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志杰
摘 要:色彩教學是美術教育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本文試析色彩教學中的色彩錯覺與色彩視覺的生理效應以及相關心理效應的作用的關系,凸現(xiàn)條件色意義,提出了色彩作品欣賞、自然風景寫生、寫生觀察聯(lián)想等教學設計,以此探討色彩觀察能力培養(yǎng)的可能性與可行性,使學生的色彩綜合能力得以整體提升。
關鍵詞:職高 色彩教學 綜合能力
約翰·伊頓指出:“色彩就是生命,因為一個沒有色彩的世界,在我們看來就像死的一般?!鄙示哂惺闱樾?,能直接觸及心靈的深處——火熱的紅色、寧靜的藍色、光明的黃色、激情的橙色、青春的綠色、神秘的紫色、愛情的玫瑰色、純潔的白色……,無不影響著人類的精神世界。正如塞尚所說:“我們的空氣的溫柔撫觸著我們的精神的溫柔。色彩是那個場所,我們的頭腦和宇宙在那里會晤?!?/p>
一、從對視覺機制的認識到發(fā)現(xiàn)色彩
塞尚成為一代宗師,被奉為“現(xiàn)代繪畫之父”。他的成功不僅因為他科學地掌握了光色規(guī)律,同時還在于他是第一位具體研究視覺機制與視覺方式的畫家。不謀而合,庫克在《西洋名畫家繪畫技法》一書中指出:“色彩是觀畫者視覺中的問題?!彼崾疚覀儯式虒W中僅僅關注色彩造型的技巧是不夠的,同時還要研究人們感悟色彩的視覺機制。
在絢麗的世界面前,人的眼睛如同一架具有自動調節(jié)的照相機,其靈活的調節(jié)性使人能在各種可視感覺變化的環(huán)境中保持視覺的適應力,依靠已往的視覺把握事物的穩(wěn)定性,例如一塊在陽光照射下的煤塊也許比燭光照射下的白紙要亮,但在人們的視覺中仍然覺得煤是黑色,紙是白色的,這就是叫做視覺的恒常性,由于視覺的恒常性的作用,許多初學色彩者所畫出的顏色,常常不是他們真正看見的,而是過去印象中的色彩,因為在人們色彩感知中也往往飽含著已往記憶的沉淀。
法國著名哲學家伯格森(1859—1941)認為“人們總以為耳朵能聽到一切聲音,眼睛能看到一切現(xiàn)象,用心反省我們之所見、所聞、所感、都不過是為某種實用性的行為?!庇捎趯嵱眯缘尿屖辜扒逦鷧^(qū)別不同事物的需要,普通人對事物的理解總是憑固有色去固定對該事物的認識。
視覺適應的另一種表現(xiàn)是,當人們接受一種新的視覺信息,例如走近色彩閃爍的舞臺時,頓覺五彩繽紛,令人為之振奮,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感覺逐漸“適應”了,新鮮感逐漸趨淡。從色彩寫生中我們也不難發(fā)現(xiàn)類似的經歷,當學生畫剛擺一組靜物時,表現(xiàn)得很興奮,起稿,用筆大膽,用色飽滿、肯定,色彩感覺很好,隨后深入刻畫中漸漸拘束起來,下筆猶豫起來,涂涂改改。甚至畫面改灰了,臟了是常有的事,破壞了原來非常響亮的色彩效果。因此防止因視覺適應導致色彩感覺減退、遲鈍,在寫生練習中強調保留色彩的“第一感覺”,是許多色彩教師認同的。
在畫家的眼中,色彩卻呈現(xiàn)另一番景象,那被人人看見過然而極力排除掉的因光源色的影響使固有色發(fā)生變化的色彩現(xiàn)象,恰恰是畫家所要追求的,所要表現(xiàn)的真實的色彩感受??梢哉f:普通人憑理性看色彩,而畫家從感性看色彩。畫家在面對自然寫生作畫時總是把光線的顏色(光源色),物象周圍的顏色(稱為“環(huán)境色”)與物象本身的固有色一起加以考慮,這個依光源而變化的色彩被稱為“條件色”。條件色正是愛好畫畫的必須了解和掌握的繪畫色彩的基礎。
在色彩知識課中,我們會談到了色彩的對比,會具體談到色相對比、補色對比、明度對比、純度對比。且舉例說:一灰色紙片,置于黑色底上顯得亮,而置于白色底上則顯得默淡;又如視錯覺現(xiàn)象,當眼睛長時間盯視紅色,再轉眼看白色時,眼睛會感到白色含綠味(是前一色的補色)。這是生理上互補色平衡錯覺現(xiàn)象……。上述現(xiàn)象均說明色彩不是孤立的。由于眼睛的生理機制的作用,在人們的視覺中,客觀事物的色彩并非象鏡子反射光線一樣被原封不動地反映出來。當你以為達到了“準確”的判斷時,往往其中已包含了錯覺的因素。這就是在色彩寫生中好些同學在調色盤調出了“準確”的顏色,當擺到畫面中相應的位置上時,卻發(fā)覺剛才調“準”的顏色卻變得相去甚遠。何故?因為調顏色的背景變了。在色彩寫生中,讓學生了解色彩關系應建立在畫面色彩的相對應的關系。另外畫面色彩屬于不發(fā)光的顏色,與光色的明度、彩度差距很大,企圖追求寫生對象絕對真實表現(xiàn)沒有必要,也不可能。
