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展?jié)?邱志琦+戴偉良+聶璐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免疫學檢驗分析前采血標本質量控制的問題與解決對策。方法 選取來采血進行免疫學檢驗的 9200份質量控制前采血標本, 對其質量不合格的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并對質量控制的前后標本不合格率進行對比。結果 實施質量控制前血液標本總數(shù)為 9200份, 不合格 234份, 不合格率為 2.54%;實施質量控制后血液標本總數(shù)為 9400份, 不合格 117份, 不合格率為 1.24%;實施質量控制前后不合格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結論 實施質量控制能夠有效的提高血液標本合格率, 為免疫學的檢驗分析提供保障, 避免因檢驗結果的誤差, 減少了醫(yī)療糾紛等。
【關鍵詞】 免疫學檢驗;采血標本質量控制;問題;對策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8.188
目前, 臨床實驗室檢驗取得了極高的發(fā)展, 已被普遍的開展到室內、室間質量的控制程度。在對分析檢驗標本的過程中, 一般分為分析前、分析中及分析后三個階段, 在以往的研究中常常會忽略分析質量控制的問題, 造成對免疫分析結果產生誤差。分析前質量控制關系到醫(yī)院中的大部分科室采集以及管理手段、標本輸送、檢驗人員等多個領域, 在此類的環(huán)節(jié)當中很容易造成免疫學檢驗在分析歸納總結的過程中出現(xiàn)不準確的現(xiàn)象, 并且會影響醫(yī)生在診治過程中的判斷, 甚至嚴重時會造成誤診的現(xiàn)象發(fā)生。本文對質量控制前采血標本質量不合格的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對采血標本質量控制的問題以及解決的對策進行探討?,F(xiàn)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 1 材料 選取2013年 1月~2015年 1月來本院采血進行免疫學檢驗分析標本, 質量控制前采血標本為 9200份, 在實施質量控制后采血標本為9400份。
1. 2 質量控制問題 在血液標本中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包括溶血、標本受到污染、標本量過多或過少、重復采血、標本凝固以及用錯標本容器等。
1. 3 質量控制的對策
1. 3. 1 常態(tài)化培訓 對護理人員的專業(yè)素質進行重點培訓, 要求護理人員對血標本的采集時間、部位、標本的保存、采血時患者體位、運送以及處理等各環(huán)節(jié)的相關知識進行掌握, 另外加強對意外時間應急采血的能力, 能夠做到正確評估, 冷靜對標本量、采集不足等應急事件進行處理。
1. 3. 2 強化管理方法 認真執(zhí)行護理工作制度以及貫徹落實對各項的護理操作規(guī)程, 對采血標本流程中相關的崗位制度進行制定。要做到由專人輸送血液標本, 同時要求免疫檢驗室做好相關的交接登記等有關工作, 如果當大型團隊來本院體檢或者醫(yī)院人流量達到高峰時, 應及時借調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護理人員來協(xié)助免疫檢驗室的有關工作, 當對各種應急情況下進行血液標本采集時, 應保證有關物資具備齊全, 完成血液標本相關的儲存工作等。
1. 3. 3 防止溶血 在采集血液標本時應防止不準確進針以及采血定位導致溶血現(xiàn)象的發(fā)生, 防止在消毒穿刺部位碘伏尚未干時就開始采血;防止過長時間的止血帶壓扎使凝血系統(tǒng)得到激活, 從而導致了溶血現(xiàn)象的發(fā)生等;防止在對血液標本的輸送環(huán)節(jié)中劇烈震蕩等現(xiàn)象的發(fā)生。
1. 3. 4 防止抗凝操作失誤的發(fā)生 對需要抗凝的部分標本應完全充分的將血液以及抗凝劑進行混勻, 應在采集血液標本完成之后迅速的將試管 (采集管)上下的輕輕顛倒 6次左右, 并且正確掌握抗凝比例, 避免在使用抗凝劑的過程中出現(xiàn)過多或過少的情況。
