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榮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014年春天,葉嘉瑩步行在后海,參加恭王府的“海棠雅集”,那是她的舊游之地——當年輔仁大學女校的舊址。一樣的海棠開,一樣的柳絮飛,和七十年前沒有變化。但是在花開月圓中,她已經(jīng)走過了九十年。
進入耄耋之年的葉嘉瑩,近年來以南開大學為基地,以講學和育人為生活重心。她在古詩詞領域深厚的學養(yǎng)、優(yōu)雅的儀態(tài)、獨特的詩詞吟誦方式,在中國及海外享有盛名。她的語言仿佛有一種魔力,她對詞的評賞,高雅而又平實,深入淺出,使讀者讀詞沒有任何障礙。
見天地亦見自我
1924年,葉嘉瑩出生在北平察院胡同一所老四合院里。她與自己最喜愛的詞人——納蘭容若,同為滿族葉赫那拉氏后裔。
出生地有一個大院子,方磚漫地,西屋前,還有一間小小的花池,栽滿竹子和花草,時有蝴蝶翩翩起舞。某年秋夜,一只白蝶,落在院中方磚上,飛不起來,葉嘉瑩注視著它,感覺生命是如此短促脆弱。一個詩人天性中敏感多思的部分,無論家教多么嚴格,接受的是何種“新知識、舊道德”的教育,都無法改變。
她少時,沒有上小學,家里教她讀舊書,第一本開蒙讀物是《論語》。伯父狷卿公引導她走向詩詞之路,伯父國學素養(yǎng)深厚,膝下無女,見葉嘉瑩從小喜歡詩詞,于是悉心教導她。
怎樣體會中國古詩詞的境界?如何吟誦古詩詞?如何讀準平上去入?怎樣把中國詩歌的傳統(tǒng)吟誦和現(xiàn)代的朗誦區(qū)分開來,傳達聲律的美感?
對以上的問題,早在少女時代,葉嘉瑩已經(jīng)有了深刻體認。不食人間煙火的氣質(zhì),彌漫在她少女時代的作品里,其中一首絕句《詠蓮》,已經(jīng)開始瞄準了蓮花高潔而超脫苦難的形象?!爸脖境雠铄?,淤泥不染清。如來原是幻,何以度蒼生?!?/p>
十幾歲的年紀,心里如何想得到蒼生?這一是因為敏感,二是由歷史大勢造就的。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fā),家事與國事,統(tǒng)統(tǒng)發(fā)生翻覆巨變??箲?zhàn)之后,大半個國土陷落于戰(zhàn)火,生靈涂炭,主權淪喪。自己家中,在上海工作的父親不得不隨單位步步南遷,漸與家人失去聯(lián)系。母親憂思成疾,身染重病,在從天津回北京的火車上去世。母親去世時未能陪伴左右,令她抱憾終生,更理解了什么是人生無常。
她記得早年在家中讀《唐詩三百首》,讀到李商隱的《送臻師》(送給一個僧人):“昔去靈山非拂席,今來滄海欲求珠。楞伽頂上清涼地,善眼仙人憶我無??嗪C酝救ノ匆?,東方過此幾微塵。何當百億蓮花上,一一蓮花見佛身。”
此時的葉嘉瑩,深深明白了這首詩的意味,人人置身苦海中,迷失了自己,不知從哪里來,要往哪里去,也不知道這一世的意義和價值。佛法東傳,從佛所說的宇宙的起源到現(xiàn)在,不知道有多少大千世界,有幾重天,有多少天外的星球。
“何當百億蓮花上,一一蓮花見佛身”,這源自佛家經(jīng)典。據(jù)說佛為眾生說法時,每一個毛孔都生出來一朵蓮花,每一個蓮花中都坐了一個小小的佛像。佛借著普度眾生,想幫助世人達到徹底的覺悟。而葉嘉瑩借由李商隱的詩,早早抵達了詩詞中“見山不是山”的境界。
苦難果然如影隨形,相伴葉嘉瑩蓮的一生。蓮花這一于困難中煉世的形象,從此扎根在她的創(chuàng)作經(jīng)歷中,柔韌而堅強的性情,也貫穿一生。
苦難磨礪漂泊半生
從1948年離開北平,隨家人去往臺灣,在臺灣執(zhí)教20年,于1969年定居加拿大,1970年接受了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終身聘約。葉嘉瑩的前半生,數(shù)次起伏,飽經(jīng)憂患。她的婚姻并不幸福,先生不是自己選擇的。在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夫妻二人還雙雙坐牢。
