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茹++祁勇
【摘 要】朱塞佩·托納托雷的影片風格一貫浪漫唯美、情調(diào)溫馨,在其“成長三部曲”《海上鋼琴師》《天堂電影院》《西西里的美麗傳說》中都有所體現(xiàn)。本文以個體成長部分作為研究點,從成長情感的系列展現(xiàn)、成長元素的隱性表達和回家結(jié)尾收官設置這三個角度,剖析影片中蘊涵的獨有的成長意味。
【關鍵詞】主題;成長符號;回家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7-0118-02
朱塞佩·托納托雷是深受意大利新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風格影響的導演之一,其影片風格大多細膩溫和,注重表達自己的人文關懷。在其“成長三部曲”中,導演均以展現(xiàn)主人公的成長歷程作為出發(fā)點,將其放置在一個特定的生存背景下,描繪生存百態(tài),以此體現(xiàn)人文情節(jié)。以下將從三個角度進行具體闡釋:
一、成長情感的系列展現(xiàn)
美國學者威利斯和艾利恩佐認為,一個好的主題應該具備三個要素:第一,主題所表述的生活觀點應該是重要的;第二,所要表述的觀點應對盡量多的人具有意義;第三,所涉及的應是一個人類永遠無法擺脫的永恒的主題。①而這個主題構(gòu)成了榮格所說的神話研究中的母題,母題在神話的原型中是那些在各民族、各國家與地域的綿長歷史里無論如何時何地都普遍存在著的精神現(xiàn)象,是積淀在人類各民族的集體無意識中的精神原型。②托納托雷的成長三部曲中,每一部都以一個人類永遠無法擺脫的永恒情感母題作為切入點,這些母題貫穿于人類發(fā)展過程的始終,無不存在于人類的精神意象中,人們依據(jù)這些情感母題(即親情、愛情和友情)產(chǎn)生關系并相互維系。
(一)與船同生死,追憶養(yǎng)父丹尼——親情
《海上鋼琴師》是托納托雷將親情這一主題運用得最為巧妙的一部影片。影片時長120分鐘,描寫主人公1900與父親丹尼的親情部分只占了30分鐘,但也正是這有關親情的內(nèi)容,奠定了整部影片溫暖、柔情的基調(diào)。
導演將主人公的身份設置為一個被親生父母遺棄在船上的孤兒,被燒爐工丹尼無意間發(fā)現(xiàn),丹尼不顧工友的嘲笑諷刺而執(zhí)意收養(yǎng)他。裝嬰兒的紙盒上寫著英文字母TD,實際上只是一種飲料的名稱,卻被丹尼理解為“thanks danny”的意思,他認為這個嬰兒是特意留給他養(yǎng)的。導演用巧合與理解錯位構(gòu)建起故事情節(jié),巧合之外的理解偏差使丹尼增加了“父親”這一角色特征,也彌補了主人公缺失的父愛。丹尼給他取名字時加了后綴1900,這個時間是新世紀的第一年,是二人父子關系的開端時間,也是丹尼擁有新身份的第一年,丹尼賦予了這個名字多重意義,更重要的是他賦予這個小生命一次重生的機會。影片隨后用簡單的鏡頭語言展現(xiàn)父子二人的日常相處,丹尼哄他睡覺、教他讀書,這些細微細節(jié)都在刻畫著主人公1900與父親丹尼隨時間建立起來的父子親情,平凡卻不平庸。
然而丹尼卻在“1900”8歲的時候意外死亡,這是故事開篇出現(xiàn)的第二個拐點,影片展現(xiàn)親情主題的部分也就到此為止。影片中導演對丹尼尸體的處理方式是將之沉入大海,這時又運用巧合搭建故事轉(zhuǎn)場。丹尼尸體將被拋入大海,在大家傾斜甲板時,音樂響起。
