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的心理現(xiàn)象、精神功能和行為的科學,其內(nèi)容包羅萬象,小到今晚做夢的內(nèi)容,大到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都與心理學息息相關。這么有用的心理學,當然也應用到了犯罪推理之中~
大家熟悉的犯罪心理學便是一門研究“是什么導致人犯罪”的學科,從嫌疑人的犯罪心理和行為模式入手建立人物側寫,圈定罪犯的性別、年齡、職業(yè)特征、居住環(huán)境乃至成長經(jīng)歷,從而預測罪犯下一步行為,直至緝拿罪犯。
本期小最講堂,為大家揭開推理中的那些心理學小魔法,一眼看穿犯罪者的動機!
第一課常識解讀
第一課中,小最將重點為大家介紹幾種犯罪中常見的心理現(xiàn)象,請認真拿起紙筆,做好筆記,開始上課啦!
劇場型犯罪
開膛手杰克作為一名連環(huán)殺手,曾在倫敦東區(qū)的白教堂一帶,以殘忍手法連續(xù)殺害了至少五名妓女。最奇怪的是,犯案期間,他給新聞社寄去了一封用紅墨水寫成的信,信上蓋有自己的指紋,并署名“開膛手杰克”。之后,又寄給了白教堂警戒委員會的喬治·盧斯科一封題為“來自地獄”的信,信中附上半顆受害人的腎臟,完全不擔心警方會因此找上門來。
開膛手杰克之后,很多連環(huán)殺手紛紛愛上了給警方寄信炫耀的感覺,甚至怪盜基德在盜竊之前,也要裝神弄鬼地預言一番,再去進行盜竊,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劇場型犯罪”是指,犯罪者故意把事態(tài)擴大,使自己收到來自媒體、社會的聚焦,這樣可以滿足犯罪者的內(nèi)心被“認可”的需要。“劇場型犯罪”的犯人,通常都有“戲劇化人格違常”的特征。他們總是希望引人注目,是一群想讓自己看起來比一般人優(yōu)秀的人。如果他們在青春期后受到挫折,不得不面對平庸的自己,就有可能想到利用犯罪來表現(xiàn)自己,籍由邪惡的英雄角色展示自己的存在。“劇場型犯罪”也可以說是自我確認型犯罪的一種。
除開“開膛手杰克”與“十二宮殺手”以外,大部分的劇場犯罪者都以失敗告終。比如18歲的皮特·阿狄森,由于和朋友馬克一起肆意破壞一個兒童營地而被抓,他們搗破陶器,弄壞滅火器之后,竟把自己的名字寫在犯罪現(xiàn)場墻上:“皮特·阿狄森到此一游?!?/p>
警方根據(jù)墻上的名字迅速抓獲了皮特·阿狄森。
模仿效應
有個叫約翰的真(nao)愛(can)粉刺殺里根,只是為了吸引心目中的女神朱迪·福斯特,因為朱迪的一部電影《出租車》里有這樣的橋段。約翰將影片中男主視為偶像,片中男主角行刺總統(tǒng)候選人,約翰則將倒霉的行刺對象鎖定為里根,行刺前,同樣也學電影里男主給朱迪寫了封訣別信——朱迪·福斯特表示自己純屬躺槍。
模仿理論創(chuàng)始人塔爾德的“模仿法則”中有一條“自上至下法則”——低劣者模仿優(yōu)越者,下層人物模仿上層人物。犯罪上的“模仿效應”大抵來說是建立在反社會人格上的模仿犯罪。模仿只是一種形式,反社會人格才是根源。而持有反社會人格的犯罪行為,正是通過模仿偶像來讓自己獲得“成功”。
模仿犯的模仿對象簡直千奇百怪,就連科幻電影《黑客帝國》都會成為他們自我辯護的靈感來源,例如2000年至2003年之間,美國分別發(fā)生了三起兇殺案件,兇手在落網(wǎng)后都聲稱“自己被吸入母體之中”,自己的所作所為就像《黑客帝國》一樣,都只是一場噩夢而已,并非真正發(fā)生過的現(xiàn)實——兇手的想象力太豐富了,這明明是妄想癥吧?!
