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恒廬美術館一花一世界—曾宓、邢鴿平書畫作品展
展廳一角
12月9日,“一花一世界—曾宓、邢鴿平書畫作品展”在杭州恒廬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共匯集了曾宓書法作品、邢鴿平繪畫作品70余件,互相輝映,交相媲美,較為全面地展示了此師徒二人卓于書、畫上的最新成果。
曾宓在自己的第一場書法展上,認真地說:“中國傳統(tǒng)原本是‘書在上,畫在下’,書法更包含中國文化的底蘊,但是現(xiàn)代社會過于推崇畫家,變得‘好書不如爛畫’,書法受了冷落,這種情況不對。所以我現(xiàn)在決心要寫書法?!弊鲞@個決定,他應該考慮了很久。一晃數(shù)年過去,這份心思沒有變過,言語也更直白了。
他為書法抱不平:現(xiàn)在很多人都看不懂書法,只喜歡畫,書法太委屈了,所以我不畫畫了,就是搞書法,想把書法推上去。但書法為什么相對繪畫受冷遇?曾宓曾說:“太單一,太枯燥,都是二王(王羲之、王獻之)那一套。書法的發(fā)展空間很大,不要墨守陳規(guī),如果老是老一套,人家不要看的。”從這個角度出發(fā),他給自己的書法定了一個方向:“要跟人家不一樣,引起大家的興趣?!?/p>
所以,曾宓的書法,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好看,無論內(nèi)容或形式。那些時淡時濃的效果,是曾宓專門選用的“宿墨”—就是隔宿過夜之墨,這種墨畫在紙上會有微妙的肌理效果,呈現(xiàn)煙雨氤氳之氣。書寫的紙張也很雅致特別,暗紋的特制畫箋上,跳躍的行草小字,濃淡不一??此齐S意,實則有心的框劃、暈染。再落上數(shù)個形制、內(nèi)容各色的印章,裝在鏡框里,說是書法,卻又多一份繪畫的可看性。在旁人看來,曾宓的書法要比他的繪畫更像他自己—曾宓的書寫都來自于他自己的生命體驗,用他的話講,“臨到書寫,感悟都已經(jīng)轉(zhuǎn)化為感覺。我是跟著感覺去的,沒有感覺寫不出來。有感覺的時候,甚至會手癢,下筆也總是很快?!?/p>
曾宓,1935年生,福建福州人。1962年畢業(yè)于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系,1984年調(diào)入浙江畫院為專職畫師。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被國務院授予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
以成蝶為夙愿的蟲兒,皆是有夢想的。而能否于艱辛世間克服困難堅持至最后時刻,則不僅是人事,更在天意。邢鴿平便如那終可化蝶的寵兒,既有天意,更持人事。
最初,邢鴿平多臨習,《芥子園畫譜》等時常陪伴,為汲取更多藝術養(yǎng)分,她風里來雨里去,辛苦,但極充實。隨后與曾宓相識相熟,承其提攜初窺藝門。她又極擅博采眾長,畫院里很多老師都是她的學習對象。
所謂天意,在于機緣,但能否持續(xù),則在人為。邢鴿平一直是認真、努力的人,從藝上更是如此。邢鴿平的繪畫作品寓詩于畫,情景交融。她筆下的畫感情純凈,物象率真,生動含蓄,細膩溫馨,而且富有詩趣,飽含著她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她的畫用筆、用墨、設色十分精到,稱得上“淡妝濃抹總相宜”,以墨色傳達她內(nèi)心深處對生活的感悟和對大自然贊美。
時光荏苒,她如化繭成蝶般迎來高潮與頂峰:破繭而出!那“美”或許不是萬紫千紅,不是盡態(tài)極妍,但是對蝶本身而言,又何嘗不是一整個世界?這只成蝶有著實在的軌跡,可追可尋,縈紆在駐足者心間。
邢鴿平,1955年生,河北海興縣人。現(xiàn)為國家一級美術師、研究館員、浙江省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浙江中國畫家協(xié)會理事、浙江省政協(xié)詩書畫之友理事、浙江女花鳥畫家協(xié)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浙江省美術評論會會員、浙江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西泠書畫院特聘畫師。
(本刊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