音樂與丹尼尸體被拋入大海同時出現(xiàn),毫無疑問是導演預先為之后所發(fā)生的事情埋下的伏筆。8歲之前,丹尼是1900生命中最重要的情感寄托體,但8歲之后,這個寄托體消失,他人生中開始出現(xiàn)另一個具有無可比擬作用的存在物——鋼琴(音樂)。音樂的出現(xiàn),填充了1900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象的空白,接替丹尼成為他的情感回歸處;丹尼使生命發(fā)芽,音樂則陪伴這個生命長大。影片結(jié)尾處,1900選擇與船共沉,與其說是對音樂的追求讓其不舍得離開船,不如說是在呼應影片開頭丹尼的死,因為被他叫做父親的人也是在這艘船上喪生的。親情的主題雖在本片中表達得很隱晦,但是經(jīng)過仔細推敲,就會發(fā)現(xiàn)它的偉大與奇妙之處。
(二)真正的愛不是占有,是保護——愛情
關于《西西里的美麗傳說》一片的主題,盡管評論界觀點不一,但本文仍將其歸結(jié)為是對愛情這一古老主題的展望,片中象征著美之化身的瑪蓮娜勾起了小男孩愛的欲望,并通過小男孩的視角將愛情上升到另外一個高度——愛不是占有,是發(fā)自內(nèi)心地去保護。
導演將這部影片涉及的人物分為四類:男人、女人、瑪蓮娜和小男孩。以女神瑪蓮娜為中心,男人垂涎她的美貌,女人對她心懷嫉妒,只有小男孩出于真心想保護她。聽到女人們談論瑪蓮娜的是非時,他用惡作劇懲罰她們;面對那些流言蜚語而無能為力時,他將教堂里的一座神佛雕像作為自己的動力和精神支撐,希望借助神的力量來保護自己的女神。導演安排這個段落的特殊用意在于:崇尚神靈的意大利,定會將神作為最高的意志進行膜拜,小男孩在神佛雕像面前表現(xiàn)出的虔誠,也反襯出他對瑪蓮娜的情感在嚴肅的的宗教面前變得純粹、堅定、義無反顧。
影片的最后,小男孩身旁有了適合自己的女朋友,但看到瑪蓮娜與丈夫歸來,他還是會駐足觀看,因為是瑪蓮娜給了他愛的欲望與幻想,也是瑪蓮娜間接教會他重要的事情在于責任、保護心愛的人,在成長道路上、愛情道路上也正需要一個愛的啟迪者,他(她)教會了另一個人怎樣去愛。
(三)亦師亦友,成長道路上的引領者——友情
人類的情感母題繼親情、愛情之后,當屬友情,而這一部分在《天堂電影院》中也被導演展示出來。
《天堂電影院》中,主人公多多自小喜歡電影,偷偷跑去電影院看放映師埃弗瑞德放映影片,埃弗瑞德由最初的不理睬,到后來慢慢教多多放映、剪輯影片,逐漸與多多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尤其是在多多成年后,埃弗瑞德站鼓勵他走出小鎮(zhèn),去見識更廣闊的世界,實現(xiàn)自己的電影夢想。放映師被設置成一個具備多重身份的角色,在多多的童年、青少年、成年甚至中年時期,以老師、朋友或?qū)煹男蜗笠恢币I著他成長。30年后,多多功成名就,重返家鄉(xiāng),竟是為參加埃弗瑞德的葬禮,母親轉(zhuǎn)交給他一份埃弗瑞德留給他的禮物,原來是當初被鎮(zhèn)上的檢查員勒令剪掉的吻戲膠片。這一刻,多多是埃弗瑞德情感意義上的延伸,后者有所指,前者領悟其所指,兩人的心理身份也從引導與被引導上升成為兩個平等個體,在人格上達到同一,這也是友情的最高境界。
二、個體成長的隱性手法表達
(一)成長事件的直接表達——倒敘敘事手法運用
倒敘敘事手法在托納托雷電影中一脈相承?!短焯秒娪霸骸分校瑥闹心甓喽嗟幕貞涢_始,切換至其幼年時期開始講述故事;《海上鋼琴師》以小號手麥克斯的主觀敘述加回憶開始之前;在《西西里的美麗傳說》中,開頭也是以主人公的主觀口吻講述以前發(fā)生過的事。
倒敘敘事手法的運用在某種程度上增加了影片的可信度。倒敘,即在現(xiàn)在講述過去發(fā)生過的事,以劇中人物的直白或回憶作為敘事視角,觀眾更易站在一個冷靜客觀的角度審視劇中人的行為,更像是見證劇中人物過去的成長歷程,審視過去、審視自己。
(二)成長符號的間接象征——自行車、長褲
托納托雷影片中慣用一些具象符號,賦予其深層次的背景含義,耐人尋味?!段魑骼锏拿利悅髡f》中,導演在表現(xiàn)小男孩渴望長大成人后保護瑪蓮娜時,用到了兩個間接符號——自行車與長褲。
