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惠,王寶紅
(西藏民族大學(xué) 文學(xué)院,陜西 咸陽 712082)
?
[陜西方言與民俗文化研究]
“大”讀作[thuo55]的語音現(xiàn)象探析
李惠,王寶紅
(西藏民族大學(xué) 文學(xué)院,陜西 咸陽 712082)
摘要:陜西省大荔方言中有一部分“大”音[thuo55],俗字寫作“奓”。文章對這類語音現(xiàn)象作了橫向與縱向的梳理,試圖找出其中的規(guī)律,探求其原因,并預(yù)測大荔方言中“大”音[thuo55]的發(fā)展趨勢。
關(guān)鍵詞:“大[thuo55]”;“奓”;歸納比較;現(xiàn)象成因;發(fā)展趨勢
大荔縣位于關(guān)中平原東部,占地面積1 766平方公里,人口73萬,是黃、洛、渭三河匯流之地。南界渭河與潼關(guān)、華陰、華縣為鄰,西繞洛河與蒲城、渭南市臨渭區(qū)毗連,北沿臺塬與澄城、合陽接壤,東瀕黃河與山西永濟相望,素有“三秦通衢”“三輔重鎮(zhèn)”之稱。[1]43優(yōu)越便利的地理位置使大荔方言在多地方言(山東、河南、山西等方言)和文化的碰撞下呈現(xiàn)出獨特的特點,“大”音[thuo55]便是其中之一。本文從三方面進行探討:一是這種語言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規(guī)律,二是這種語言現(xiàn)象的形成原因,三是大荔方言中“大”讀[thuo55]音的發(fā)展趨勢。
“大”是一個自由語素,既可以獨立運用,又可以和別的語素組合成詞,這些組合成的詞語,大荔縣當(dāng)?shù)睾芏嗳藭选按蟆闭f成“奓[thuo55]”。本文搜集整理了含“大”字的常用詞條302條,其中“大”通??勺x作[thuo55]的詞語有:
(1)“大”出現(xiàn)在復(fù)合詞詞頭
大伯大蔥大車大蟲大膽大多大風(fēng)
大哥 大褂 大鼓 大號①指型號。大河大紅 大話
大會大戶大姐大街大獎大將大口
大牢大浪大梁大路大面大媽大門
大名大男大批大票大片大氣大錢
大權(quán)大人大嫂大事大勢大壽大腕
大喜大戲大小大笑大寫大修大選
大刑大姓大雪大姨大印大獄大月
大用大灶大站大字大志
(2)“大”出現(xiàn)在復(fù)合詞詞尾
膽大粗大放大肥大高大加大夸大
寬大老大遠(yuǎn)大增大張大長大最大
(3)“大”出現(xiàn)在詞組的詞頭
大白菜大白話 大半天 大伯子 大暴雨
大不了大部分 大道理 大多數(shù) 大肚子
大飯店大個子 大管家 大閨女 大鍋飯
大蓋帽大黃魚 大合唱 大花臉 大后天
大家庭大家族 大教堂 大將軍 大客車
大塊頭大括號 大老婆 大老板 大老粗
大禮拜大禮堂 大拇指 大篷車 大企業(yè)
大人物大少爺 大嬸兒 大舌頭 大手筆
大師傅大事記 大手術(shù) 大頭兒 大碗茶
大媳婦大小子 大兄弟 大猩猩 大熊貓
大丫頭大約摸 大姨子 大丈夫 大字報
大脖子病 大魚吃小魚 女大不中留
兒大不由娘
“大”不讀作[thuo55]而讀[ta55]的有:
(1)“大”出現(xiàn)在復(fù)合詞詞頭
大班大便大兵大菜大腸大鈔大臣
大乘大大大地大殿大豆大都大度
大抵大方大糞大觀大概大漢大號①指樂器。
大海大寒大亨大全大家大吉大局
大節(jié)大襟大軍大楷大考大課大款
大力大荔大料大連大溜大陸大齡
大麻大米大漠大年大娘大拿大腦
大內(nèi)大炮大器大慶大秋大儒大賽
大廈大赦大師大使大肆大帥大暑
大堂大體大同大尉大校大王大煙
大鹽大言大雅大爺大油大仙大型
大雁 大洋 大衣 大意②指大概意思。大意③指不小心,失誤。大義 大院
大約大宗大洲大戰(zhàn)大致大眾大政
大旨大專大篆大宗大作
(2)“大”出現(xiàn)在復(fù)合詞詞尾
半大博大光大廣大浩大宏大巨大
抗大擴大莫大龐大強大人大偌大
盛大偉大雄大正大腫大重大壯大
自大
(3)“大”出現(xiàn)在詞組的詞頭
大包干 大本營大部頭 大不敬 大別山
大出血 大刀會大動脈 大哥大 大姑子
大伙兒 大后年大后方 大換班 大換血
大舅子 大老爺大路貨 大理石 大力士
大卵石 大麻風(fēng)大麻子 大馬趴 大腦殼