多年后,她提出“弱德之美”一說。即指詞本身存在于苦難之中,詞人也在承受苦難,這就是所謂的“弱”。但是在苦難之中,詞人還是要堅持和完成自己,一如淤泥之上的蓮花,這就是所謂的“弱德”。
弱德如何完成?在《禮記·禮運》篇中,古人稱“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感情是人性之本初。對于一個“水做的骨肉”的女子而言,完成的第一步,居然是要殺死感情。
那是她在臺灣20年中最艱難的時段,丈夫因為遭遇政治打擊,囚禁過久而性情大變,動不動就盛怒發(fā)作而付諸家暴。她上有年近八旬的老父,下有兩個讀書的女兒,作為一個女人,她要教書養(yǎng)家糊口,忍受精神上的痛苦。只能用詩詞來引導和勸誡自己。“風吹瓦墮屋,正打破我頭。瓦亦自破碎,豈但我血流。我終不嗔渠,此瓦不自由。眾生造眾惡,亦有一機抽?!保ㄍ醢彩稊M寒山拾得》)當感情讓自己受傷的時候,只得殺死感情,以求解脫。
在海外的時候,家庭重擔還在她一個人肩上。先生依然沒有工作,暴虐如初。如果她因為和研究生討論,導致延遲或無法回家做飯,回來就會看到家里所有的鍋都被扔在地上。
家庭和生計上的煩惱姑且不計,最難的是加拿大的大學要求必須用英文講課。英文講解詩詞談何容易,光查生字就查到半夜。喜歡廣征博引、思維“跑野馬”的她,無亞于野馬被套上了韁繩,束手束腳。
現(xiàn)實與精神上的雙重打擊終于轉為安定。以為終于要走上幸福之路的葉嘉瑩,在1976年蒙受第三次巨大打擊。3月24日,她從溫哥華去美國的費城開會,途經(jīng)多倫多看望了新婚不久的大女兒。第二天,愛女在外出旅游時出了車禍,與女婿同時逝去了。
大女兒是多年來為數(shù)不多的在苦難中陪伴她的人。為此她痛不欲生,家中還無人為她分擔。獨自料理完一切后事,她一連寫下十首《哭女詩》?!罢l知百劫余生日,更哭明珠掌上珍。”“回思襁褓懷中日,二十七年一夢中?!薄捌缴鷰锥扔蓄侀_,風雨逼人一世來?!?/p>
王國維說,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詩詞釋放了她內(nèi)心的痛苦,葉嘉瑩終于回到了平靜、堅強的“弱德之美”中?!拔艺媸菤v盡了平生各種不幸的一個人,但是人生經(jīng)歷了大的苦難,就會使‘小我投身于大的境界?!?/p>
詩詞乃畢生唯一事業(yè)
一個人將自己的一生都化入詩詞,這就不難理解,人們?yōu)槭裁窗选霸娫~女神”的稱謂留給了葉嘉瑩。
葉嘉瑩說:詩詞是我養(yǎng)生的秘訣,詩詞可以使人心不死。時至今日,90歲高齡的她,對中國古典詩詞依然愛得無可割舍,即為一顆“詞愛”之心。這樣的一顆心,必然也能感染他人,許多人是因為葉嘉瑩而愛上了中國的古典詩詞。
出版《小詞大雅》時,葉嘉瑩曾說,自己為何越來越多地講詞,而不講詩,因為詩是言志的,情感流露于外,可以托物比興,什么都明明白白;而詞更為微妙,是含而不露的,能引發(fā)讀者豐富的聯(lián)想。表面是兒女之情,卻把每個作者內(nèi)心最曲折微妙的情思透露而出,如何體驗,繞不開豐富而細膩的人生經(jīng)歷。
她也公開解釋,小詞之微妙,首先在于“雙性人格”?!痘ㄩg集》常用女子的形象和語言來描寫女子的感情,但作者往往是男性。如溫庭筠的“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菩薩蠻》),而中國的士人,當在仕途上不得志時,也常常以失落的愛情和閨中怨婦自比。屈原在《離騷》中,也曾以女子自比,說“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