1. 3. 5 采血體位、溫度及時間的選取 檢驗激素在 24 h中分泌量并不完全相同, 比如血清皮質醇的含量最高值發(fā)生在上午, 到下午會呈現(xiàn)慢慢回落的趨勢, 最低值出現(xiàn)在夜間和清晨;生長激素在清晨分泌最低;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在清晨則分泌最高;對女性激素進行檢測時, 應注意在采血時觀察患者的月經周期變化等情況。因此采集血液標本時, 應盡可能的避免時間因素的干預, 通常采集血液標本時應在晨起空腹時進行, 如果需要在某一特定時間進行血液標本采集應標注在原始樣品采集手冊中, 并且應盡量避免患者入院院即抽的做法。對部分檢驗指標采血體位的不同其結果也會有不同程度的區(qū)別, 尤其是在對部分心血管系統(tǒng)進行檢驗時, 應嚴格要求體位擺放等, 所以在采集標本時, 應盡可能維持正確的體位進行采血等。在免疫學檢驗分析中通常會有部分實驗對溫度較為敏感, 比如維生素B12、同型半胱氨酸及葉酸等應在采血后冰凍送檢。
1. 4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實施質量控制前后采血標本的不合格率等。
1. 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 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率 (%)表示, 采用 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實施質量控制前血液標本總數(shù)為 9200份, 不合格 234份, 不合格率為2.54%;實施質量控制后血液標本總數(shù)為 9400份, 不合格 117份, 不合格率為 1.24%;實施質量控制前后不合格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3 討論
近幾年, 我國已制定了《醫(y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管理辦法》, 并將標本檢測的過程分為分析前期、分析中期以及分析后期質量管理等[1]。本院實驗室要求每位醫(yī)生要完整、仔細的對檢驗申請單進行填寫, 詳細說明填寫的意義。特別是部分患者中可能存在影響實驗室檢查及結果的用藥史以及特殊的病理變化等。建立起嚴格的標本送檢及接受制度, 在樣本送達實驗室的過程中進行嚴密的監(jiān)督等。本院檢驗人員應和檢驗對象進行合作, 達到對免疫學檢測前樣本質量的有效控制等, 并要加強全面質量保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保證結果準確的基礎[2-4]。分析前質量控制是確保結果準確的前提以及強化全面質量保證的必要階段。在標本送檢中是免疫學檢測分析前質量控制的一個最易被忽視的階段, 需要與科室間共同的努力和參與, 確保標本的高質量以及檢驗結果的高質量[5-7]。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實施質量控制前血液標本總數(shù)為 9200份, 不合格 234份, 不合格率為 2.54%;實施質量控制后血液標本總數(shù)為 9400份, 不合格 117份, 不合格率為 1.24%;實施質量控制前后不合格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綜上所述, 實施質量控制能夠有效的提高血液標本合格率, 為免疫學的檢驗分析提供保障, 避免對檢驗結果造成誤差, 對減少醫(yī)療糾紛起到了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林愛珍, 林超萍, 陳朝軒, 等 . 免疫學檢驗分析前采血標本質量控制的問題與對策 . 當代醫(yī)學, 2009, 15(21):97-98.
[2] 康栗 . 免疫學檢驗分析前采血標本質量控制的問題與對策 . 中國中醫(yī)藥咨訊, 2010, 2(32):188, 175.
[3] 劉博, 楊柳 . 免疫學檢驗前采血標本質量控制的問題與對策分析 . 中國保健營養(yǎng) (上旬刊), 2013, 23(9):5409.
[4] 羅虹霞 . 免疫學檢驗分析前采血標本質量控制常見問題與對策研究 . 大家健康 (下旬版), 2015, 9(10):77-78.
[5] 王貴皓. 免疫學檢驗分析前采血標本質量控制的問題與對策. 現(xiàn)代養(yǎng)生b, 2014(8):61.
[6] 楊姣. 免疫學檢驗分析前采血標本質量控制的問題與應對策略. 基層醫(yī)學論壇, 2014(2):222-223.
[7] 王世賢. 免疫學檢驗分析前采血標本質量的影響因素與質量控制策略. 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 2015(24):189-191.
[收稿日期:2016-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