大年夜 大娘子 大排行 大氣層大前年
大前天 大前提 大掃除 大使館大頭菜
大頭針 大提琴 大團圓 大無畏大西洋
大小姐 大學(xué)生 大煙鬼 大洋洲大運河
大躍進 大雜院 大雜燴 大自然
從上面材料來看,“大”讀作[thuo55]的詞語有134個,占所收集詞語總量的44.3%,而“大”讀[ta55]音的詞語有168個,占所收集詞語總量的55.6%。通過這些詞語可以簡單歸納出大荔方言“大”讀[thuo55]與否的一般規(guī)律:
第一,含“大”字的詞語,如果是和基本詞匯搭配且這些詞匯是陜西方言所固有的,那么“大”讀作[thuo55]。這種情況組成的詞語占“大”讀[thuo55]音比例最大,達到88%。如:大伯、大蔥、大車、大河、大姐、大喜、大門、大媽、大口、大風(fēng)、大人、大小、大嫂、大事、大壽、大錢、大路、膽大、粗大、肥大、加大、寬大、老大、大白菜、大伯子、大暴雨、大兄弟、大閨女、大黃魚、大老粗、大老婆、大拇指、大舌頭、大少爺、大肚子。剩下的12%是少量來自普通話和其他方言而被大荔方言所接受和消化的詞匯,這些詞匯在大荔方言中已被大眾接受且自覺改變普通話讀音為[thuo55],如:大批、大腕、大選、大志、夸大、遠(yuǎn)大、大閨女、大合唱、大后天、大教堂、大客車、大塊頭、大禮拜、大禮堂、大事記、大猩猩、大姨子。除詞語外,俗語中讀[thuo55]音的也都是基本詞匯,如:脖子、女、兒、魚。
第二,“大”讀[ta55]音的詞語大都來自普通話或者書面用語,多為新興詞語、地名或?qū)S忻~,如:大便、大菜、大乘、大楷、大考、大課、大腦、大年、大雅、大篆、大儒、博大、光大、廣大、盛大、偉大、雄大、大洋洲、大氣層,這些詞語多用在書面語當(dāng)中;大亨、大齡、大款、大政、大哥大、大本營、大使館、大躍進、大自然、大提琴,這些詞都為新興詞語;大荔、大同,為專有地名。這些詞語在進入大荔方言之后,人們根據(jù)大的語言環(huán)境選擇了與普通話一致的讀音。由此推測,書面語和新興詞語以及專有地名在大荔方言中一定會讀作[ta55]而非[thuo55]音,如:大咖、大理、大連。
第三,“大”讀[thuo55]的情況多存在于五六十歲以上的人群中,他們大都是文化程度不高的農(nóng)民,長期生活在農(nóng)村,由于處在相對落后閉塞的環(huán)境中,他們對古語音完整保留的同時,對新出現(xiàn)的詞語只是籠統(tǒng)地全盤接收,不再經(jīng)過自身語音系統(tǒng)的消化而去改變。而將“大”讀[ta55]的主要群體則多是四十歲以下的年輕一代。他們大都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在城市化大潮中,一直或有過在外生活的經(jīng)歷,與外界的廣泛接觸使他們對方言的認(rèn)知逐漸模糊,加之普通話的普及,原本方言中讀[thuo55]的詞語,在他們口中也逐漸舍棄掉而向普通話讀音靠攏。
此外,對與大荔縣接壤的合陽縣調(diào)查時發(fā)現(xiàn):上面302個詞語,“大”讀[thuo55]音的僅有47個,約占所摘錄詞條的14%:
大車大蟲大豆大風(fēng)大哥大褂大鼓
大號大號大姐大街大獎大襟大梁
大路大門大錢大人大事大姓大雪
大雁大姨大衣大灶大站大半大膽
大腕大牙
大暴雨大肚子 大姑子 大家庭 大舅子
大塊頭大拇指 大師傅 大姨子 大不了
大人物大手筆 大舌頭
大魚吃小魚 大脖子病 女大不中留
兒大不由娘
可見,合陽方言也存在“大”讀[thuo55]音的現(xiàn)象,也更加能證明“東府地區(qū)沿黃河的宜川、韓城、合陽、大荔話等屬于汾河片”。[2]另外,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合陽方言與大荔方言“大”讀[thuo55]音發(fā)展趨勢一致,都呈現(xiàn)出詞語中所占比例逐漸降低,范圍逐漸縮小的趨勢。今天的蒲城方言中,“大”亦有此讀音,如“大爺、大婆①“大爺”是對爺爺大哥的稱呼,“大婆”是對其妻子的稱呼。、老大、大太太②非常大。、大姐”中的“大”,正讀作“[thuo55]”,只是數(shù)量極少,基本只剩前文所列幾個詞語。