另一點在于“雙重的語境”。早期文人詞產(chǎn)生于西蜀與南唐,相對于五代亂世的中原,西蜀與南唐的小環(huán)境是安樂的;但從大環(huán)境來看,北方始終威脅著這些小國。君王與士大夫在這種政治環(huán)境里,許多抑郁和痛苦壓抑于心,卻在寫美女和愛情的小詞里無心地流露出來。
從閱讀到理論,再到理解,小詞的大雅之處,在邏輯性和思辨性上都說得通。
不過,這樣的一個葉嘉瑩,卻絕不是無病呻吟的人。她既解說小詞中的男女情愛,也解說情愛背后寄托的家國興亡變幻。真正懂得她的人,知道她比李清照更甚,是一個“穿裙子的士”。她有須眉氣,人生之路上經(jīng)歷的種種坎坷聚散,苦難折磨,使得她能夠深刻地洞察辛棄疾的詞作,其剖析比一般男子更為入木三分。她說過,我的身體是女性,但是我有中國儒家傳統(tǒng)的士的品格和持守。
在解釋詩詞的時候,如何不盲從盲信,堅持獨立思考,有新鮮建樹,對于研究者而言,也是至關重要的。她輔仁大學時代的導師顧隨一直教導她,希望她要自我成就,另起爐灶,成為“南岳之馬祖”,而非“孔門之曾參”。
顧隨是古典文學研究的一代大家,是葉嘉瑩的開蒙恩師,他們在人生經(jīng)歷、性格脾性和興趣愛好上都非常相似,他對葉嘉瑩影響極大。她書房常年掛著的別號“迦陵”二字就是顧隨先生的親筆?!板攘辍笔欠饑澜绲囊环N神鳥,與“嘉瑩”諧音。
在顧隨的影響下,葉嘉瑩立志要“傳道授業(yè)解惑”,矢志不改,一去七十年。
士志于道:教書育人
2013年,葉嘉瑩葉落歸根,定居南開大學,成為南開大學古典文化研究院院長。校友與詩詞愛好者捐建的“迦陵學舍”已經(jīng)落成,這是一幢集科研、辦公、生活于一體的書院,總建筑面積約為550平方米,北京恭王府還專程送來了兩株海棠。
隨她一起回來的還有數(shù)十箱研究資料,單是講課錄音就有2000多個小時。
葉嘉瑩站在迦陵學舍門前向眾人拱手。距1979年她首次回到南開講學,已過去34年。
她在各種講座上都提及這一點,常年在異邦,使用異國語言,“難免有失根之感”。初到加拿大,她寫下了這樣的詩句自托:“鵬飛誰與話云程,失所今悲匍地行。北海南溟俱往事,一枝聊此托余生。”“北?!敝傅氖撬某錾亍谝还枢l(xiāng)北京,“南溟”指的是她的第二故鄉(xiāng)臺北,“鵬飛”的“云程”,則意味著她曾經(jīng)在兩地用母語講授自己深愛的詩詞。這種自由的快感,在海外的幾十年中,常常入她的夢里。
她渴望重新回到祖國,用母語教學,獲得自由自在講解詩詞的快樂,表達了“不便再繼續(xù)跨洋奔波,故有晚年歸國之志”的心愿。
葉嘉瑩曾說,她的一生都不是自己的選擇,從來都是命運推她往何處,就往何處。但她始終記得《論語》中說過:“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比~嘉瑩要做的“士”,是“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即便一無所有,內(nèi)心仍保持高潔的品德和操守。在一貧如洗的教書生涯前期,在海外大得盛名的講學后期,回國,把士的精神教授給更多人,是她的心愿。
1978年,給大陸教育機構寫了一封歸國執(zhí)教的申請信后,葉嘉瑩得償所愿。彼時,她經(jīng)歷喪女之痛剛三年,而國內(nèi)因文革浩劫,中斷的文化事業(yè)百廢待興。
她在南開刮起了一場“葉旋風”。南開中文系為葉嘉瑩安排的課程是漢魏南北朝詩,每周上兩次課,每次兩小時,在一間可容納300人的階梯教室,幾乎擠滿了“整個天津的學生”。中文系不得不要求持聽課證才能入場。她的《唐宋詞十七講》可以賣到十幾萬冊。
34年后,世情大有變化。年輕的人們對詩詞不再那么關心,今日,葉嘉瑩的詩詞作品只能賣到一萬冊。每每有學生去葉嘉瑩家造訪,她總是關切地問:“有喜歡詩詞的學生嗎?”