第二課?運用進階
如果說“犯罪心理學”是專門研究犯罪者行為和動機的學科,離我們灰常遙遠,那么,人類的心理癥狀則距離我們近得多了。人類的心理癥狀可能導致心理疾病,也可能會導致犯罪行為,第二階段進階學習,帶你深度分析各類癥狀,關愛大家的心理健康~
《擁擠的房間》
編?。?Todd Katzberg / 丹尼爾·凱斯 / Jason Smilovic
主演: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類型: 劇情 / 犯罪
上映時間:2018年
劇情簡介:小李將要拍攝的電影《擁擠的房間》改編自小說《24個比利》,取材于美國俄亥俄州強暴案嫌犯比利·米利根的真實案例。比利身上總共有24個人格,堪稱“史上最強的人格分裂者”。這些人格不僅在性格上,甚至連智商、年齡、國籍、語言、性別等方面也都不盡相同。這些不可思議的人格,到底是如何產(chǎn)生的呢?他到底是個欺騙公眾的騙子,還是只是個不幸的受害者?
心理聚焦:人格分裂
人格分裂是類型電影中常見的一種心理病癥,大家一定對它不陌生。至于人格分裂產(chǎn)生的原因,則眾說紛紜,并沒有完全被解答清楚。在榮格的人格面具理論中,榮格認為,人在不同的場合使用不同的面具,而且無時無刻不戴著面具。面具與面具之間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如果區(qū)別太大,失去了聯(lián)系,就會導致多重人格。
《熱天午后》
導演: 西德尼·呂美特
主演: 阿爾·帕西諾 / 約翰·凱澤爾 / 查爾斯·德恩 / 克里斯·薩蘭登
類型: 劇情 / 喜劇 / 犯罪
劇情簡介:《熱天午后》根據(jù)美國歷史上真實的銀行搶劫案改編而成,本該是10分鐘完成的銀行搶劫犯罪,卻變成了12小時的拉鋸戰(zhàn)。
桑尼(阿爾·帕西諾飾)可能是美國歷史上最倒霉的銀行搶劫犯了。一個盛夏的下午,桑尼與同伴闖入銀行,準備搶劫,結果銀行金庫內(nèi)剛好沒錢,倒霉的桑尼只好轉而劫持人質(zhì),與警方對峙提出要求。在對峙的過程中,桑尼對警察的質(zhì)問居然贏得了群眾的喝彩,人質(zhì)也逐漸倒戈,出現(xiàn)斯德哥爾摩癥候群癥狀,這場鬧劇究竟將以什么方式結束?
心理聚焦:斯德哥爾摩癥候群
“斯德哥爾摩癥候群”又稱為人質(zhì)情結,是指人質(zhì)對綁匪產(chǎn)生情感與依賴,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1973年8月23日,兩名有前科的罪犯意圖搶劫斯德哥爾摩最大的一家銀行失敗后,挾持了四名銀行職員。在搶匪劫持人質(zhì)達六天的時間里,這四名人質(zhì)逐漸抗拒政府努力營救他們的行動。據(jù)說,當中一名遭挾持的女性,后來與之前綁架她的一名綁匪,在他服刑期間與他訂婚。
斯德哥爾摩癥候群產(chǎn)生的根源,在于人性能承受的恐懼有一條脆弱的底線,容易屈服于暴虐。當我們認識到自己的力量,不輕易屈服于現(xiàn)實之后,就不會被斯德哥爾摩癥候群所困擾了。
《記憶碎片》
導演: 克里斯托弗·諾蘭
主演: 蓋·皮爾斯 / 凱瑞·安·莫斯 / 喬·潘托里亞諾
類型: 劇情 / 懸疑 / 驚悚 / 犯罪
劇情簡介:經(jīng)典懸疑片《記憶碎片》中的核心梗就是,男主角患上了“短期記憶喪失癥”,是一個每十幾分鐘就失憶一次的倒霉蛋。更倒霉的是,他還背負著要尋找殺死自己妻子兇手的重任,無奈之下,他只得憑借文身、紙條、寶麗來快照等零碎的小東西,保存記憶,收集線索,展開艱難的調(diào)查。
心理聚焦:記憶障礙
“失憶”是韓劇女主角常見的疾病之一,排名與白血病不分先后。