現(xiàn)代漢語中,“大”聲母為不送氣音[t],韻母為開口呼[a],而在大荔方言中,聲母變?yōu)樗蜌庖鬧th],韻母變?yōu)楹峡诤鬧uo]。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呢?
聲母方面,“大”屬定母,為古全濁聲母字,今大荔方言中,古全濁聲母字逢塞音、塞擦音時多數(shù)都白讀為送氣清音,如“杜”“坐”“肚”“稻”“彈”“斷”“毒”“讀”“笛”“墊”等。這種現(xiàn)象在羅常培的《唐五代西北方音》中對《大乘中宗見解》的漢藏語對譯中也存在,其中古全濁聲母字大部分也變?yōu)樗蜌馇逡?,如“同tho?、檀than、獨thoɡ、毒thog”。[3]19
唐代李肇《唐國史補》卷下:“關(guān)中人呼稻為討,呼釜為付,皆訛謬所習(xí),亦曰坊中語也?!盵4]255“稻”屬定母皓韻,定母則屬端系濁音,“討”屬透母皓韻,透母則屬端系清音,“今關(guān)中‘稻’仍讀‘討’,[thao42],上聲,仍保留著唐宋時期的本地語音”。[5]56
可見,在唐代,西北方音古全濁聲母已經(jīng)變?yōu)樗蜌庖袅?,今大荔方言中“大”聲母讀為送氣清音正是對唐代西北方音的繼承。
韻母方面,“大”字屬果攝開口一等呼箇韻,中古時期,韻母擬音為[a]。③“a”和“”的區(qū)別只在于發(fā)音時舌頭的前后不同,不區(qū)別意義,所以本文除引用時為了符合原作用“”外,其余的一律用“a”。那么從什么時候起,韻母由[a]變?yōu)閇uo]呢?從羅常培擬測的唐五代西北方音韻系的演變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a]到[uo]的演變軌跡(見表1):[3]165
表1 韻母由[a]到[uo]的演變
唐代(618—907)正好處在[a]韻演變?yōu)閇o]韻的時期,“戈”“歌”二組韻同屬果攝,從上述發(fā)展演變可以看出二韻發(fā)展是一致的,“o的部位很高,容易轉(zhuǎn)化成一種發(fā)達的復(fù)合元音(即uo)”,[6]163所以“大”韻母由開口呼“箇”韻變?yōu)楹峡诤簟斑^”韻也是很容易理解的。
相同的變化現(xiàn)象見表2:
表2 韻母由[a]變[uo]的例字
《廣韻》中“箇”韻和“過”韻是同用的,即“箇”韻和“過”韻是可以相互通用押韻的,而“‘同用’的規(guī)定是從唐代就有了的”,[6]66說明那時用韻已經(jīng)不那么嚴(yán)格了。這種現(xiàn)象應(yīng)該最先在讀書人中間使用繼而擴大到普通老百姓中,唐朝的古文運動對這種現(xiàn)象應(yīng)該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造成了“大”音的文白異讀。大荔方言保留了唐時的白讀音。
南方吳語區(qū)的浙江天臺方言中也有相同的語言現(xiàn)象,“‘她’‘他’‘它’與‘拖’是同音字”,[7]34這也證明大荔方言中韻母開變合的現(xiàn)象在歷史上曾經(jīng)存在且被大眾所接受并保留至今。
“大”讀[thuo55]音現(xiàn)象在文獻中也是有據(jù)可查的?!犊滴踝值洹罚骸啊稄V韻》《集韻》《韻會》‘大,唐佐切,音馱。又《集韻》《韻會》《正韻》‘大,吐臥切,音拕。猛也,甚也?!盵8]248又《中華大字典》:“大,吐臥切,音唾,箇韻。猛也、甚也?!肚Y·童子不衣裘裳注》‘鄭康成為大溫也’。徐邈:‘大’音‘唾’。陸德明音‘泰’。正韻十四‘箇’收‘大’韻版曰:‘中原韻用此音,東南聲輕,讀如墮;西北聲重,讀如唾?!盵9]444所引例證中,“大”的讀音與大荔方言僅僅只是聲調(diào)的不同,關(guān)于聲調(diào)的變化,這里不作論述。
唐五代文獻中也有“措大(也寫作‘醋大’)”①措大:舊指貧寒失意的讀書人。的“大”讀音與[thuo55]相近的例證。唐代李匡乂《資暇集》卷下:“代稱士流為醋大,言其峭醋而冠四人之首;一說衣冠儼然,黎庶望之,有不可犯之色,犯必有驗,比于醋而更驗,故謂之焉。或云:往有士人,貧居新鄭之郊,以驢負(fù)醋,巡邑而賣,復(fù)落魄不調(diào)。邑人指其醋馱而號之?!盵10]134文中以“醋馱”作為“醋大”的諧音,表明“大”與“馱②唐佐切,果開一去箇定,另有徒河切,果開一平歌定,唐人既以“醋馱”作為“醋大”的諧音,“馱”的讀音應(yīng)是與“大”同韻調(diào)的去聲箇韻,唐佐切。”的讀音在唐代是相同或相近的,這也可以印證大荔方言“大”讀[thuo55]音正是對古白讀音的完整保留。
