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翔
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處的涼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qū),追尋紅軍長征的足跡,我們走進涼山彝族自治州。1935年5月,中央紅軍進入這一地區(qū),在這里歷時9天,播下了革命火種。朱德第一次提出“紅軍萬里長征,所向勢如破竹”,劉伯承與小葉丹“歃血為盟,結(jié)為兄弟”。紅軍在大涼山創(chuàng)造了團結(jié)彝族同胞開創(chuàng)中國革命勝利的奇跡,“借道”彝民區(qū),渡過大渡河,北上川西北,最后實現(xiàn)了與紅四方面軍的會合。
走進西昌
到達西昌,我們直奔矗立于市中心廣場的彝海結(jié)盟紀念碑和塑像前,這是西昌城的標志性雕塑。碑體用涼山特有的紅沙巖,塑像中的劉伯承和小葉丹戎裝肅立,面帶微笑,正面碑座上有“彝海結(jié)盟紀念碑”7個大字,它們向后人默默訴說著那一段光輝的歷史……
1935年5月,紅軍渡過金沙江,暫時擺脫了蔣介石重兵的圍追堵截。但是,要實現(xiàn)與紅四方面軍會師,必須迅速渡過大渡河。西昌是國民黨軍在大渡河南岸的最后一個據(jù)點,當紅軍進至距西昌30華里的地方時,守城之敵為了防止紅軍利用民房掩護接近城墻,竟將城墻附近的西街和魚市街全部燒掉,以掃清射界。此舉使紅軍不得不放棄進攻西昌城,繼續(xù)兼程北進,取道冕寧通過彝民區(qū)。
位于金沙江和大渡河之間的大小涼山地區(qū)是彝民聚居區(qū),紅軍要從這里經(jīng)過,首先必須爭取彝族廣大同胞的信任與支持,才能減少不必要的沖突。為此,中央軍委任命劉伯承為先遣隊司令員,紅一軍團政治委員聶榮臻擔任先遣隊政委,率領先遣隊首先進入彝民區(qū)。先遣隊臨行前,毛澤東囑咐劉伯承、聶榮臻:紅軍來到大涼山是借路北上,不是去與彝族群眾打仗,一定要按照黨的民族政策辦事。先遣隊的任務是去宣傳黨的民族政策,用政策的感召力爭取說服他們,用和平的辦法借道彝民區(qū)。
為了宣傳黨的民族政策,紅軍進占冕寧縣城后,張貼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中國工農(nóng)紅軍布告》,莊嚴宣告:“中國工農(nóng)紅軍,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彝漢平民,都是兄弟骨肉??珊匏拇ㄜ婇y,壓迫彝人太毒;苛捐雜稅重重,又復妄加殺戮。紅軍萬里長征,所向勢如破竹;今已來到川西,尊重彝人風俗。軍紀十分嚴明,不動一絲一粟;糧食公平購買,價錢交付十足。凡我彝人群眾,切莫懷疑畏縮;趕快團結(jié)起來,共把軍閥驅(qū)逐。設立彝人政府,彝族管理彝族;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希望努力宣傳,將此廣播西蜀?!薄恫几妗返谝淮翁岢隽恕叭f里長征”一詞。從此,“萬里長征”一詞從冕寧傳遍涼山,傳遍全中國乃至全世界。
在冕寧,紅軍還釋放了被國民黨縣政府關(guān)押在監(jiān)獄里的彝族人質(zhì),并請他們喝酒、談心,宣傳《布告》精神,宣傳黨的民族平等團結(jié)政策,宣傳紅軍是各族人民的軍隊。為了不打擾彝族群眾,毛澤東同軍委縱隊的人員進入彝民區(qū)后,露宿在樹林之中。所有這一切,使彝族群眾深深感到紅軍是勞苦大眾的軍隊,是來幫助彝族人民翻身求解放的。