拜物時代中,經(jīng)歷了傳統(tǒng)文學的遇冷,又經(jīng)歷了古詩從教材中“去而復還”的風波,重視國學又成為一時之風氣。葉嘉瑩再度站回講臺,桃李芳菲,臺下的傾聽者,變?yōu)榱烁贻p的群體。
對于古詩詞教育普及的現(xiàn)狀,年輕人對詩詞等古典文化的漠視,她很擔心。
泱泱中華,自古就是詩歌大國,五代十國、唐宋元明清,文脈不絕。帝王將相、文人士大夫、平民百姓無不寫詩。然而,近代以來,一度學習西方,一度飽經(jīng)政治戰(zhàn)爭動亂,舊學與傳統(tǒng)漸漸中斷。年輕人不懂文言表達與歷史典故,盲目追求西方文化,一時間傳承堪憂。
坐擁中國古典詩歌的文化富礦,不該辜負遺產(chǎn)。葉嘉瑩學貫中西,在與西方文明的比較中,她意識到,真正的精神和文化方面的價值,并不是由眼前現(xiàn)實物欲的得失決定。
小子何莫學夫《詩》:暮年施教
如何為今人解古詞,傳圣人意?
她想到了自己的開蒙讀物——《論語》。這幾乎是對她影響最大的一部著作。隨著年齡的增長,對于當年所不能理解的“仁者不憂”及“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等名句,葉嘉瑩感觸日深。
垂暮之年,教育責任感在她心中變得沉甸甸,她覺得,如果沒有盡到教育學生的責任,上對不起千古以來的詩人,下對不起未來的學者。她熱愛中國的古典文化教育,在古人留下的美好詩篇中,她看到了美好靈魂,所以“我要盡我的力量,把我所知道的,我所體會的,說給年輕的人知道”。
數(shù)年來,葉嘉瑩為古詩詞教育孜孜不倦,奔波于中國各地與歐美。1989年,她從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退休,每年有一個學期在國內(nèi)講學,其余時間則活躍在加拿大、美國等國際詩詞講壇上。1991年,葉嘉瑩當選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同年,應南開大學要求,創(chuàng)辦“比較文學研究所”;4年后在海外募得資金,并將研究所更名為“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她遵循孔子“有教無類”的精神,1995年起,她在指導博士生的同時,還開始教少年兒童學習古典詩詞。百忙之中,她與友人合編了《與古詩交朋友》一書,淺顯有趣,不同于她長篇累牘的高深論文,并親自吟誦編選的一百首詩,給讀本配上了磁帶。后來,她又多次到電視臺教少年兒童吟誦詩歌。
她的伯父和恩師,從小教導她,“讀書當從認字始”,古圣賢也說“性相近,習相遠……子不學,非所宜”。所以,她深知幼兒詩歌教育的重要性。詩詞一旦嵌在孩子的腦子里,將成為畢生的營養(yǎng)。
如何學習古詩?吟誦是個好辦法,她幼年讀詩,都是從音樂聲調(diào)中感受到詩中情趣。如何讓孩子學會讀詩,師資非常重要。幼兒詩詞教育的關鍵,不是把詩詞選進教材,而是老師怎么教的問題,雖然現(xiàn)在提倡讀詩,但盲目,讀得都不對,講不通。
“中國文化、詩詞的意境都從漢字中得來,英文詞性變化體現(xiàn)在拼音的變化,我們的變化是從讀音中來。詩不僅是情意,還有平仄、聲調(diào),讀詩要念出短促的入聲字?!彼@樣表達自己對吟誦的理解。由于大多數(shù)用普通話方式念的詩都失去了韻味,葉嘉瑩一直堅持將古人讀入聲、現(xiàn)代人讀平聲的一些字,讀成短促的近于去聲字的讀音,吟誦古詩時才能傳達出聲律的美感。
孔子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痹娫~源遠流長,是漢民族文化的精髓。漢文化在歷史上出現(xiàn)了眾多有修養(yǎng)的圣賢百家,貢獻了豐富的智慧。
如何把古典詩詞里蘊含的文化精華、古典學養(yǎng)和品格,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并且喜愛,這是她90歲高齡的一大重要心愿?!耙蝗瘟髂晁扑畺|”,葉嘉瑩在有生之年繼續(xù)講詩歌,把自己看到的好處,讓更多下一代知道?!叭绻衼砩疫€想學詩詞,教詩詞?!?/p>
(選摘自《鳳凰周刊》2015年第17期,略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