“大”讀[thuo55]在同屬吳方言的浙江溫州和麗水也是有據(jù)可查的?!啊W’音duò或tuó。方言‘大’‘馱’同音,如慶元縣大坑:原名馱坑,因馱字有兩音,可讀大(見《五音集韻》為徒蓋切音大)而簡稱大坑。(文成,1990)溫州‘馱’地名使用頻度很高,文成縣地名帶‘馱’的地名160多條……馱田:很早以前,該地林中有一塊平坦的草地,南田店嶺人遷此開創(chuàng)基業(yè),將土地開墾成一丘大田,方言稱‘大’為‘馱’,故名馱田?!W岙:該地三面環(huán)山,是一個較大的山岙,方言‘大’念‘馱’,故城馱岙。(文成,1985)……馱塘:位處高山,四周高,中間低,形似小盆地,俗稱大塘。‘大’,‘馱’方言同音,遂演變?yōu)轳W塘。(甌海,1989)……麗水市‘馱’地名也比較多。青田縣‘馱’音‘duò’,義亦為‘大’,如馱垟:因有一片大田垟(方言‘大’讀‘馱’),故得名馱垟(青田,1983)”[11]123-124
大荔方言中,“大”讀[thuo55]音,因字典上沒有相對應(yīng)的字,當(dāng)?shù)厝擞谩皧L”來代替,如“奓巷(Tuo Hang)”。這種做法并不是隨意的,在字典、古籍中可以找到“奓”有“大”意的證據(jù)?!稘h語大詞典》第二卷對“奓”的解釋有一個音“chǐ同‘侈’①大,過分。三國魏陳孔璋(琳)《為曹洪與魏文帝書》:‘前出破賊,情奓意奢,說事頗過其實?!谔谱羟校_一去箇定,另有徒河切,果開一平歌定,唐人既以“醋馱”作為“醋大”的諧音,“馱”的讀音應(yīng)是與“大”同韻調(diào)的去聲箇韻,唐佐切。超過。鮑照《蕪城賦》:‘故能奓秦法,佚周令,劃崇墉。圓修世以休命?!钌谱ⅲ骸堵曨悺吩唬簥L,侈字也。’”[12]1540
從上述解釋中可知,讀[chi214]音時,“奓”有“大,過分之意”,而且“奓”本身就是有“大”意的會意字,借用“奓”作為[thuo55]音的字是很自然也是很明智的選擇。無獨有偶,在浙江省天臺縣也有很多地方用“奓”字作為地名,與大荔縣的“奓巷(Tuo Hang)”相呼應(yīng),也為本文所述問題提供了有力證據(jù)?!皧L,天臺縣地名‘奓’,方言音[tuo35](度),義為‘大’。如奓坦:以村前古有開闊平坦的草坦而得名,‘大’俗稱‘奓’?!瓓L塆:地處山腰,因山彎交大而稱‘奓’,村由此得名。奓殿:以村中古有侯王大神廟殿而得名。奓丘田:舊系莊屋,以房屋建于一丘較大的田中而得名?!瓓L畈,村附近有一塊較大的田畈,故名。奓園:始祖自靈溪二房遷此守墓,見墓前大塊園地,土質(zhì)肥沃,遂定居于此,取名奓園。奓坑:蒼山倒溪右方支流,又名下坑、大坑。(天臺,1986)”[11]125
在大荔縣方言中“奓”發(fā)[thuo55],聲母是送氣音,而在天臺縣發(fā)[tuo35],聲母是不送氣音,這應(yīng)該是方言南移過程中受當(dāng)?shù)卣Z音影響的結(jié)果。
作為“自古帝王都”的陜西,其方言有很多是對古音的保留和繼承,“語言是文化的活化石。而地域文化的活化石則是方言”。[13]從上述章節(jié)中我們可以看到唐代的古音在大荔方言中被很好地保存下來并有南移的蹤跡,由此可以推測陜西方言在當(dāng)時的影響之大。但在現(xiàn)代化步伐加快的今天,能保留方言的主要群體慢慢老齡化,而對新事物接受能力較強的年輕一代又不斷涌向城市并在心理上更樂于接受能代表城市的語言——普通話,為了交流的便利加之普通話的大力推廣,大荔方言中“大”讀[thuo55]音的詞語正在不斷地減少,這些詞語中的“大”字趨向于普通話讀音[da51],由此可以推測,隨著老一代的不斷消失,“大”讀[thuo55]音的詞語范圍也會不斷縮小,這在前文所述的調(diào)查中也可以得到充分的證明。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陜西的地方性代表劇種秦腔在年輕人中受歡迎的程度遠(yuǎn)遠(yuǎn)不如老年人,能唱愛聽的大多是老年人,而年輕一代基本持排斥的態(tài)度,這也對方言的保留和傳承提出了嚴(yán)峻的挑戰(zhàn)。