所謂色彩的心理效應是因為人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依靠光色獲取了大量信息。如“桃紅柳綠”、“唇紅齒白”、“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等,這一切無不通過色彩的記憶在人的記憶深處留下烙印,所以當人們看到某種顏色或色組時,便不自由主地聯(lián)想到生活中,所經歷過與此相關的感覺,從而引起心理的共鳴。例如,看到紅色便聯(lián)想熊熊火焰,節(jié)日里紅燈籠、紅對聯(lián),內心便洋溢起溫暖、喜悅、熱鬧的心理感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一書中對山川四季色彩變化所引起的色彩感受這樣寫道:“其山水之云氣四時不同。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
色彩感覺因人而異,即使同一種色彩在寫生練習中,常常因個人修養(yǎng)、學識、經歷、愛好不同會有不同的感受。在繪畫色彩領域中有突出地位的畫家梵高,他所表現(xiàn)的色彩是從自然物象中抽取色彩來表現(xiàn)自己的情感。梵高的大多數(shù)作品都以黃色為主色調,黃色的熱情奔放與梵高那近似瘋狂的個性形成共鳴。畢加索從一九0一至一九0二年的“藍色時期”這一時期的作品都采用藍色調,這種色調貼切地表達了畢加索反映巴黎社會下層生活的悲哀。畢加索在一九0五年至一九0六年的玫瑰時期,作品以玫瑰紅表現(xiàn)流浪江湖藝人生活,在他的作品色彩上,大量采用單純的玫瑰紅,就是畢加索這一時期的心靈感受。因此色彩表現(xiàn)是藝術家用于充分反映自己的個人情感。
二、從“授之以魚”到“授之以漁”
讓學生理解色彩,懂得視覺機制的性能,只是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色彩,作為教師應該既要“授之以魚”讓學生發(fā)現(xiàn)色彩,提高觀察理解能力,更重要的還應“授之以漁”提高學生的表現(xiàn)能力。由于諸多原因,當前我國學校教育對藝術教育的忽視,尤其是初中階段的美術教育依然處于可有可無的尷尬境遇,致使大部分初中畢業(yè)生對美術知識的匱乏與相應美術能力素質的薄弱。而中職學校教育對象全部來自這類學生中文化基礎又較弱的群體,他們對色彩及形體的觀察力的貧乏可想而知。上述學生在初學色彩時無法觀察到色彩某些特征,而對老師則能覺察到色彩的豐富性產生疑問便不足為怪了。不良的現(xiàn)狀,給色彩教學帶來了諸多困難。
筆者在多年的職高美術教學中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色彩觀察力首先要培養(yǎng)對“易被忽視的色彩”的發(fā)現(xiàn)能力。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呢?筆者認為:
1、欣賞名作認知色彩
初學色彩畫時,一種為廣大教師普遍認同的方法是讓初學者臨摹一些優(yōu)秀的色彩習作,實踐證明,通過一段時間讓學生觀察臨摹、同時給予分析講解,再讓學生進行靜物色彩寫生,發(fā)覺其對色彩關系的表現(xiàn),比起直接進行寫生練習就顯得容易得多。通過上述有序的學習,非常抽象的光源色、固有色與環(huán)境色特征及形成關系,此時能輕而易舉地被學生所接受和理解。因為臨摹作品時直觀觀察與再現(xiàn)正是深切感受與內化理解的過程。印象派畫家馬奈畫的倫敦風景中的紫色調子曾被英國人指責為“不真實”,而這些英國人走出展覽大廳時,似乎第一次發(fā)現(xiàn)倫敦的霧確實彌漫著紫色的調子。這說明,提高色彩感受力從欣賞名畫入手不失為一種好辦法。
《美術課程標準》的課程理念明確指出,“要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學習美術”。當你欣賞一幅名作時,首先是畫面的色彩沖激你的視覺,好看!有哪些顏色?怎么畫的?誰畫的?哪個國家的?于是時間、背景、文化情景等相關問題驅使你去思考,去探究。再通過看、聽、評、議及師生的互動,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還可以促使學生融入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同時,色彩感受和審美能力也不自覺地提升了。