造成記憶障礙的原因有很多,從生理上來說,人腦在遭受外傷或有器質(zhì)性病變時,海馬體等部位的損傷會造成記憶障礙,從心理上來說,人在遇到創(chuàng)傷性事件之后,由于大腦皮層功能暫時受到抑制,也會導致“選擇性遺忘”。嚴格上講,《記憶碎片》中的失憶屬于生理失憶的范疇。
目前尚無有效的方法治療記憶障礙,趁著記憶完好的時候,快快多去看喜歡的人一眼吧╭(╯^╰)╮
《后窗》
導演: 阿爾弗雷德·希區(qū)柯克
主演: 詹姆斯·斯圖爾特 / 格蕾絲·凱利 / 溫戴爾·柯瑞 / 瑟爾瑪·瑞特 / 雷蒙德·布爾
類型: 懸疑 / 驚悚
劇情簡介:男主角杰弗瑞是一個攝影記者,一次意外受傷之后,他只能在家安心休養(yǎng),無聊之余,他喜歡通過窗戶,觀察對面一棟大樓里形形色色人們的生活。
其中有一戶家庭,丈夫是個商人,妻子則臥病在床,兩人常常吵架。有一天,商人在一個晚上出去了三回,次日早上整理一堆鋸和刀。而鄰居的小狗,也對樓下的花壇又刨又挖,不久后被人殘忍地擰斷脖子,隨著“偷窺”的繼續(xù),事情越來越離奇起來……
心理聚焦:偷窺心理
偷窺心理是一種廣泛存在的欲望—— 每個人都是旁觀者,每個人在偷窺別人的同時,也成為別人的獵物。偷窺心理首先產(chǎn)生于一種好奇心,人對于未知的東西,通常都有好奇心理,同時,偷窺會讓人產(chǎn)生一種暗中掌控全局的控制心理,能從中獲得滿足感,但如果沉迷其中,就會成為病態(tài)的“偷窺狂”,甚至還會像《后窗》中的男主角一樣,因為偷窺被卷入麻煩事中。
偷窺有麻煩,請勿嘗試。
《失控的陪審團》
導演: 加里·弗萊德
主演: 約翰·庫薩克 / 吉恩·哈克曼 / 達斯汀·霍夫曼 / 蕾切爾·薇茲
類型: 劇情 / 驚悚
劇情簡介:一名證券經(jīng)紀人在兒子生日那天因槍擊事件死在公司。兩年后,死者遺孀控告槍支制造商維克斯堡,索取巨額賠償,按照美國的司法制度規(guī)定,陪審團的裁決至關重要。于是原告與被告雙方,圍繞著陪審團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zhàn)。
心理聚焦:集體潛意識
一群人聚集在一起決策時,會無形中產(chǎn)生一種群體效應,在群體效應的作用下,人與人之間的心理極易相互傳染,形成一種“集體潛意識”。這時,群體中若塑造出一個強有力的“領導者”形象,便十分容易用簡潔的斷言和重復來影響其他人的判斷,左右群體決策的結果。
第三課?那些著名的心理實驗
斯坦福監(jiān)獄實驗
自愿擔任受試者、身心健康且情緒穩(wěn)定的大學生,被隨機分派為“守衛(wèi)”和“犯人”兩組,接著讓他們身處模擬的監(jiān)獄環(huán)境。實驗一開始,受試者便強烈地感受到角色規(guī)范的影響,他們都努力地去扮演被指定的角色。實驗第六天,情況演變得過度逼真,原本單純的大學生已轉變?yōu)闅埍┎蝗实氖匦l(wèi)或是情緒崩潰的犯人——一套制服、一個身份,就輕易讓一個人性情大變,為期兩周的實驗不得不宣告中止,但許多年來其研究結果一直為人們所關注,引起了廣泛的爭議。
德國電影《死亡實驗》便是改編于此真實案例。
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是1950年美國蘭德公司提出的博弈論模型。兩個共同犯罪的人被關入監(jiān)獄,不能互相溝通時,如果兩個人都不揭發(fā)對方,則由于證據(jù)不確定,每個人都坐牢一年;若一人揭發(fā),而另一人沉默,則揭發(fā)者因為立功而立即獲釋,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獄五年。由于無法信任對方,因此犯人都傾向于互相揭發(fā),而不是同守沉默。
日劇《欺詐游戲》中,便有“囚徒困境”的具體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