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近土地,他們變成動物或神靈
怪異的動物頭套、五顏六色的羽毛、廢棄的貝殼、夸張的珠寶和彩繩……照片中的人物都偽裝在層層疊疊的裝飾之下,造型各異,充滿了獵奇和荒誕。事實上,這些充滿了想象力的造型并不是什么前衛(wèi)藝術(shù),而是攝影師菲莉斯·葛蘭博(Phyllis Galembo)女士這幾年一直拍攝的主題—“偽裝人”。
美國的藝術(shù)家以及人類學家葛蘭博,從1980年代開始,在中非、西非、加勒比地區(qū)等拍攝土著文化,記錄當?shù)氐纳铒L貌、傳統(tǒng)儀式及宗教禮儀風俗。近幾年來,她更是深入到中南美洲的偏遠村莊和非洲的部落,拍攝了大量戴著面具、穿著“特殊服裝”的當?shù)鼐用?。他們大多?shù)是部落舞者,也有獵人團體和本地巫師,還有國王、首領(lǐng)等。
在她眼里,面具除了代表某些宗教的圖騰,更表現(xiàn)了當?shù)鼐用裨嫉膭?chuàng)造力。比如在塞拉利昂的首都弗里敦,在節(jié)日期間的游行活動中,游行者會把自己裝扮成牛頭人的樣子。葛蘭博曾說,非洲就是一塊有著無限想象力和豐富文化的土地。而十幾年來她一直把鏡頭對準這里的人們,因為“他們色彩斑斕的穿著、直面苦難的尊嚴和勇氣”。
當?shù)厝似毡檎J為面具具有神力。戴著面具時,他們能夠更加順利地和祖先們進行對話。制作面具的材料也都很“普通”,雜草、廢棄布料、動物的皮毛等,最初的創(chuàng)造力就體現(xiàn)在“就地取材”和“廢物利用”中。在狂歡節(jié)或其他特別的場合,他們在面具和奇裝異服的“偽裝”下表露出各色意象,他們扮演的不再是人類本身—貼近土地,他們變成動物,或者是神靈。
評論家說,在葛蘭博的鏡頭下,“人們看到了人類與世界那種彼此連接,又相互隔離的矛盾關(guān)系”。人類很早就明白身外之物的重要性,而戴上面具、換上異裝,人類就變成了另外一個值得恐懼、值得尊重、需要重視的樣子?!皞窝b”過后的他們通常帶著一種超脫于自然的詭異和荒謬,但葛蘭博忠于寫實,作品很少后期處理。這種直接的表達方式即便有時會令人不適,但她就是要“讓觀者直視這種活的‘雕塑。”
葛蘭博的作品被眾多公共和私人藝術(shù)機構(gòu)收藏,包括現(xiàn)代藝術(shù)館(MOMA)、休斯頓美術(shù)館、費城藝術(shù)博物館、寶麗來公司等。而她相機中 “偽裝人”身上的條紋和色彩更給時尚圈注入了新鮮的元素—她的攝影系列作品《面具與偽裝(Maske)》,被著名設(shè)計師莎拉·伯頓(Sarah Burton)和其團隊看中,成為其品牌McQ Alexander McQueen 2016 秋冬男裝的靈感之一。 (文|楊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