2、外師造化感悟色彩
唐代畫家張璪提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大自然猶如奇葩,藍天白天,碧海青山,綠樹黃沙,紫霞紅日,寶石翡翠都反映著光色的變化。這對于長期習慣于室內靜物色彩觀察寫生學生來說,大自然色彩是令人眼前一亮,為之興奮和陶醉的。此時此刻,我們對學生談色調的統(tǒng)一,諸如原野的綠調,水天一色的藍調……;談色彩的冷暖,談固有色、條件色、光源色的關系,讓學生觀察陽光下樹木斑斑駁駁的綠蔭,遠近的山色變化……;色彩的對比,如紅花綠葉,紫霞紅日等,同時談到宋朝郭熙觀山景,四時不同,“春山艷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故,冬山慘淡而如笑”,以及莫奈從朝、夕、晦、明觀看教堂色彩變化,創(chuàng)作了五十余幅油畫,再談到十九世紀印象革命就是從外光下的風景色彩的觀察,就好比是一場“知時節(jié)的春雨”,起到一種“潤物無聲”的作用等等。因此,要提高學生的色彩感覺能力,就要讓學生到大自然中去觀察光色變化,通過風景寫生,去理解大自然光色的變化規(guī)律,從中感悟藝術作品中色彩奧妙,來豐富自己的色彩語言。
3、聯(lián)想觀察創(chuàng)新色彩
藝術需要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需要擴散思維、浮想聯(lián)翩,我們可以即想到現(xiàn)代時尚潮流,想到傳統(tǒng)的原始古樸,想到大師作品的出神入化,想到民間工藝的巧奪天工,想到抽象派構圖的虛幻,也想到野獸派筆觸的奔放,因此色彩教學設計中要突出聯(lián)想因素,并加以引導尤顯重要。如課題設計,教學場景設計,寫生靜物配置等。在一塊綠色襯布上散落幾枚花、果,題為《綠野》,即可收發(fā)觀者對草田園風光的回憶,草藍印布與笛子的組合會在觀者眼前展開一幅民族風情畫,禮炮與紅布包的組合讓人聯(lián)想春節(jié)熱鬧的場景等等。另外,還可以讓學生做色彩構圖作業(yè)練習,提高對色彩審美的記憶聯(lián)想,如要求學生按照“春夏秋冬”畫4幅作業(yè),也可將其并列畫在一幅畫中?!按骸绷钊寺?lián)想到嫩綠的新芽,迎春花,桃花,故色調基色應為黃綠,輔以檸檬黃,桃紅構成春的色彩。“夏”令人聯(lián)想到綠樹成蔭、天氣酷熱,故色調基色應為綠色,輔以桔黃(陽光酷熱),大紅(紅色花朵)構成夏的色彩?!扒铩绷钊寺?lián)想到收獲的季節(jié),五谷豐登,果實累累,沉著渾厚,色調基色應為棕色,輔以桔紅、棗紅、栗色、谷黃以及鈷藍色?!岸绷钊寺?lián)想到灰蒙蒙的天空,白雪皚皚、寒氣逼人,色彩基色應為銀灰色,輔以白色、黑色、棕色(樹干),點綴以黃色、紅色(梅花之色)構成冬的色調。春的色彩應是明快的,夏的色調應是中等明度,秋的色調應略沉重其純度宜略濃烈,冬的色調宜灰宜明宜冷。春夏秋冬實際上反映著不同的情調,可與人的情感情緒相對應,用以表達不同心情。從某種程度上說,此教學設計可以促進學生將客觀實際觀察感受升為主體內心的審美情感。
三、結束語
“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讓學生理解色彩規(guī)律,了解視覺機制,有助于學生增強自信心,及全面整體地把握畫面的色彩關系。然而,色彩教學僅僅“授之以魚”,還是無法讓學生充分勝任優(yōu)秀作品的完成。石濤曾說:“有法必有化”。一切優(yōu)秀的作品都是具有鮮明的個性,而個性的表現(xiàn)與探索往往體現(xiàn)在對已有規(guī)律的突破和偏離,教學也是如此,它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教師在教學中也要突破常規(guī),不斷地否定自己,創(chuàng)造出有思想,有主題、有美感的教學設計,不斷提高學生觀察感受能力,使色彩教學從“授之以魚”轉為“授之以漁”。
參考文獻:
[1]陸琦著《從色彩走向設計》中國美術出版社
[2]賀建國《造型藝術技法理論——色彩》高等教育出版社
[3]孔新苗《色彩形式語言》山東美術出版社
(浙江省平陽縣教師發(fā)展中心 浙江溫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