體現(xiàn)出順應歷史潮流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精神。這種精神從諸位法家代表人物身上可以展現(xiàn),他們幾乎都主張變法,堅持改革,也因此治世之功顯著于世。法家思想是歷史進化的思想,是推動社會變革的思想。當前中國處于社會轉型的中期階段,城市發(fā)展戰(zhàn)略和農村發(fā)展方向均需轉型和升級。對于社會的細胞——企業(yè)來說,結構調整和優(yōu)化是急需解決的問題。通過深化改革和創(chuàng)新驅動,由制造到創(chuàng)造、由速度到質量、由產品到品牌,企業(yè)才能長存,國家才能進步,人民才能富裕。
5.人人平等思想。法家人人平等的思想是基于 “刑無等級”“法不阿貴”等思想的出現(xiàn),目的是打破人們固有的等級思想。從反對封建宗法制來說,這是中國的一次“啟蒙運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是社會的進步。但從另外一方面來說,人人平等思想是一個矛盾,最大的矛盾便在于君主。君主作為最高裁決者,并沒有納入法律管轄范圍,是制定法律并高于法律的。所謂人人平等,針對群體是臣民,目的是對其進行嚴密的控制。這與現(xiàn)代民主思想是違背的?!皣鵁o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法家思想自產生以來直到今日,對中國的社會、文化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法家管理哲學取法家思想之精華部分,去除其糟粕部分,以古代優(yōu)秀文明指導現(xiàn)代管理行為,總結現(xiàn)代管理辦法,并在新的管理辦法實施時,找到哲學依據并進行升華,豐盈管理哲學理論,是一個循環(huán)式上升的過程。
參考文獻:
[1]崔緒治.徐厚德.現(xiàn)代管理哲學概論[M].安徽人民出版社.1986
[2]泰羅.科學管理原理[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3]謝慶綿.抱法處勢則治—法家管理哲學述評[J].管理與效益,1995,04
作者簡介:鄭瀟瀟(1985—),女,北京市海淀區(qū)人,北京農業(yè)職業(yè)學院黨政辦公室機要檔案科副科長,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管理哲學專業(yè)在職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