5月22日,劉伯承和沽基家族首領小葉丹在彝海邊“歃血盟誓,結(jié)為兄弟”,這就是光照千秋的“彝海結(jié)盟”。彝海,位于冕寧縣城以北40公里的羊坪山上,原名“魚海子”,彝語叫“烏勒蘇泊”,意即海子,四周青山環(huán)抱,林木蔥蘢。在結(jié)盟儀式結(jié)束后,劉伯承將自己隨身帶的左輪手槍和幾支步槍送給了小葉丹。小葉丹也將自己騎的黑騾子送給了劉伯承。
次日,紅軍先遣隊在小葉丹的陪同下向彝區(qū)進發(fā),沿途沒有受到阻攔,直達安順場,紅軍的后續(xù)部隊也沿著“彝海結(jié)盟”這條友誼之路通過了彝民區(qū),為搶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贏得了寶貴的時間。毛澤東通過彝民區(qū)時,有幾名婦女抱著大紅公雞敬獻給毛澤東,這是彝族待人最高的禮儀。走出彝民區(qū),毛澤東在大渡河畔見到劉伯承時高興地說:“諸葛亮七擒七縱才使孟獲心服,你怎么一下子就說服了小葉丹呢?”劉伯承回答:“主要是我們嚴格執(zhí)行了黨的民族政策?!?/p>
紅軍執(zhí)行正確的民族政策,不僅順利通過了彝民區(qū),而且還將許多彝民子弟聚集到了紅旗之下。在劉伯承與小葉丹結(jié)盟儀式后,劉伯承將一面書寫著“中國夷(彝)民紅軍沽雞(果基)支隊”的紅旗授予小葉丹。后來,小葉丹組建了紅軍彝民支隊,隊伍發(fā)展到1000余人,堅持斗爭5年多。1941年,小葉丹被反動政府以“通共”罪名殺害。在那艱苦的斗爭歲月里,小葉丹的家人把劉伯承贈送的紅旗當作民族團結(jié)的見證和民族解放的希望始終保存著。1950年5月,小葉丹的妻子鄭重地把這面紅旗親手獻給了政府,至今珍藏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成為黨的民族政策的歷史見證。
中央紅軍通過彝民區(qū)后,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夾金山,終于到達川西北,與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
離開西昌前,我們專門去了火把廣場。這里有一組氣勢恢宏的火炬陣,又名民族柱,56根高9米、直徑2米的火炬柱用涼山特有的紅砂巖石砌成,每到節(jié)日56根火炬同時點燃。漫步火炬陣,我深深感到,彝漢兩族人民建立起的深厚友誼和民族團結(jié)精神猶如這熊熊燃燒的火炬一樣在涼山這塊土地上薪火相傳,永不熄滅……
在川主寺紅軍長征紀念碑園
從西昌出發(fā),一路北上,經(jīng)雅安、成都到達川西北高原古城松潘,這里是扼控川甘邊的戰(zhàn)略要地,有“川西北門戶”之稱。紅軍長征期間,曾三過松潘草地,中共中央在長征途中召開過5次重要會議,其中沙窩會議和毛兒蓋會議都是在松潘境內(nèi)召開的。1935年6月底,紅軍發(fā)起松潘戰(zhàn)役,至7月底,整個戰(zhàn)役呈拉鋸狀態(tài),中革軍委遂決定停止松潘戰(zhàn)役。
在松潘川主寺鎮(zhèn),我們參觀了紅軍長征紀念碑園。
川主寺鎮(zhèn)是因鎮(zhèn)上的一座寺廟川主寺而得名,這里是通往著名旅游景區(qū)九寨溝和黃龍的必經(jīng)之地,南來北往的旅游大巴不斷從小鎮(zhèn)穿過,小鎮(zhèn)還因紅軍長征紀念碑園成為著名的紅色旅游地。長征期間,三路紅軍在四川滯留的時間長達20個月,足跡遍及73個縣、市的30余萬平方公里。紅軍的三個方面軍都路過松潘,而川主寺是長征路上的一個要沖,當年,毛澤東等中央領導過草地時就是從川主寺后山的尕里臺過去的。在川主寺以西幾十公里處曾舉行過著名的毛兒蓋會議。為此,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在這里修建紅軍長征紀念碑碑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