參考文獻:
[1]張青山,周鳴岐.大荔縣志[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4.
[2]邢向東.陜西省的漢語方言[J].方言,2007(4):372-381.
[3]羅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61.
[4]趙振鐸.中國語言學(xué)史[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5]朱正義.關(guān)中方言古詞論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6]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2001.
[7]戴昭銘.天臺方言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6.
[8]陳廷敬,張玉書.康熙字典[M].北京:中華書局,2004.
[9]馮國超.中華大字典[M].北京:中華書局,1980.
[10]嚴(yán)杰,周勛初.唐五代筆記小說選譯[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
[11]劉美娟.浙江地名疑難字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12.
[12]羅竹風(fēng).漢語大詞典:第2卷[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9.
[13]高慧宜.現(xiàn)代昆明方言的主要特征及其發(fā)展趨勢[J].湖州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04(4):4-7.
中圖分類號:H172.2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914(2016)03-0052-05
收稿日期:2016-03-11
作者簡介:李惠(1983—),女,陜西大荔縣人,西藏民族大學(xué)文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方言及漢藏雙語。
The Phenomenon of Pronunciation of“da”Read as“[t?uo55]”
LI Hui,WANG Baohong
(School of Chinese Literature,Xizang Minzu University,Xianyang 712082,Shaanxi,China)
Abstract:A great part of pronunciations of“da”are written as“奓”informally in Dali dialect in Shaanxi Province.The article combs this sort of phonetic phenomena in a 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way with the purpose of finding the laws,exploring the reasons and forecasting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pronunciation of“da”in Dali dialect.
Key words:“da[thuo55]”;“奓”;inductive comparison of the words;cause of the phenomenon;development tr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