影片開頭,小男孩得到一輛新自行車,呼嘯著跑去找他的同伴,問道:“這樣可以加入你們大人的行列了嗎?”自行車不再是單純的出行工具,而被賦予了符號意義:只有成為大人才能騎車,自行車是由年少到長大成人的標志。
隨后小男孩聽到有人說穿短褲的男生永遠不會成為大人,于是接下來一個段落中,他來到裁縫店,拿著父親結(jié)婚時候穿過的西裝長褲,要求裁縫把它改制成一條適合自己的長褲。導演在此處發(fā)揮了語言功能,僅為角色設計了一句臺詞,表現(xiàn)其要做大人的堅定。裁縫說:“你還是小孩兒,不適宜穿長褲。”他回答道:“我不是在征詢你的意見?!钡谝蝗朔Q的主觀話語陳述和表達主體對該事的直接觀點和意見,且此時將角色語氣放大成與裁縫身份一致的“成年人”口吻,這段關系語境中不存在“小孩”,而是兩個關系對等的成年人之間的交涉。
自行車和長褲的內(nèi)涵運用,是托納托雷在表現(xiàn)個體人物成長時的精妙設計。導演將成長這一抽象概念通過兩個具象符號表達出來,更切實際,更顯意味深長。
三、回家結(jié)尾的收官設置
托納托雷的成長三部曲對于結(jié)尾的設置出奇的一致:人物重回家鄉(xiāng)。這一點能深刻體現(xiàn)中國人秉承的“落葉歸根”思想,極度符合東方人對于成長直至年老死亡時的情感訴求。
《天堂電影院》中的多多闊別故鄉(xiāng)30年后回歸,與老母親久別重逢。家鄉(xiāng)是母親所在地、親情所在地,更是自己的人生引領者埃弗瑞德的所在地,多多回到家鄉(xiāng),也意味他的思想靈魂和埃弗瑞德走到了一起。
《海上鋼琴師》中,1900最終放棄下船,放棄去尋找心愛姑娘的機會,選擇與維吉尼亞號共沉沒,未嘗不是一種回家。船,是他身體棲息之所,更是他精神信仰停留之處。1900將鋼琴與音樂作為自己畢生的信仰,將之上升到與自己的生命同等重要的高度,犧牲性命追隨音樂,實現(xiàn)了在音樂天堂里的“回家”。再者,父親丹尼在船上喪生,尸體被拋入大海,1900最后的抉擇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對父親的追隨與回應。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結(jié)尾部分,小男孩最終真正穿上長褲,頭戴禮帽,并且系著領帶,找到適合自己的伴侶,在愛情世界里“回家”;瑪蓮娜和丈夫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西西里島,她去集市時,女人們不再嫉妒她的美,開始熱情地招呼她買東西。對于瑪蓮娜來說,回到西西里島是地理空間上的回家,有丈夫陪伴是內(nèi)心情感的回家,最重要的是沒有世俗的眼光與議論,是真正的人格上的回家。
四、結(jié)語
成長三部曲的編劇、導演皆為朱塞佩·托納托雷,導演通過敘述劇中人物的成長過程,給觀眾呈現(xiàn)的不僅是視聽盛宴,更是觀影過后對于成長的回味與反思。
注釋:
[1]李紅.<爸爸去哪兒>成功的受眾心理解讀[J].大眾文藝,2014(04).
[2]韓小磊.電影導演藝術教程[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4.
參考文獻:
[1]劉漢文.朱塞佩·托納托雷的電影主題[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4(05).
[2]白虹.海上鋼琴師:出走與回歸解讀[J].環(huán)球縱橫,2013(11).
[3]李瑾怡.電影天堂電影院的審美特性[J].藝術學苑,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