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琪
【摘要】古往今來,海洋都是詩歌中的典型意象。通過英漢詩歌中“海洋”意象的實際比較和分析,挖掘其深層內(nèi)在含義。旨在揭示中外詩人對海洋的情感,各國民族文化、心理、性格以及海洋戰(zhàn)略意識的共性與差異。
【關鍵詞】海洋 英漢詩歌 情感對比
中華文化起源于大河文明,但漢語詩歌對海洋的描寫,依然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詩經(jīng)。早在《詩經(jīng)·小雅·沔水》就有“沔彼流水,朝宗于海”的詩句。歐洲文明的源頭克里特-邁錫尼文明本是海洋文明。隨著15世紀文藝復興與新航路的開辟,歐洲的文學有了更強的生命力,歐洲人對海洋的感情也越來越深。如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拜倫在《The Corsair》中寫到“O'ER the glad waters of the dark blue sea,,Our thoughts as boundless, and our soul's as free .Far as the breeze can bear, the billows foam”將海洋與自由、夢想和祖國緊密相連。
在中英詩歌中,海洋的地位與承載的感情有很大不同,體現(xiàn)來中英文化的不同情感歸屬和民族性格。
一、澎湃與滄桑
拜倫在《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海盜》以及《唐璜》里均有對大海波瀾壯闊之景的描寫。曹操的《觀滄?!芬辉娭幸裁鑼懥送掏氯赵碌耐粞蟆C鎸Υ蠛5暮觊?,中西詩人發(fā)現(xiàn)了不同的側(cè)重點。以《海盜》第一段和《觀滄海》為例。
在《觀滄海》中“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但凡寫水,必將寫山與石來襯托。以描繪出滄桑的山海之景色?!扒镲L蕭瑟,洪波涌起 ”用秋天的蕭瑟二字,將人世蒼涼與海的宏闊相結(jié)合,為下文把自己的宏大的志向與亂世的背景做鋪墊?!昂!笔窃娙说男男嘏c志向,是山河的滄桑,但并不是詩人的目的與歸宿?!叭赵轮?,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也是著重描寫海吞吐日月的宏大,此時的海更相是一面靜止的明鏡,倒映著日月星漢,容納和接受著萬物,是神秘而遙遠的。而在拜倫的《The Corsair》中“‘OER the glad waters of the dark blue sea, Our thoughts as boundless, and our soul's as free,F(xiàn)ar as the breeze can bear, the billows foam, Survey our empire, and behold our home!These are our realms, no limits to their sway”幽暗深藍的海水使詩人快樂,是詩人的王國、家園和征程,是夢想的棲居。
“Ours the wild life in tumult still to range .From toil to rest, and joy in every change. Oh, who can tell? not thou, luxurious slave! ”用海盜生涯的精彩,海水的澎湃,抒發(fā)自己冒險、奮斗、革新的愿望,諷刺驕奢、安逸、腐朽的貴族。這和古希臘時期,商人被稱為海岸派,貴族被稱為平原派的情況十分相似。澎湃的海洋是永遠年輕的,給人無限的斗志,資本主義在當時作為一種新興力量,不僅依賴海洋運輸,更形成了追求冒險、自由的海洋精神。而滄桑的海洋是古老的,象征著天地之大、自然之美和鴻鵠之志,有容納一切的心胸和智慧,不畏事態(tài)的無常。
二、樂園與苦海
在西方是詩歌中,海洋不僅是充滿激情的更是天堂與樂土。有時祥和而靜謐,如Henry的《the Tides Roses ,the Tides Falls》中,“but the sea ,the sea in the darkness calls: The little waves ,with their soft, white hands….And the tides rises, the tide falls”即使黑夜來臨,大海依然安詳,潮汐依然起伏,讓人感到美和安心。
在南宋詩人文天祥的詩中,“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睂⒃娙说目謶峙c無依無靠無助之感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承接了上文“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正因為山河破碎,國破家亡,才會遠離故土流落在伶仃洋里詩人,寫出了在茫茫大海中的漂泊之苦??嚯y和悲哀的命運猶如海一般沒有邊際。輾轉(zhuǎn)流離,此生無望,是伶仃洋這片苦海讓詩人毅然為大義放棄短暫的生命。
在Heinrich Heine的“The Sea Hath Its Pearls”中詩將人心中愛比作大海的珍珠、天空的星星。并取名為大海的珍珠。在西方詩人眼里,海里總有珍寶,??偸呛兔篮玫氖挛锵噙B。
三、 故鄉(xiāng)與天涯
沒有人居住在海上,而英文詩人在描寫海上的冒險時卻找不出一點漂泊與孤苦之感。即使詩歌所描寫確實是漂泊,甚至流浪,瀕臨死亡時,詩人幾乎都沒有將負面的形容詞來描寫在海上的描寫。以《古舟子詠》和《海之戀》為例。
在詩篇中,老水手經(jīng)歷了生死、嚴寒甚至神的現(xiàn)身。但他依然歌頌美麗的海洋生物,動聽的歌謠以及美麗的海景。即使漂泊,海洋對西方詩人來說也不是天涯。
I MUST go down to the seas again, to the lonely sea and the sky
John Masefield的《海之戀》則重復地抒發(fā)想回到大海的感情。即使寂寥,也向往海鷗的哭泣。即使海風凜冽,也能感覺的靜謐和甜美。狄金森的《藍?!犯苯拥谋磉_了對大海的向往之情。
古代中國的首都基本上在長安、洛陽和北京。在古代,這三個城市都不臨海。詩人往往遭受貶謫才能與大海由親密接觸。蘇軾就曾被貶海南。對于詩人來說,滄海都是遙遠的天涯,是旅途。
蘇軾雖在海南留下不少表現(xiàn)其樂觀的詩篇,但始終認為那是“南荒”。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參橫斗轉(zhuǎn)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p>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痹陔x別之時,渡海回歸中原還是歡欣的。對于旅途所遇,也只是“茲游奇絕”,沒有任何歸屬感。
綜上,中國詩人對海的初印象是滄桑。若漂泊其中則不免痛苦。始終不認為海是歸途。而西方詩人則看到了的澎湃,發(fā)覺冒險海上的樂趣,想回歸大?;貧w自然。這可能與中西詩歌繁盛的年代不同有關。